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丽南  温薇 《神州》2011,(14):12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三农"问题日益呈现出的严峻性也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面前。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和全市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十六大以来所普遍关心的有关发展的重要问题。广泛研究劳动力转移理论,形成合理的转移模式和途径是劳动力转移研究的重要方法,这对有效促进劳动力转移,深度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此原则下,探讨了农村劳动力形成原因和转移方法,进而提出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历史悠久,英国政府在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了国家干预的做法,摸索出从惩罚、济民、移民,到“济身”、创造就业机会和福利国家的一套做法,成功地解决了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国又主动积极地创造剩余劳动力,使他们向工业和其他非农业部门转移。尽管在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并且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但是英国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问题,为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加快青海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忠良 《攀登》2004,23(3):87-89
文中分析了青海省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制约因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宫敏丽 《攀登》2006,25(2):73-76
文章通过对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分析,表明青海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行业和地域分布不合理,农村劳动力转移仍然处于无组织的自发状态,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同时,分析了青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提出消除制度障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功能,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聚集,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搞好农民工技能鉴定工作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新疆墨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及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宇  张小雷  雷军  董雯 《人文地理》2010,25(2):134-139
近年来,南疆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在分析墨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根据2007年的抽样调查数据和2002年以来墨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采用多层次多因素灰色关联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探讨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宏观层面上,农村基本经济指标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密切;微观层面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力按强弱依次为家庭人口数、是否为低收入户、在读学生数、户均可耕地面积等。最后得出结论,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农村内部,来自城镇的拉力作用不明显,而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转移的摩擦力较大。  相似文献   

7.
林志清 《神州》2012,(8):235-235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村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其中一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在一系列因素的促使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这对于解决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可否认转移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政府行为选择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三个方面提出了政府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现实思路。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资源富余,把劳动力转移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成为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心,展望了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劳务市场开发。目前农村劳动力自发转移占主要成份,他们希望在政府组织的劳务市场中有一个好的组织管理,以指导他们就业。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劳务输出的力度,建立和发展国际、省际、县际多领域、多层次的劳务协作关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多地域、多层次就业,逐步减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农村人口数量大,农村劳动力相对于耕地大量过剩,这是世界各国不能比拟的。因此,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及转移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楠 《沧桑》2008,(3):113-114
党的十七大为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要农村富强、农民富裕,必须减少农民,当前减少农民途径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许多困难,根据十七大精神,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坚持统筹城乡就业,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把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大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相似文献   

12.
1978年后,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大量农民转向城市和第二、第三产业寻找就业机会;城乡分割体制逐渐被打破,国家允许农民进城务工,放宽了城镇对农民的户籍限制,自由流动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13.
白东 《沧桑》2010,(3):64-65,201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增收的关键就是就业。我国由于人口多,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大中城市容纳力有限,致使大部分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可能都到大中城市就业,因此加快小城镇建设,进而合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便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条重要渠道,这也正是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杜雁平 《沧桑》2009,(4):127-129
本文从社会分层角度分析农民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并认为制度性的障碍对这种弱势地位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事实上也是在制度性障碍面前占有不平等的社会资源的表现,对这种制度性障碍的修正需要遵循帕累托改进理论解释,维护农民权益的同时,使得社会利益得以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们国家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在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前提下,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劳动力剩余,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拉大了农村和城市的收入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成为了当前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主要从了农民的自发转移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以及就政府介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合理组织和引导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社会基础,是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新宁县作为研究对象区域,通过二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结合实地调查的数据,着重分析了该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征、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李启明 《神州》2011,(9):164-165
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突出,其转移培训显得相对滞后与迟缓。本文针对这种现状及问题,提出加速其转移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英 《黑龙江史志》2007,(12):45-4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十六大以来所普遍关心的有关发展的重要问题。广泛研究劳动力转移理论,形成合理的转移模式和途径是劳动力转移研究的重要方法,这对有效促进劳动力转移,深度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此原则下,探讨了农村劳动力形成原因和转移方法,进而提出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李启明 《神州》2011,(20):164-165
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突出,其转移培训显得相对滞后与迟缓。本文针对这种现状及问题,提出加速其转移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魏国军  张本龙 《神州》2014,(15):202-202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向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等政策的实施,农村土地实现了有序转移,使得我国农村广大劳动力被闲置下来。目前,他们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急待解决。本文着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原因、目前存在的状况及在就业转移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用职业指导的视角,推广我国目前在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有效的经验及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