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厉凤鸣 《神州》2014,(12):88-8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也越来越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优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丰富的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情景教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交互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
黄宁 《神州》2012,(35):68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应不断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3.
吴俊国 《神州》2012,(28):43-43
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之一,是要把信息技术落实在学科教学的应用上。相对于学科教学,信息技术应该是工具和手段。同时,信息技术更是一种新的教学环境,它将有助于完成学科教学的改革。比如,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以及学生的实践活动想结合,首先就要考虑语文科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语文学科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任务是通过演练使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思想。信息技术学科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任务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4.
数字故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在快速调动初中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信息技术知识和情感教育的融合,对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思维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本篇文章主要从数学故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设计原则和数学故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更好的指导初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创建互动、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人的学习离不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积累和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篇文章主要从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意义以及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升每一位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6.
陈文元 《神州》2013,(19):215-215,219
文章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在新课程高中生物高效教学中运用进行研究:首先从拓展教学资源范围、改变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思想与师生关系方面分析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优势。其次,说明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即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原有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地位;动态展示,突破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广泛搜集,教学资源最大化;有效运用,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最后,指出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需注意教学的适时性与有效性,需要注意真正的能够提高学生素质  相似文献   

7.
殷占峰 《神州》2013,(15):132-132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下面我将从教师自身、课堂教学以及网络道德出发,谈谈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更好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肩负起渗透德育教学工作的重任。实现理论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王英利 《神州》2012,(7):364-364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9.
杜晓莉 《神州》2012,(21):123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信息技术也逐步成熟起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我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和教学实践,在教学中采取了小组互助学习、任务驱动学习、电子提纲学习等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的教学难题。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这几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毕洪伟 《神州》2013,(14):60-60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学科。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理论内容可以借鉴,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技巧、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论述,回答了如何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并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邹卫华 《神州》2012,(21):162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现代初中数学教学体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要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提倡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生动的数学模型,锻炼学生的立体思维感,再加以教师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面临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如何才能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模式进行很好的研究,已经成为从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师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本文主要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对创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3.
李彩霞 《神州》2011,(8X):226-226
“愉快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中渗入一些闪现智慧的幽默的健康的兴趣,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溶入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以激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下,进行传授知识和接收信息。现在我将如何创设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愉快情境”谈一些体会和做法。  相似文献   

14.
张文亮 《神州》2013,(34):32-32
在高中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信息技术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改以来,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高水平的教学就成为教师教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杨旭 《神州》2013,(19):101-101
本文根据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在论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重要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并通过对学生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增长、加强合作交流、创设情境、优化考评体系等措施,达到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变革的目的,使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更能够提高有效性,完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个小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6.
王磊 《神州》2011,(8):49
新课改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已是必然的趋势。而信息技术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对朝鲜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辨别和预防能力,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7.
金新创 《神州》2011,(8X):197-197
在信息社会大背景下,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育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但是现今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分重视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忽视了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科特点,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韩艳梅 《神州》2013,(20):189-189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研究的崭新课题。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或学习新的知识,能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恩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9.
互动式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能够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本文主要研究互动式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研究的崭新课题。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或学习新的知识,能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