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汪海 《神州》2012,(29):8-8
日本现代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小说中描写了日本青年在成长中的孤寂、空虚、困惑、迷乱及矛盾等情感,通过爱情故事展现了生活在工业文明带来的碰撞与冲突下的年轻一代,都市空间愈狭小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却愈大,书中主人公在都市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在迷失中寻找生命的救赎,本文从《挪威的森林》人物生存状况出发,反思了在社会发展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李碧华的都市惊情小说塑造了许多重情重义却屡屡遭遇爱情悲剧的女性形象。她揭露了女性的爱情幻想和残酷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并对女性极端而绝望的爱作了深入剖析。她讲述的爱情故事多半是不圆满而充满缺憾的。本文以其作品集《饺子》为例,通过从女性爱情体验、女性自主意识、女性悲剧命运的轮回三个方面,探究李碧华小说创作中的女性主义话语体现。  相似文献   

3.
王子潇 《神州》2013,(6):5-6
《天堂蒜薹之歌》作为莫言为数不多政治批判力作,在书写底层百姓的苦难命题中进行了深刻的人性揭露和强烈的现实讽刺。莫言基于农民的身份体认酝酿出对底层农民的悲悯情怀以及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曝光信心;以作者的客观身份真实残酷地叙写了伴随蒜薹事件衍发的底层农民的人间惨剧和生活遭遇。本文将从《天堂蒜薹之歌》文本入手,深入剖析莫言笔下底层人物在生命价值、生存境遇、个人福祉、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与困境,探寻底层苦难背后的人与社会双向反思和现实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张抗抗小说文本《北极光》、《隐形伴侣》和《赤彤丹朱》中的童话隐喻,分析在其创作中的童话隐喻对女性生存境遇及精神世界的指涉,并从叙事学的角度探寻了童话在小说文本中的功用,指出其作为隐含作者独特的女性话语而存在。进而探讨了张抗抗文本中童话隐喻的缘起。认为在其成长过程中母亲植入的童话因子以及女性创作与童话书写的同源同构,是其文本创作中童话隐喻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流变中,为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书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本文以尤凤伟的中篇小说《生存》和它的改编剧本,以及姜文据此再度创作和拍摄的电影《鬼子来了》为考察对象,回避其从小说、剧本到电影的流变过程中在文艺样式与拍摄技巧上的特色,而着重从创作主体建立在国族想象上的启蒙立场与文本中阶级意识的隐现上,探讨当前抗战文艺中的历史记忆与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6.
戴汉玉 《神州》2013,(9):2-2
通过对马塞尔·埃梅的短篇小说《穿墙记》的深度阅读,对小说主人公杜蒂耶尔的形象做深层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反映当代社会小人物的精神面貌以及生存状态,揭示现实生活中自由与限制、欲望与压抑等多重矛盾,从中寻找一种能够解决生存难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小说神髓》的发表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中具有转折性意义,它不仅对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学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长久以来《小说神髓》的上卷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下篇尤其是关于文体论部分的却一直很少被人关注。因此本文在细读文本基础上归纳出《小说神髓》中文体论思想的核心,并把该理论的局限性及与言文一致运动的关联一并纳入到考察视野。  相似文献   

8.
与刘庆邦以前的创作相比《,卧底》在艺术上是一次突破。它通过都市记者周水明到小煤窑做卧底采访的经历,把都市生活与矿井生活连接起来,既披露了下层矿工遭受私营小矿主残酷盘剥与奴役的苦难,又反映出上层文人的软弱自私和世故圆滑。因而小说关注社会的视野更加开阔,结构趋于复杂,文本意蕴多重而深刻。然而,小说艺术上的创新并没能消弭作者精神上的困顿。  相似文献   

9.
提奥多里特是公元五世纪著名的教会学者,但其史学作品却少有人关注。通过考察其代表作《教会史》,提奥多里特将构建“信仰正统”的历史合法性作为根本的创作目标。他偏爱貌似权威真实的一手史料,以此增强全书叙事的说服力。行文中,他有意取舍和编排多种原始文献,从神学与世俗等不同角度说明了《尼西亚信经》自始至终的正统地位。同时,借助史料原文前后的明确论断,他进一步引导读者强化“正统”与“异端”的善恶对照形象。随着以《尼西亚信经》为基准的教义信条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的“国教”,提奥多里特也通过书写历史的方式解释了官方信仰,回应了现实中的思想争论。  相似文献   

10.
在苏童建构的小说世界中,苏童始终关注的命题是人,一直有着对人性的思考和叩问。对于人和人性的关注贯穿了苏童的创作。他的小说体现出一种发人深省的反思力量,其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黄雀记》似乎也不例外,它贯穿了苏童创作的一贯特色,将时代变化和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对人如何生存、生活、人怎么存在、怎么面对过去与内心、怎么解决人性的困惑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拷问。  相似文献   

