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说“尚武又爱美,蛮横又文雅”是日本民族性格和文化特征的抽象概括,那么艺妓和相扑则无疑是与之对应的最生动的写照。这一静一动,恰恰代表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矛盾复杂的两极。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纪伊山地则是日本人的灵魂归宿,是日本佛教和本土宗教融合发展的圣地。在秀丽而神秘的风光掩映下,纪伊山地召唤着无数信仰神灵的日本人前来顶礼膜拜。 通过日本“三宝”——艺妓、相扑、纪伊山地,我们可以另辟蹊径,触摸到日本文化中那些隐秘和核心的部分。  相似文献   

2.
邢永凤 《民俗研究》2010,(2):189-197
盂兰盆节是日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其一系列仪式是与已逝祖先相关的祭祖活动。因此,通过盂兰盆节可以了解日本人的祖先观念、灵魂信仰等。本文拟通过考察日本盂兰盆节的仪式,揭示日本人的祖先观念、灵魂观念等,并考察当今社会盂兰盆节所被赋予的新的内涵。另外,通过研究盂兰盆节可以了解日本传统节日的深层文化内涵以及日本人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
胡礼莎 《黑龙江史志》2013,(11):135+138
《菊与刀》成书于二战尾声,是一部由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撰写的有关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研究报告,对研究日本文化具有深远意义。文章通过分析《菊与刀》这本书中所描写的日本人的耻感文化、阶级观念,来阐明日本的道德观,进而解释他们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文明开化”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改变日本人观念的改革运动。笔者认为:“文明”就是一种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相对说来比较先进的社会文化形态;“开化”就是为达到这种“文明”的目标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日本的“文明开化”就是日本人在受到欧美各国文化的冲击时,为保存、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所做出的应变反映和积极进取的行动。从明治维新初期颁布《五条誓文》,到“富国强兵”、“殖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均有三根支柱:儒佛道。不同的是,中国的道是道教,日本的道是神道。神道也称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宗教,对日本文化有深刻影响。被称为"中国知日第一人"的戴季陶,在《日本论》一书中写道:"表面上,日本最盛的宗教是佛教,而骨子里日本人普遍信仰的是神道。"但是,神道也是在与外来思想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都将中国这片土地视为自己的文化母国,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尽其可能地吸收。尽管幕末以来日本实行"锁国"政策,但是并没有阻止部分日本人对"洋学"的吸收学习,相反却使得日本的观念发生变化,在"西力东渐"风气下积极学习西学,而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后发生的变化更明确了日本人的这一目标。本文以幕末时期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变化为中心,分析日本幕末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藏民族凭借巍巍青藏高原,在蓝天白云下展开自己的生存,并使自己的生活富有生命魅力地延续下来,是因为在悠悠万年时光中藏民族选择并培育了畜牧业和青藏畜牧文化。人与马、牛、羊结下了万年不解之缘。在诸类生命中,人与马有着深远的生命认可关系,从格萨尔赛马称王到一年一度的赛马节,人们口碑事典地强化着对马的生命的文化认同。在此我们辑录《马背世界》专栏以飨读者,并提请注意:马除了本栏目描述的文化建构功用外其自生状态中就透露出了生命中天然的伦理品质和它们群落的社会规则,最重要的是马除了作为牧畜,它还是继人之后走进青藏畜牧文化建构者行列的第二类生命。骑马放牧事实中,马和人都是护牧守群的主体生命。严格意义上说,马和人在品类生命的意义上是共同发展人类畜牧生存的生命兄弟。  相似文献   

8.
陈忠实的代表作《白鹿原》,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白鹿原生死的礼仪,并由此折射出白鹿原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与观念。作者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家族文化以及各色人物的深刻而丰富的描绘,充分而恰切地传达了作家的"生命体验"。小说营造的生活充满了鲜活的灵  相似文献   

