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问题是全世界最为影响儿童健康的公共问题之一。博物馆作为承担社会教育重要职能的公共文化中心之一,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具有适切性和独特优势。中外博物馆立足自身馆藏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对开展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会教育作了积极探索。对此,我国博物馆界可借鉴优秀案例的经验,以“融合教育”为核心,通过完善相关立法、增加财政投入、打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孤独症儿童教育平台等措施,建立从政府到民间、从博物馆到社会的完整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2.
秦蒙 《南京史志》2023,(41):42-44
<正>儿童孤独症又被称为自闭症,是儿童发育性障碍中的一种,是现阶段世界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儿童精神类疾病。早在1943年儿童精神病专家Leo Kanne就提出了儿童孤独症这一疾病概念,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儿童孤独症被作为一种独立性心理健康发育障碍与精神分裂症彻底划清界限。  相似文献   

3.
安芯 《世界》2012,(5):144-149
“他们害怕人群,害怕孤单。”在安芯制作的公益旅行主页上,有着这样一句对孤独症儿童的描述。意外地在泰国雷神父基金会的盲童学校接触到孤独症儿童,这个可以算是90后的女孩开始了持续五个月的志愿者生涯。她敞开自己尚还稚嫩的心,用真诚与耐心与他们沟通,她说:“他们其实和我们没什么不同,只是需要更多关怀。”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太原市聋人学校43名听觉障碍儿童为被试,探索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听觉障碍儿童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得分上总体显著异于正常儿童,并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和身体症状四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儿童;而在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上与正常儿童没有差异。研究期待对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关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工作者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范磊  朱体壮 《沧桑》2010,(1):22-23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太原市聋人学校43名听觉障碍儿童为被试,探索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听觉障碍儿童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得分上总体显著异于正常儿童,并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和身体症状四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儿童;而在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上与正常儿童没有差异。研究期待对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关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工作者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徐雪梅 《神州》2013,(24):134-134
无论是在普教还是在特教领域中,学习障碍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广泛的社会关注。本文从学障学习障碍概念的转变、症状及成因、干预措施几个方面,综合了国内近十年的诸多文献。对学习障碍儿童的个别化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曹操自卑感的成因及表现有七个方面:1.出人头地的社会风气和由此带来的自我发展的阻力;2.宦官家庭的自卑感深深地根植在曹操的心灵之中;3.宦官家庭的自卑感成为曹操政治生涯的障碍,使其无法摆脱自卑的阴影;4.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冲突与自卑感的交织;5.与同时代的世家大族相比,政治地位的低下,同样可以考察曹操的自卑感;6.个人形貌的不足;7.多猜忌和残暴的性格特点是其自卑感的外现。  相似文献   

8.
<正>“儿童哲学”是由美国当代哲学家、教育家马修·李普曼创建的,是指儿童在安全舒适、轻松自由的场境中,能够充分感受、观察周围的世界。当下的儿童,是面向未来世界的儿童。教师要顺应儿童好奇、好问、好探究的天性,提供自我表达、自我探索、自我体验与自我创造的机会,把儿童哲学的思想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基于这样的理念,师幼在美好的秋天开启了关于落叶的哲思课程行动。  相似文献   

9.
多年以来,作为文化产品的年鉴还没有被大多数读者所接受.无形中有被边缘化的趋向。年鉴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在我看来,主要问题一是年鉴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年鉴无法满足大多数读者的阅读需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创新。有位资深专家曾经说过,创新实质上是变革、改革,是优化结构、优化机制、优化人员,提高质量,是自我加压、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是推陈出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被拐儿童的生命历程变迁与寻亲成功后的原生家庭融入境遇值得关注.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寻亲成功后的被拐儿童及其家乡社会网络成员,以生命历程理论为指导,揭示被拐儿童的生命历程变化,考察寻亲成功后的原生家庭融入情况.研究发现:被拐儿童的生命历程主要经历被拐、被收养、寻亲与寻亲成功4个重大生命事件.被拐儿童寻亲成功后的原生家庭融...  相似文献   

11.
<正>本文在对天津市小学生寒暑假旅游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立足于现代儿童观和教育学视角,提出了儿童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儿童旅游目的地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儿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新思路,以引起更多有关儿童旅游产品的创新性构想,摆脱陈旧的开发模式和产品设计,促进儿童旅游产品的多样化经营和针对性开发。一、前言儿童生命形态的特殊性已经越来越被成人社会的所认识,成人社会也在各个方面为儿童提供特殊的关照,与此同时,旅游行  相似文献   

