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汤是西汉武帝时期重臣,《史记》列为酷吏之魁,大致出生于西汉文帝中后期。张汤生于刀笔吏之家最终位极人臣,其政治生涯始终与西汉中期情势紧密相关。张汤所主导的一系列政策对武帝前期具有重要影响,其秉公执法精神是其能成为武帝前期重臣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汉兴以来,诸事草创,政局未稳,“诛吕”之变事起仓促,功臣集团起初并无废立之心。后虽迎立文帝,却仍留少帝,以避废立之责。文帝将功臣废立之意公之于众,化解了这一阴谋。其初年废连坐、妖言之令以及试图兴用土德的变革皆有打压功臣之用意。之后文帝又通过废、置北军,重铸虎符,亲征匈奴等一系列政治、军事手段将北军、边军、郡国军整合控于一手,改变了“主弱臣强”的窘况。此外,淮南厉王曾助文帝打压功臣,但因其行为犯忌,在功臣式微后终被废杀。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对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和《汉书·地理志》所载"道"的名称、数量作了比较,然后分析了汉代前后期"道"的设置变化,认为汉"道"基本承袭秦制,在中央对"蛮夷"地区控制力较弱的武帝之前,"道"的设立与复设频繁,而在武帝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之后,"道"基本上一直维持着较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复肉刑议与汉魏思想之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肉刑议与汉魏思想之转变〔香港〕范家伟肉刑之设,古已有之,是以斩人肢体,凿其肌肤,来治人罪。西汉文帝十三年,始废肉刑,改以笞、杖、徒、流、死五刑。近人研究,对于在汉代废肉刑及其意义,已有详细讨论①。自汉文帝除肉刑之后,经历两汉,主张复肉刑者,先有扬雄...  相似文献   

5.
梁元 《羊城今古》2002,(4):39-41
西汉初期,曾在今广州建立过南越国,共传五主计93年,其创始人赵佗自称武帝;其孙赵昧是第二代国主,自称文帝。又五代十国时,刘岩据岭南60州之地称帝,国号汉,史称南汉,传五主共55年。这些统治者的墓地可称陵。  相似文献   

6.
西晋建都洛阳经四帝(武帝、惠帝、怀帝、愍帝)五十二年,除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被刘聪杀于平阳外;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均死于帝位。加上追封的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合共五帝,其陵均应在洛阳,但史书无所载。晋书只载陵号,于陵址  相似文献   

7.
正三国时期有没有海陵县?清道光年间泰州修志,这是争论的问题之一。《道光泰州志》卷一"建置沿革"载:海陵县"三国时废",所载与《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相同。这种说法源出于《宋书·州郡志》:"海陵令,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按:标点依中华书局点校本)当时激烈抨击《道光泰州志》的《泰州新志刊谬》对"三国时废"严加驳斥,认为三国时海陵县不废,废的只是海陵令。《泰州新志刊谬》云:"《魏志》黄初二年张辽  相似文献   

8.
正梁朝沈约《宋书》载:"温麻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温麻船屯立"1,表明温麻县设治在温麻船屯址,并以温麻船屯名名县。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连江"条载:"本汉县地,晋分立温麻县,唐武德六年移于连江之北改为连江县。"2又据清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曰:"按有温麻县在今霞浦县,西晋置。"3可见温麻县原治在霞浦,唐武德六年(623年)移治连江,改名连江县。而宋梁克  相似文献   

9.
周朝有文王、武王;汉朝有文帝、武帝。为何历代都有“文帝、武帝”呢?这里的“文”和“武”都是帝王的谥号。谥号是皇帝死后,新继位的皇帝请大臣们根据死者生前的品行及谥法的规定,给予的一种称号。按照谥法的规定,谥号可以分为表扬、批评和同情三大类。“经纬天地曰文”,意思是善于治理天下的可谥为“文”。像汉文帝刘桓、隋文帝杨坚,都是以善于治理天下著称的,所以被谥为“文”称为“文帝”。“威强睿德曰武”,意思是说声威强盛又明智的可谥为“武”。像周武王姬发、汉武帝刘彻、晋武帝司马炎,都是以声威强盛著称,所以他们的谥号都是“武…  相似文献   

10.
面穿上一横画的五铢钱历来被认为始于西汉宣帝时期。陈尊祥先生在《中国钱币》创刊号上撰写《汉武帝上林三官五铢铜钱范的考证》一文,以翔实的考据,论证了上画五铢的版式始于西汉武帝时期,一反前人所识,言之有理,使人耳目一新。然而,该文提出:“五铢穿孔上加横画是武帝元鼎四年规定的新钱制,是与郡  相似文献   

11.
乾嘉时期,在皖派校勘学家段玉裁和吴派校勘学家顾广圻之间曾展开了一场学术争鸣,这场争鸣,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学术界,尤其是校勘学界,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加论述。 段、顾之争,是由于对《礼记》中几个字的不同校法引起的。《礼·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顾氏《礼记考异》据唐石经无“有文”二字,故认为二字乃衍文;段氏则认为“‘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此行文之常法也。”因此以理断之,校二字为正文。《礼·曲礼》:“二名不徧讳”。  相似文献   