9.
黄平 《神州》2012,(3):395-395
人文精神,是指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是对人的生命、价值,对人类命运、人生命意义的探索和思考。人文精神是在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中,由人类优秀文化沉淀、凝聚、孕育而成的,具有进步性、人民性、革命性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镇花祭、道飨祭和疫神祭是日本古代国家神祇祭祀体系中的与疫病有关的祭祀。本文主要是分析这三个祭祀中蕴含的与疫病有关的鬼神观念。镇花祭体现了日本传统的"神作祟"观念,道飨祭是一个混合了中日两种文化因素的祭祀,一方面其思想依据是鬼魅、特别是中国的疫鬼观念;另一方面,道飨祭对于鬼魅的态度并非中国式的暴力威胁,而依然采取日本原有对待神的恭敬态度。疫神祭中的"疫神"则是把中国的疫鬼改造为日本式的"神",纳入日本原有的神祇信仰的话语体系。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疫病祭祀的角度对三个祭祀进行整体把握,发现道飨祭和疫神祭的鬼神观念均来源于中国的"疫鬼",以及日本原有的"神"观念对中国的"疫鬼"观念的改造,从而形成国家的神道祭祀中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共存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日本盂兰盆节的历史演变和宗教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民俗节日自古以来就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化而逐渐形成的。而传统节日的发展,有很多节日随着社会的演变和发展节日的形式内容也随之改变。日本的许多节日都来源于中国,因此由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每个节日都或多或少的留存着中国文化的印记。日本的盂兰盆节也不例外,然而在它的发展历程上又有怎样的不同,为何它会成为日本第二大节日。通过对其民俗节日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其精神世界,了解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两河流域先民认为人类的生命是由神创造并为神服务的,人类没有永生,死亡是命中注定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名誉和为神服务;人死后亡灵都要进入地下世界,地下世界是黑暗凄凉、阴森恐怖而不值得向往的。这种生命信仰和死亡信仰反映在祭司神学集团编造出的一系列神话、史诗等宗教文学中,二者互为补充,共同发挥着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西周之前人们也考虑过德的问题,然而没有周人思考得这样深刻和系统。德观念在西周盛行,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是一个不争的文化史史实。西周的德观念来源于宗法贵族社会管理的政治理论,随后它超越了政治领域而发展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文化观念和道德准则。它的普遍文化因素表现为一种早期的人文理性,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涵:提倡宽容、反对暴力,张扬人的理性思维,重视人的精神提升,强调人的责任感。然而,它的不足在于漠视个性,为异化个体价值做了历史文化铺垫。中国传统文化极端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漠视人的个性的文化倾向即滥觞于此。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两河流域先民认为人类的生命是由神创造并为神服务的,人类没有永生,死亡是命中注定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名誉和为神服务;人死后亡灵都要进入地下世界,地下世界是黑暗凄凉、阴森恐怖而不值得向往的。这种生命信仰和死亡信仰反映在祭司神学集团编造出的一系列神话、史诗等宗教文学中,二者互为补充,共同发挥着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儒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及其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文化史上,再也没有哪两种文化有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关系密切。这种密切关系来自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积极汲取。郭沫若曾经指出:“中国在隋唐以后经过好些的外族蹂躏,古代的衣冠人物荡然无存而又另起炉灶。日本则是因岛国的关系,没有受到这种外来的损害。因此隋、唐时代的封建文物及至良风美俗,差不多原封不动地被保存着。例如唐代的宫庭音乐和舞蹈,在中国是失传了的,而在日本却还有保存。有些乐谱被改成五线谱,并灌入了胶片,日本人竟把这些乐舞视为‘国粹’,用来招待外宾”。[1]以至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惊呼:“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2]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海绵般吸收的特性,主要得力于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最明显的莫过于儒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今的日本书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古典书法相比,其风格趣味已迥然不同,特别是作为艺术来看,已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的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成了日本艺术精神转化的催化剂。本文仅就被日本视为民族艺术的代表——书法为例,试加论证。众所周知,日本从公元五世纪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文化时期,中国的文明也渐渐地在日本产生影响。书法艺术亦由百济传到东瀛,从而开始了日本书法的历史。但此时的日本书风只是留于对形式美的追求,在作品中却看不到日本人的民族感情和抒情活动。可以说是踏着中国书法所走出道路而蹒跚起步。以后的书风都深深烙印着中国艺术影响的痕迹。奈良时  相似文献   

17.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过程,也是近代西方医疗卫生观念和制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当资本主义的浪潮席卷西方并猛烈冲击东方的时候,近代来华传教士充当了打破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急先锋。在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背景下,一方面,他们向古老的中国展示了建立在西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医药卫生观念和制度的先进性,引起了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热潮;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向衰弱的中国灌输其医药卫生的观念和价值,并导致了中西医文化的冲突。伴随着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结果是封闭、排外、保守且具有较强内聚力的中华医药体系逐渐走向世界,并且相对先进的西方医药卫生观念和制度也逐渐被中国人所理解并接受。中西医文化开始走向融合,并由此促进了中国卫生事业现代化的启蒙。  相似文献   

18.
吴海彬 《神州》2012,(21):147-147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相似文献   

19.
栾倩倩 《神州》2012,(18):38-38
中国墓葬,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行为和现象,几乎是伴随着华夏文明诞生而延续至今的。中国墓葬,是伴随华夏文明诞生而同步发展的。中国墓葬的起源与发展,是随着当时人们对生命终结思维方式变化而变化的的灵魂不死,拓宽了先民们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20.
张建芳 《神州》2012,(15):82-82
我们说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种观念来认识的,而不仅是一种原理。作为一种观念似乎又是无须证实或证伪的,正如人们无以证明为什么每个人的人格和生命都是平等的一样,所以有的宗教只好说人“生而平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