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伟 《神州》2011,(11):3
有这样一组塑像:师者手持书卷,神情庄肃,目光深而平和;弟子则列布四周,或诵习、或沉思、或舌辩、或聆听,上有飞云朗日,下有青松古石。我砰然心动,多么和谐的师生图,多么真切的师生情!  相似文献   

2.
成洪燕 《收藏家》2009,(10):21-28
中国绘画史上有这么一位艺术家,我们无论用多么伟大的词汇来评价他的艺术都似乎不为过,他是“东方的梵高”,他的艺术望之令人肃然起敬。他的作品或苔点皴染繁复,或笔墨无多,或沉郁,或悸动,都是在彰显一种生命及艺术之美,他的艺术是鲜活的,  相似文献   

3.
刘昕 《文史月刊》2008,(6):56-58
舒伯特能够把最微妙的情感和思想.甚至把社会事件和生活情况用声音表达出来。人的理想和志趣有多么纷纭万状.舒伯特的音乐也就有多么错综复杂。——舒曼  相似文献   

4.
雷音 《世界遗产》2013,(1):50-51
“我应该死在羌塘,死在西藏的大湖畔或大草原上。那样死去该多么美好啊!境界该多高啊!“  相似文献   

5.
戚永晔 《风景名胜》2012,(3):142-143
浙江人鲁彦,在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名篇《杨梅》中说:"若我爱故乡,不如就说我完全是爱的这叫做杨梅的果子吧。呵,相思的杨梅!它有着多么奇异的形状,多么可爱的颜色,多么甜美的滋味呀。……它真是世上最迷人的东西。"对于这"世上最迷人的东西",仙居人有他们的升华之法。  相似文献   

6.
西方一些国家始终标榜自己的政体有多么先进,"票选"有多么合理,似乎全世界的民主、自由、文明、公正都在他们那里。我们国内也有一些人言必称西方,认为只有那里才完美,鼓吹那里才是效仿的榜样。今天本刊刊登上海《文汇报》原常驻巴黎记者郑若麟的文章,他在法国生活、工作20多年,对法国的政治体制、选举体制作了深入的研究。请看他是如何认识、评价西方政体的本质的。  相似文献   

7.
有时,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无论它疆域多么狭小,人口多么稀少只因出了一个杰出的人物。便可名扬于世,便可在世事的纷争和历史的进程中,永远留下自己的声音,例如:安徒生之于丹麦,易卜生之于挪威,诺贝尔之于瑞典,肖邦之于波兰,塞万提斯之于西班牙,贝多芬之于德国,莫扎特之于奥地利……  相似文献   

8.
“一座城市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历史有多么悠久,而在于它如何将自己的历史有所记取。不在于它的物质有多么丰博,而在于它是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一位学者在论述城市文化时的一段话。原话已经记不清,大概意思就是这样。可以说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座城市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文化。而它们也因为有这样的文化而有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城市。  相似文献   

9.
《送你一颗子弹》有段话很有感触:“每个人心中有多么长的一个清单,清单里写着多么美好的事.可它们总是被推迟被搁置,在时间的阁楼上腐烂.为什么勇气的问题总被误以为是时间的问题,而那些沉重抑郁的、不得已的,总被叫做生活本身.”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  相似文献   

10.
戚永晔 《风景名胜》2009,(11):82-83
最可人的是那旧时的石窗牖,一格一格的精雕细刻,就连窗棂,都精心地刻上人物与花鸟,想那旧时的女儿或临轩弹琴,或在窗下刺绣,抑或是对镜贴花,该是一幅多么优美的画面啊。  相似文献   

11.
<正>清代小说家、戏剧家李渔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人生百年所历之时,日居其半,夜居其半。日间所处之地,或堂或庑,或舟或车,总无一定之在,而夜间所处,则止有一床。是床也者,乃我半生相共之物,较之结发糟糠犹分先后者也,人之待物其最厚者莫过此。"[1]可见床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泉州传统的眠床秉承了闽南传统  相似文献   