12.
儿童或者说童年是每一个成年个体生命最初的“身份”,这已经是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认识。然而,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儿童史研究者眼里,儿童(Child)概念却并非如此简单,它被认为是一个由成年人“建构”的文化概念,童年(Childhood)则是一种“结构性”存在,而不是指生理上或年龄上可以与成年人一分为二的自然而然的人生阶段。儿童史研究者正是从与儿童相关的一切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史意义出发,将目光转向被历史书写者和史学研究者长期有意或无意忽视的儿童主题。  相似文献   

13.
正游戏可营造愉悦的娱乐氛围,一切以教育为目的的游戏都是建立在娱乐基础上的。在语文个别化教学中渗透游戏教学,使学生在自然而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有益于开发智力障碍儿童的智力,挖掘智力障碍儿童的潜能,补偿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缺陷。一、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性格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游戏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一堂好课,要让学生完全融入教学氛围,这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新颖、独  相似文献   

14.
刘庆  冯兰 《人文地理》2014,29(5):25-30
运用武汉市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结构与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主要包含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三个因子。从身份认同程度来考察,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已经达到"半"认同水平,但身份认同内部差异较大。从具体影响因子来看,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程度依次降低。相对较高的地域认同程度反映的是迁入地"城市魅力"的效应,而相对较低的群体认同程度,反映流动儿童具有较强的"外地人"意识倾向的特点。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是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超越自我,燃放激情生活在当代社会,人们被各种各样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为了迎合大众,适应社会氛围,人们逐渐失去了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勇气,就像一头长年关押于铁笼的困兽,逐渐失去斗志,压抑自己迎合环境。而选择一款车,则是生活品味与出世态度的表达,得以承载自我与梦想,燃放久违的激情。  相似文献   

16.
学习是进步的前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队组织,要想不断进步和发展,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用学习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史志工作者也应责无旁贷地跟上时代  相似文献   

17.
蔡彤霞 《黑龙江史志》2013,(17):188-189
当下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现代化图书馆已经被电子化、数字化、虚拟化所覆盖。而且任何一段不同的时代的社会里,图书馆的管理,发展,服务等都各不相同。所以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顺应社会的变迁,进行自我更新,自我洗礼,力争做到完善图书馆服务的水平,从而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本文将简单阐述服务——这个图书馆的恒久不变的主题及其主要方法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合作是两个以上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共同进行某一活动的行为。它是儿童社会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群体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比较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也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这严重阻碍了幼儿与他人合作这一新社会行为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在混龄班教育中对此问题加以重视和研究,并利用多渠道、多途径有效开展混龄班幼儿早期合作教育,让大中小不同年龄的幼儿有机会一起合作游戏、互动交往。通过团体的互助,去感觉他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关怀,进而发展对环境乃至对全人类的关爱。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英国下层儿童生活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义慧 《史学月刊》2008,13(4):99-106
19世纪英国下层儿童的生活史是近年来西方史学界的热门话题.从儿童史研究的角度来说,它缘起于20世纪60年代史学界对儿童和童年历史的关注,但在随后二三十年里始终附属于家庭史研究.从19世纪英国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它长期被湮没在工业革命史的研究之中.随着儿童史研究的转型,它才逐渐由儿童史研究的边缘向中心发展,也逐渐由工业革命史研究的边缘迈向中心舞台,童工问题、下层儿童童年生活的转型等问题成为考察和评价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印度加尔各答华人社区的衰落与生存困境、印度文明传统环境下华人的生存适应与社会融入障碍、中国文化传统影响下印度华人心理文化调适的局限等方面,探讨了华人在印度社会中的心理调适过程及其心理社会均衡的实现情况。华人在印度社会遇到的是种姓制度、宗教认同和单惠型为主的交换模式,与华人的家族及宗族认同、信用借贷型为主的交往模式产生了较大冲突。这种冲突使华人与印度社会形成隔绝,并难以实现社会地位、安全、情感等方面的满足。印度华人根据生存环境调整生存策略,以符合华人基本人际状态的方式,实现心理与社会的内外交互平衡,却又加剧了其封闭性、保守性,使其未能成功利用印度社会的制度和文化谋求自我发展、实现自我革新,因而诉诸外部世界,通过再移民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新的发展机会。这是造成印度华人社会持续衰落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