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琳琳 《黑龙江史志》2013,(17):164-164
《月令章句》的撰者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三书中记载不同。《隋书·经籍志》作"汉中郎将蔡邕",而《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均作"戴顒"。笔者就此考证后认为,《隋书·经籍志》之记载更为可信,而《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的记载当有误。  相似文献   

2.
《文选》为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选,故习称《昭明文选》。《文选》原为三十卷,后因唐人李善注份量很大,引书约1700种,析为六十卷。《文选》共选作品700多篇,有赋、诗、骚等各种文体达38类。所选作家作品,除屈原、宋玉、李斯等少数作家外,绝大多数是汉、魏、晋及南朝宋、齐、梁各代的作家作品,因而成为保存汉魏六朝文学的重要典籍。由于《文选》编选时间早,各种文体多,选录精审,内容丰富,故王运熙先生称之为“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深广的一部总集”。像《文选》这样重要的古代文学名著,本来早该有注译本出现。但由于《文选》字…  相似文献   

3.
《文选》五臣音钩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由南朝梁萧统编纂的《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文选》由于其内容丰富,选录精审,故而长期以来深受人们重视。注释、研究《文选》者自问世半个世纪以来就世代不衰,早在隋唐之际,为其作注的音义工作就盛行于世。据史书记载,萧该、曹宪、公孙罗、许淹等皆撰有《文选音义》,但惜均已亡佚。现存较为完整保存下来给《文选》注音的材料,一般认为只存《文选》李善注。由于李善注主要采取的是微引式的训诂方式,因而保存了不少旧文,旧注,其中有不少是已亡佚的古籍,故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但因李善注往往“释事而忘义”,所以其…  相似文献   

4.
徐众《三国评》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人徐众撰著的《三国评》就是一部值得注意的史学著作。对于徐众 ,据现有资料只知他于咸康中为黄门侍郎 ,建元初进侍中 ,详情无考。一、关于书名问题。最早著录徐众之书的史志是《隋书经籍志》 ,称其为《三国志评》 ,而《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则著录为《三国评》。今人多依《隋书经籍志》称其为《三国志评》① ,少数人称其为《三国评》② 。笔者认为 ,《隋书经籍志》虽然早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 ,但对此书书名的著录 ,却当以《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为准。裴松之《三国志注》引用的书名为《三国…  相似文献   

5.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典籍,长期以来一直是目录学、文献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隋书.经籍志》基本上继承了《汉书.艺文志》,但是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一,移用时也常常增补新的内容。通过对两志的著述形式、内容、以及相对于前代著述所作的创新工作的比较来分析两志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玉烛宝典》乃杜台卿撰于北齐,《隋书·经籍志》则为唐初官修史志,期间相隔七八十年,又历经数次战争,使得众多书籍流散乃至亡佚,故许多《玉烛宝典》所引之书,均不见《隋书·经籍志》著录。今兹考订其书,以补《隋书·经籍志》之阙。  相似文献   

7.
《隋书·经籍志》的史学观吴怀祺《隋书》的《经籍志》在史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史部书籍在文献目录中,成为一大门类,固定下来,是始于《隋书》的《经籍志》。《隋志》对唐以前的史部书籍作了一次全面的总结,这中间包含《隋志》作者对史学的看法,反映作者对于隋...  相似文献   

8.
1731年,杭世骏受聘参修《浙江通志》,负责该志《经籍》的编纂。但在杭氏志稿成编之后,似乎遭到同局史官的不少批评,引发杭氏的不满。杭氏意欲以《两浙经籍志》为名而"别本单行",惜未见有传本存世。后世学者对杭氏遭遇多持同情态度,梁启超甚至认为杭氏志稿"被局员排挤削去"。但是,将《两浙经籍志序》与今本雍正《浙江通志·经籍》的类例进行对比,可以证明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则梁氏此说不可全信。  相似文献   

9.
梁章钜在《文选旁证》中认为《沧浪诗话》所载“班婕妤《怨歌行》,《文选》直作班姬之名,《乐府》以为颜延年作”中的《乐府》指郭茂倩《乐府》是不对的。当指刘次庄的《乐府集》。  相似文献   

10.
观智院本《文选》现藏于日本天理图书馆,属三十卷抄本系统,白文无注,内容起自《过秦论》"明智而忠信",下接《非有先生论》《四子讲德论》《王命论》《典论·论文》《六代论》,至《博弈论》结尾,卷末标"文选卷第廿六"。"文选卷第廿六"下有识语"元德二历中春于庄严寺书毕",元德二年即中国元朝至顺元年(1330)。此本国内难得一见,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仅傅刚先生《文选版本研究》一书中有一段简短介绍;虽藏于日本,然日本学者也并未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目前仅见花房英树先生一篇解题。因而本文通过异文比勘与旁记分析两部分将观智院本的概貌呈现出来,并对其价值作简要叙述,以期引起学界对此本的关注与研究,使其价值早日得以发挥。  相似文献   