11.
在同时具有最真实的理性色彩与最大的文学重创弯曲度的历史题材小说领域,鲁迅与森鸥外由于写作目的不同而体现出了社会批评意义上的差距,对现实的关怀、干涉程度与方法的不同也导致了文学风格上的差异。鲁迅始终坚持古为今用的立场,《故事新编》的风格较为统一,对史实的取舍与作家的虚构都服务于批判的主题;森鸥外则基于摆脱现实的目的而选择历史题材进行文学创作,其模糊的历史观导致了作品外部风格甚至内在主题上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孙笑颜 《神州》2012,(2):12-12
奥古斯丁关于社会、国家和历史发展的学说集中体现在他的《上帝之城》中。该书写与412—426年,是他对当时许多现实问题,反映了他的神学思想观念。在这部不朽的名著中,奥古斯丁以基督教的神学世界观为基础,驳斥了异教徒对基督教的责难,阐述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神学问题。然而在他的成书的过程中,经历了年限过长导致了文书前后观点的不一致和矛盾。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横空出世,英国社会中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这一社会状况真实而深刻的反映在众多当时的小说中,盖斯凯特夫人的小说《玛丽·巴顿》就是其中代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发现作者内心复杂的矛盾与冲突:即对工人阶级悲惨遭遇的同情与对以激烈的手段变革社会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动荡的恐惧。本文以雷蒙威廉姆斯的情感结构为理论框架,对《玛丽·巴顿》进行分析,力图揭示出19世纪工业社会的普遍状况与时人的普遍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4.
《神州》2011,(6):5-6
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横空出世,英国社会中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这一社会状况真实而深刻的反映在众多当时的小说中,盖斯凯特夫人的小说《玛丽·巴顿》就是其中代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发现作者内心复杂的矛盾与冲突:即对工人阶级悲惨遭遇的同情与对以激烈的手段变革社会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动荡的恐惧。本文以雷蒙威廉姆斯的"情感结构"为理论框架,对《玛丽·巴顿》进行分析,力图揭示出19世纪工业社会的普遍状况与时人的普遍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5.
自我意识文学与明治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叶亭四迷的小说《浮云》的发表,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学的开始。《浮云》通过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毁灭,揭示了近代自我意识与明治社会的矛盾。用文学形式批判现实社会,在日本文学史上是第一次。三年后留洋归国的森鸥外发表了以异国他乡为背景的小说《舞姬》。《舞姬》从另一个侧面更具艺术特色地深化了《浮云》中提出的问题。这两篇作品在不同层面上批判了明治社会。反映了封建秩序下,日本近代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日本近代文学中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从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的市民阶级反省、自立,并对封建主义进行斗争、失败…  相似文献   

16.
蒋秀秀 《神州》2012,(17):7-7
在《被背叛的遗嘱》和《小说的艺术》两部理论著作中,米兰·昆德拉全面阐述了他的小说观:小说之灵魂、精神实质、智慧、结构等。本文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重点从不确定性、世界的荒诞性等角度解读他的哲学思考: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多种可能性的探寻,对存在的关注,以免"存在的被遗忘"。  相似文献   

17.
刘柳 《丝绸之路》2009,(22):81-83
海派小说以描写都市生活为题材,关注生活在都市中的男男女女,他们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自然就成了小说的主题。海派作家笔下的女人们,或多或少都带有悲剧色彩。本文试选取生活在旧上海的男人对于女性的影响这一特定角度,来分析作品中女性悲剧产生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难忘香港     
先后三次到过香港的林默涵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之际,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写下《难忘香港》一文,以自己半个世纪前在香港创办《群众》周刊的种种遭遇,向读者展示了这个号称“自由港” 的都市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9.
涂光群 《百年潮》2003,(3):68-71
最近有位朋友对我说:你出了不少书,有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传记、游记、随笔等,但我感觉,印象最深、引起人们关注的恐怕还是1994年首次在香港出了海外版(书名《中国文坛写真》),1995年又由文联出版公司出了内地版(书名《中国三代作家纪实》)这两本写文坛的书了。我听说香港有位先生赞誉你的书是“文坛史记”。可是我们生活在内地的人都知道,文坛是个是非之地,写它难免有风险。那么你为什么要写“文坛史记”呢?她的提问引来我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21,(5)
正众所周知,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物原型是唐朝的玄奘法师。然而,作者在撰写小说内容之前不仅对佛教《金刚经》《心经》等常见的重要佛典有所接触和了解,也对世俗化了的佛教超度仪轨、民间丧葬习俗、以及明代社会的现实都有所认知,并将其不露痕迹地融入作品之中。本文按小说中唐僧的生平故事为序,试述如下。一、金蝉子小说借五庄观镇元大仙之口说出唐僧的前世是"金蝉子",其身份乃是佛的"第二个徒弟"。如:(第二十四回)大仙道:"你那里得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