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州》2011,(14):2
生活是光明与黑暗之间的一片混沌:在生活中,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无法完全实现,任何事物的终结都是了犹未了;新的声音总是与先前听到过的旧的声音混在一起组成大合唱。万物皆流,各种事物都正在转化为另一种事物,而其混合物并不融洽、纯粹,甚至将分崩离析,烟消云散;世界上绝对没有什么事物是始终繁荣不衰的。生存意味着走向毁灭,意味着不能终其天年便要趋于毁灭。  相似文献   

2.
<正> 一种事物的产生,必须具备构成这一事物的内容要素;但是,这些内容要素只有和该事物所要求的形式紧密结合起来,这一事物的产生和存在才能成为现实。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毫无内容的空洞形式,也不存在没有形式的纯粹内容。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体。在这一对立统一体中,内容是这一事物  相似文献   

3.
庄子观察事物十分仔细,极善“见微知著”。他看到水面上的浮萍在轻轻摆动,就预知会有一场大风出现。果然,不久狂风便呼啸而来了。所以他说:“飓风起于萍末”。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无不都是由小变大,由量变到质变。但凡一场灾祸的突发,也必定是渐变的,人们对这种  相似文献   

4.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离开了这个条件,就会改变事物的运动形式和存在方式。国共两党由合作到破裂的关系发展充分印证了这一规律。诚然,导致国共合作破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仅就国共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分歧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一方面带来了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表现的诸多消极因素,形成了不可忽视的负效应。例如:国有企业效益不佳,通货膨胀,社会分配不公,腐败未除,犯罪率居高等等。面对这些反面现象,有些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到底有没有优越性的问题。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优越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正面的,反面的;有利的因素,不利的因素。分析事物,要看到事物的全面,了解其内在的本质,从而防止片面地、表面地看待事物,得出不正确的结论。从总…  相似文献   

6.
《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道",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同时又符合"道"的规定。任何事物都存在相互对立的两面,而相互对立的两面在"和"的作用下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事物,千差万别的万千事物的道理概莫能外。这就突出强调了"和"的作用,使"和谐"思想成为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老子和谐思想对于如何处理人和自然、人和自身、人和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最后八年对于中国来说,无疑将是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变革时代。 变革的时代意味着旧事物的消亡或转化成新的事物,意味着新事物的诞生,意味着生活中悲欢离合密度的增大,也意味  相似文献   

8.
《文史月刊》2011,(1):5
按照玛雅日历,人类世界将会在2012年12月21日消失。或者,也许不会。当然,如果世界那天没有灭亡,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安全了,不会再毁灭了。越来越多的气候学家、未来学家、科学家和环保主义者都打着世界末日的旗号来警示我们,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9.
张慧 《神州》2012,(12):214-21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多媒体技术在数学领域中的应用日趋广泛,逐步形成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多媒体课件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计算机、投影机、事物展台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幻灯、实验模型等,把文字、事物、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因此,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既是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它的基本特点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相似文献   

10.
模式指事物的标准样式,但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范围的概念,脱离了范围就进入了"崎区"。施坚雅教授的《中华帝国晚期城市》总结了帝国晚期城市发展状况,作为新颖的词汇"模式"提出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其应用范围及模式的"崎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佛在心间     
<正>有的事物想永生,却毁灭了自己;有的事物被毁灭,却得以永生。巴米扬立佛,因被极端组织塔利班摧毁而名扬天下,迈向不朽。反观肆意破坏阿富汗文物的塔利班政权,在倒行逆施后迅速被推翻,走向了灭亡。从佛教的历史看,佛教早期并不执着于修建庙宇和佛像,佛陀时代是摒弃物质具象的,多以菩提树、手印等佛迹来表现佛的形象。由于亚历山大东征直抵印度河流域,擅长建筑与雕塑的希腊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东西合璧的犍陀罗文化,具象化的佛教造像开始风靡大陆。犍陀罗是北印度的一个小国,但其文化流行的区域却很广,也包含  相似文献   

12.
犹太战争与巴勒斯坦罗马化之两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立宏 《世界历史》2002,2(1):71-80
政治上屡屡失意的犹太民族虽劫难重重,却始终生生不息。犹太历史经验的这种独特性表明劫难并不意味着毁灭,只要一种传统能在劫难中不断调整与适应,它就不会为自己早早地写下墓志铭。公元66年-70年的犹太战争便是犹太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劫难之一。  相似文献   

13.
杨萍 《攀登》2006,25(2):134-136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而其根本动力则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图书馆学作为图书馆自身发展规律的学说,反映了一定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和要求。中国图书馆学的历史发展不管分为多少阶段和多少模式,就其总体来看,它只经历了一次否定性的发展,这就是近现代“西学东渐模式”对古代“田园牧歌模式”的否定,而未来趋向必然是“综合创新模式”,这是由其内在矛盾发展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汪圣铎  籍勇 《中华遗产》2008,(10):22-45
2006年,开封和杭州缔结为友好城市,这一举动暗合了二者之间一种特殊的关联:一个是北宋首都,一个是南宋都城。没有前者的毁灭,就没有后者的新生。八百七十年前,因为宋都的旷世南迁,杭州地位不仅由此得到提升,城市也被全面换血。江南湿润的空间里,弥漫着北方的粗犷与豪放。溯根寻源,“人间天堂”杭州,其实是开封?  相似文献   

15.
志书要有地方特点,没有地方特点的志书不是成功的志书。任何事物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影响事物地方特点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地情,志书要反映地方特点,没有对地情的真正了解和把握是很难做到的。如对政治运动的记述。志书只记述运动共有的东西是不够的,还必须重点记述好最能反映地方特点的内容。政治运动的地方特点不是产生于运动的本身要求,而是产生于地方党委按照  相似文献   

16.
对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整体上研究,也可以从局部上研究,可以作宏观研究,也可以作微观研究(还可以加上一个中观研究)。不过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都是相对的。现在研究政治形势,人们常用格局一词。所谓格局是一种宏观考察、整体考  相似文献   

17.
《文史月刊》2011,(1):4-11
按照玛雅日历,人类世界将会在2012年12月21日消失。或者,也许不会。当然,如果世界那天没有灭亡,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安全了,不会再毁灭了。  相似文献   

18.
宋晓艳 《神州》2012,(36):75-75
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的整体教学也是这样,它与各类课文、非重点训练项目及其它语文基本功,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张志刚 《神州》2014,(2):163-163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和建筑材料,离开词汇,语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词汇贫乏、词义含糊,会阻碍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经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会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词汇量的扩大是提高英语语言基本技能的基础。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贯穿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20.
任何事物由盛而衰都有一个过程在历史长河中它可能只是瞬间而在我们个人的经历之中可能是一个深刻的烙印,一段漫长的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