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萍萍 《神州》2011,(5X):21-22
语用含糊就是交际过程中的交际参与者对意义的表述或者解释不确定的种种现象。语用含糊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们在一定的场合用以交际的重要手段和策略,本文从语用角度对语用含糊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语用含糊的功能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丽珍 《神州》2011,(9):100-100
本文以现任总理温家宝和前任总理朱镕基每年一次的人大和政协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中的发言作为语料,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对总理记者招待会发言中的语用含糊的“变异性”,“顺应性”及其语用功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韩素玲 《神州》2014,(2):170-170
语用学主要研究由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人类交际时语言的使用。语用学指出在人类进行言语交际时遵循诸如:交际原则,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等。并且,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人们语用原则的取舍具有影响。本文通过论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语言使用的例案分析,说明其对语用原则取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试论提升网络媒体公信力之政府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信力直关媒体的生命力。网络虚假新闻及其他有害信息严重侵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本文指出了我国网络媒体公信力低的现象,简析了影响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因素,提出了以政府干预来提升网络媒体公信力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的兴起,语言迁移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其中母语的负迁移更是跨文化和二语习得领域内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拟从语用迁移中的语用语言迁移和社交语用迁移的两个层面,以跨文化交际中的实例来探讨母语语用负迁移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顺应理论作为一个综观性的语用理论,强调语言的使用就是为达到交际目的而不断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要根据语言结构和语境做出动态选择。口译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要成功地进行言语交际,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语言语境,同时也要顺应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口译教学中,剖析和解释各种语境对语言的影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顺应意识和能力,是每位口译教师不容忽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王艺霏 《神州》2011,(4):76-78
从语用可迁移性研究产生的背案、理论基础和Takahashi的实证研究三方面介绍了语用可迁移性研究的现状。语用迁移研究是中介语语用学的一个分支,其理论来源于Eckman的标记性理论,并经由Kellerman等认知心理语言学学者发展出心理语言标记性理论。语言可迁移性研究包括Kellerman的“breken”和“ogg”词汇可迁移性试验及金苏扬的“眼”词汇可迁移性研究。迄今唯一的在语用层面的可迁移性研究为Takahashi的日语间接请求策略可迁移性研究。介绍了其研究方法、步骤及发现。该研究证实学习者在迁移某语用策略时具有选择性,可迁移性同时受到语境,学习者语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提出语用可迁移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李利娟 《丝绸之路》2013,(4):157-158
语用学涉及语言的使用及其功能。意图性作为语用学中的核心概念,探讨了用来揭示语言使用者的立场及观点的语言特征或手段。语用意义实质上是语境中的意图,而语用翻译是用来传递原语作者交际意图的翻译途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借助语境和推理方法正确地理解原语作者的意图,考虑语言、文化和认知环境的差异,运用适当、灵活的手段将原语作者的意图表达出来,使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盂雷 《神州》2013,(15):259-259
所谓的公信力,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一种使公众相信的力量,它是受众对于新闻以及作为新闻媒介的媒体的一种价值判断和综合评定,它是在媒体的发展中日积月累形成的无形资产,对于日后媒体的发展具有绝对的定向作用。公信力作为一种社会系统内部的精神产物,它的物质载体即是大众媒介信息产品的主体——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0.
语用预设是情景喜剧幽默效果产生的重要语言策略之一。本文以《老友记》中部分语料为例,分析了其中几种典型的语用预设模式,即故意误解预设、故意取消预设、故意更换预设、故意保留预设。分析发现,以上模式均使用或违反了语用预设的特征,产生了别样的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11.
沈丹 《神州》2013,(35):262-263
新闻媒体承担着舆论引导的重任,务必建立一种有公信力的媒介文化。本文试图探讨揭露性报道与媒介公信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解析公信力的构成要素以及揭露性报道的制作方式,从而得出结论---揭露性报道本身是塑造媒介公信力的利器,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会对媒介公信力产生冲击,降低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和依赖。因此,在揭露性报道的制作过程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刘洪武 《黑龙江史志》2013,(17):241-241
填补语广泛地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在会话交流时,人们使用填补语以实现沟通顺畅、气氛和谐的交际目的。理解是使用的前提,理解是为了更好的运用,因此,理解是关键所在,使用得当才能实现其语用功能。本文论述了对英语会话中填补语的理解并分析了其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3.
张春梅 《神州》2014,(11):130-130
晚报作为目前各城市受众比较关注的媒体,语言是否精彩直接影响到了其销量及社会影响力。流行语言是时下晚报类媒体最常用的语言,但这类语言使用上必须做到规范,否则不但达不到效果,还可能给媒体带来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海燕 《神州》2012,(24):117
在综述语用模糊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顺应理论,通过运用在英语课堂教师用语的语用模糊的实例论证了语用模糊策略是动态选择语言的过程,是对交际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顺应。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语义学和语用学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但进入后格赖斯语用学阶段,由于格赖斯关于“所言”和“所含”的区分存在着缺陷,使这场争论的焦点已转向语义和语用的界面问题。语义最简论认为,句子表达独立于语境的最简命题,同时承认所言中含有语境敏感成分;语境论则认为,句子的话语意义包括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都属于推论意义即含义,必须通过语用过程在语境中加以确定。界面研究的兴起,对于我们认识语言的意义和语言的使用与认知的关系开辟了新的视阈。  相似文献   

16.
王伟 《沧桑》2009,(1):139-140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石。本文从虚假新闻、失实报道的表现形式、成因、危害入手,探讨媒体从业人员如何防止虚假新闻报道,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提高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语用中的民俗作为一种语言化现象,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副语言习俗、数习俗、言语风尚以及语法、修辞、语音、字诸方面的习俗惯制要素等。本主要通过汉语的例子管中窥豹,对谐音、和谐与对称、言语禁忌、语言崇拜、语言伦理等五种语用民俗作了一些探讨。目的在于揭示语言的化性质、化价值、化功能和语言化的相对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讨论了将英语幽默作为语言材料引入公共英语课堂,通过讲解语用原则,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言语幽默的欣赏能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刘爽 《神州》2013,(7):174-174
隐语,又叫"秘密语"、"行话"等,是某些社会集团或群体为了维护内部利益、协调内部人际关系,而创制使用的一种用于内部交际的特定的民俗语言,是语言的社会变体。先从定义、特征、分类几方面对隐语进行了一般说明,然后探讨了隐语语言符号系统的形成、隐语的语用特征以及发展前途,最后就隐语的发展和规范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常会出现一些不符合日本人表达习惯的语用失误。委婉语的语用失误则最为明显。日本民族具有内敛、含蓄、不爱张扬个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不断地大量的使用委婉语。日语中委婉表达形式之多、使用频率之高,这在其他民族中是不多见的。委婉语可以说是日语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特别是在面对面的对话中,可以说如果不使用这种委婉语,谈话就不能顺利进行。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需要了解日语委婉语,以便正确得体的进行交流。避免委婉语语用的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