12.
回忆范老与帝国主义侵华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忆范老与帝国主义侵华史研究张振鵾人的一生往往会碰到许多转折,有的转折可能影响多年甚至终生;造成这种转折的人或事,在当时也许并不感到有多么特殊,而事后回忆起来,常常会兴起无限的思念,时间愈久,思念愈深。我到近代史所、加入帝国主义侵华史研究的行列,就是...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困扰着中国一个多世纪的文化论争和文化冲突的实质是传统的文化价值失落之后的价值重建问题。近代中国的现实遭遇,使文化的价值重建离不开“救亡”这一历史主题。不论“五·四”以后的思想界显得多么纷繁芜杂、彼此之间的差距是多么遥远、斗争是如何尖锐,但都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一个迫切的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在解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方面显示了巨大的功能。从文化角度来说,毛泽东思想是西方先进的无产阶级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之后的升华。在对中西两种文化进行取舍、结合和升  相似文献   

14.
名人效应     
很多年来,“人物”一直是位居美国周刊龙头老大的《时代》杂志最受欢迎的栏目,虽然它只有一两页。后来,《时代》的经营者干脆将它放大成一本100多页的周刊,名字仍叫《人物》,结果大获成功。“人物”或《人物》的成功,原因不在于经营者有多么聪明,而是因为它所报道的名人们有太多的秘密可讲。  相似文献   

15.
纯粹的火焰     
卢美慧 《人物》2020,(4):2-2
时常想起1月。那时我和脱不花在深圳卫视的一个节目厅聊天。她是得到App的创始人,说起自己对女儿的期待,她希望她们将来做医生或者厨师,前者容易理解,后者则令人诧异。她似乎并不鼓励女儿拥有多么壮丽或飘渺的理想,只希望她们有进一寸的简单欢喜,不管是救一个人还是做一道菜。  相似文献   

16.
在西藏,不论多么出名的“圣湖”,还是多么无名的小“错”,大都蓝莹莹的,令人惊艳。佩枯错更是如此,她的蓝色里仿佛有一种天然的无以形容及抗拒的魅力,如同一滴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伟岸胸怀中的情人的眼泪,从而将你致命诱惑。  相似文献   

17.
《环球人物》2013,(8):72-73
人生真正的成就,不是你的名字,在这世界有多么响亮,而是你的行动,能够把这个世界照亮。成龙一年之计在于春,并非仅仅是指事业和工作上的决策。对于精英群体而言,选择一件衬手、衬面又衬用的智能机同样是一项值得重视的要务。即使是为合作伙伴或资深前辈选择一份非凡的"伴手礼",智能手机依然属于应景之选。那么,  相似文献   

18.
一、乾陵地宫臆测 千百年来,梁山主峰下面的乾陵地宫是一个神秘莫测的谜。它究竟是何形制,有多么大小?它究竟埋有多少宝藏,藏在何处?这都是人们很感兴趣的问题。《五代史·温韬传》载:“至乾陵,风雨大作,未竟”。言温韬盗墓未成。野史有黄巢起义失败,箭射乾陵,使地为壑之说。民间更有许多“乾陵的钥匙”、 “喇嘛盗宝”等传说故事,生动离奇,颇具想象力。但是地下宫殿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至今不得而知。一代学者郭沫若,也因未见“幽宫重启”而成终生憾事。至于墓内宝藏,或说有王羲之《兰亭序》真迹;或说墓内金壁辉煌,雕龙画凤,奇珍异宝,  相似文献   

19.
佚名 《文史月刊》2014,(2):69-69
作为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在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保持着稳定从容、幽默风趣、洒脱自如的做人处世风格,不论在多么紧张的时候,也不论遇到多么麻烦的对手,周恩来总理都能以自己的智慧和胆略化解矛盾,挥洒自如,再顽固和狡猾的对手,在周恩来总理面前都无法占到便宜。有一次,周恩来应邀访问前苏联。在同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会晤时,周恩来义正词严地批评赫鲁晓夫正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  相似文献   

20.
在漫长的时光里,未知的神秘世界是如此广大,至于地图有多么明确,倒显得无关紧要。世界依然能戴着小丑的帽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