12.
南朝陈文帝公元559年至566年在位。少时机敏,有胆识,熟读经史。曾被侯景挟为人质。后协助其叔武帝平定梁割据势力,屡有战功,任会稽太守。永定元年(557年)封临川王。永定三年武帝病死,奉遗诏即帝位。文帝出身布衣,知百姓疾苦。即位后务从节俭,与民生息,整顿吏治,严惩不法。禁止盐、酒私营,以补国用。天嘉二年(561年)收复被北周占据的巴、湘两州,全有江南之地。后效法武帝,舍身归佛。天康元年(566年)病死。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先生认为:“司马迁之死是有问题的”,他很可能在写作《报任安书》之后“再度下狱致死”。(《关于司马迁之死》,载《历史研究》一九五六年第四期)郭先生的推断是有根据的。他的根据是汉人卫宏的《汉旧仪注》:“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史记·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第七十”句下裴骃《集解》注引)  相似文献   

14.
岑仲勉先生的《隋唐史·隋史》第十节写道:“(隋)文帝子五人,皆独孤后出,避后之妒忌,后宫有子者皆不育。”隋文帝杨坚有五子,皆独孤皇后所生。诸史无文帝后宫生子而不育的记载。《隋书·后妃传》载隋文帝“唯皇后(即独孤皇后)正位,傍无私宠”。这主要是由于独孤皇后“怀嫉妒之心,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防其上逼”。《资冶通鉴》卷一百七十八(开皇十九年)云:“独孤后性妒忌,后宫莫敢进御。尉迟迥女孙,有美色,先没宫中。上(文帝)于仁寿宫见而悦之,因得幸。后伺上听朝,阴杀之。”《隋书·后妃传》载,容华夫人蔡氏深得文帝喜爱,但“以文献皇后(即独孤后)故,希得进幸。”可见,独孤皇后对  相似文献   

15.
张忠炜 《史学月刊》2006,(5):117-119
“诏狱”作为古代中国特有的“刑政”称谓,在考察法律文化的内涵、特别是皇帝诏旨与国家狱政的关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不无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学界并未对它作出一个确切的释义。晚清律学大家沈家本曾针对汉代情况概言:“是凡下廷尉者并谓之诏狱。”(沈家本《历代刑法考  相似文献   

16.
正贵阳"富水绕前,贵山拥后;沃野中启,复岭四塞",其名源于"贵山"是学界多数人的认可。而对于"贵山"究竟在何处,是贵阳北面哪一座山,却一直存有争议。一张清末贵阳城远景照,或能为我们解答一二。前人对贵阳这座城池有"富水绕前,贵山拥后;沃野中启,复岭四塞"的描述,贵阳因位于"贵山"之南而得名,这一点在学界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而对于"贵山"究竟在何处,是贵阳北面哪一座山,学界一直有争论。  相似文献   

17.
天地之心     
陈力朴 《旅游》2012,(12):1
天地之心。这词很大,听起来有点庞然无边际。再跟进一查,居然内蕴缅邈幽深,直抵奥境。这几个字是《易经》《复》卦彖辞中的一句。儒道对此各有表述。孔子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儒家认为,生、动乃天地之心。例如汉儒荀爽的"阳气初九,为天地心",宋代程颐的"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道家则认为,无和静是天地之心:"复者返本之谓也"。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而后,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则综合儒道前贤,提出了"人者天地之心"的命题。天地之生,以人为本。人是天地生物中的根本。"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人为天地之主,主必以心,故日人  相似文献   

18.
狄仁杰为人正直,为官清廉,疾恶如仇。因此,不免会得罪一些小人。于是,中伤他的奏折被呈到了武则天手中。一次,武则天拿着一些奏折对宰相狄仁杰说:"爱卿的政绩表现可圈可点,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但是有些人却说你贪赃枉法、滥用职权、功高盖主,你想知道,这些奏折里都说了些什么吗?"狄仁杰听后立即跪倒告罪:"陛下如认为那些诽谤诬陷是我的过失,我当洗耳恭听并加以改正;若陛下认为并非我的过失,那是臣之大幸。至于到底是谁在诽谤诬陷?如  相似文献   

19.
司马懿年少时就有雄豪之志,由于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与曹魏政权的关系经历了由消极回避到在曹操的威逼压迫下伪装成曹魏的积极拥护者。他在曹魏政权内40余年,历经武帝、文帝、明帝,为三朝元老,但同时也是曹魏政权的掘墓人,最终反叛夺权,为后来西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历代对于《资治通鉴》的注释,以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注最为经典。然其流传已久,传抄刻印,难免致误。笔者在研读过程中发现一地名讹误之处。备注如下: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卷138《齐纪四》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年)载:"壬寅,魏主至肆州,(胡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