11.
梁穗雅  彭玉平 《文献》2003,(3):188-199
古代文学批评著作出现之初,传统目录学中并没有专门的类别予以归类.《隋书·经籍志》将《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诗品》等归入集部总集类.其后的《旧唐书·经籍志》、《玉海》等沿用同样的分类法.直到宋代《崇文总目》等设立"文史类",收录有关文学批评的著作,《文心》多被归入"文史"一类,此类又往往入集部.①  相似文献   

12.
《文选笺证》校误将立甫胡绍《文选笺证》是研究《文选》重要参考书之一,朱右曾序此书“旁搜互考,正讹纠谬”,“其有功于《文选》大矣”。骆鸿称“前此选学诸家所未有也”(《文选学》)。本书四十多万字,是胡绍呕心沥血之作,自称几易其稿,历数十年寒暑而成。在其生...  相似文献   

13.
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隋唐《经籍志》皆著录为十二卷,自元至今所存各种版本均为十卷,元徐天祜指其“殆非全书”。本文援引《史记》注、《文选》注及《水经注》,辨析了“殆非全书”说的正误,揭示出所佚两卷的核心内容及其卷次,指出前人所谓所佚两卷为“西施至吴”和“范蠡去越”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4.
傅刚 《文献》2000,(3):161-177
一 六家本《文选》的产生,是宋代《文选》学的产物.《文选》在隋唐之间,因曹宪的传授而成为一门专学.传其学者有公孙罗、许淹、李善等,其中以李善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15.
梁蓉 《丝绸之路》2013,(22):19-20
《华林遍略》是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类书之一,由梁武帝萧衍下令华林园学士共同编纂,成书后流传甚广,成为后世类书编纂的蓝本。关于《华林遍略》的领修人、书名以及卷数历来说法不一,本文以目录学方法为基础,依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的记载,就这三方面试作一番考证。  相似文献   

16.
《文选》与《文心雕龙》作为南朝文学史的双峰,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二者文学观念的分析与比较,更能窥探南朝的文学风貌与文学的发展。萧统与刘勰在选文定篇、文学思想、文体观等方面的见解都值得深入研究。《文选序》是《文选》的纲领之作,是萧统文学观念的集中体现,指导着《文选》的编撰。将其所体现的思想、文学、文体等观念,与《文心雕龙》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二者在文学认知上的某些内在联系和差异。  相似文献   

17.
李善注《文选》征引郑玄《毛诗笺》异文甚多,大致有缺字改字、断章取义、引用其它著作而标为《毛诗笺》者。这种现象反映了李善注《文选》之时,《毛诗》抄本异文众多,文字并未统一之事实。对李善注《文选》征引郑玄《毛诗笺》进行探讨,既可以为《文选》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引文信息,也可以纠正唐代《诗经》学的某些成说。  相似文献   

18.
骆伟 《广东史志》2000,(3):37-49
一、说明 《南越志》,南朝宋沈怀远撰,作者为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西)人。怀远初为始兴王璿征北长流参军,因坐事徒广州,后官武康令。《南越志》就是他在广州时所撰。《隋书·经籍志》记载为:《南越志》八卷,沈氏撰;《旧唐书·经籍志》:《南越志》五卷,沈怀远撰;《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著录为:《南越志》七卷,宋武康令吴兴沈怀远撰;阮元《东通志》:《南越志》五卷,宋沈怀远撰,佚。史称:“此五岭诸书之最在前者也。”“此志载三代至晋疆域事迹。”该书内容丰富,涉及岭南地域沿革、地方山川名由、民间传说、风俗习惯以及珍稀物产,尤以动、植物为最,可供学者研究岭南史地、民俗、生物等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献》2014,(4)
<正>日三条家藏《五臣注文选》第二十卷残卷,为今所见仅存的单本五臣注钞本,昭和十二年(1937)东方文化学院影印一轴,列在《东方文化丛书》第九①。1980年天理图书馆印入《善本丛书汉籍部》第二卷,由八木书店出版。对于此本学术价值的考辨和叙述,先后曾有张寿林《唐写文选五臣注本残卷跋》②、饶宗颐《日本古钞文选五臣注残卷》、游志诚《五臣注原貌》③、傅刚《文选版本叙录》④、王立群《现代文选学史》⑤等著作。日本斯波六郎《文选索  相似文献   

20.
《隋书·经籍志》(简称《隋志》)、《旧唐书·经籍志》(简称《旧唐志》)、《新唐书·艺文志》(简称《新唐志》)、《宋史·艺文志》(简称《宋志》)作为《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前代与当朝文献典籍的权威性目录学著作,属通史性质的史志目录,通过对它们的阅读、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宋以前历朝历代学术研究、文学创作、科技发展的概况,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轨迹。同时,还可以利用它们所著录的各个朝代的文献名录,考察不同时期各类典籍的存佚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