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为了更好的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保护, 阿房宫联合考古队对秦阿房官遗址 进行了首次大规模正式考古作业。2003年年底,在一个飘雪的日子里,面对媒体和同行, 考古工作者大胆地提出,阿房宫其实并未建成 项羽烧阿房宫是历史冤案 阿房宫,是秦在上林苑中建造的一组最宏大的宫殿建筑群。 是为皇帝大朝所设计的朝宫, 是秦王设朝、主政、施令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项福库  王明月 《沧桑》2009,(1):235-236,240
近年来,国人对阿房宫考古结论产生了诸多认识上的分歧,分歧主要集中在阿房宫的“建成与否”及“火烧与否”两个问题上。《史记》中有“阿房宫未成”、“项羽屠咸阳火烧秦宫室”的明确记载,而没有“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这与阿房宫考古发掘的结论是相一致的,即阿房宫没有建成,项羽也没有火烧阿房宫。然而,对阿房宫考古发掘结论持相反观点的人,不但认为“阿房宫不仅建成而且被项羽一把大火烧掉”,还对司马迁笔下的“阿房宫”是否具有可信性产生怀疑。经考证,无论是从司马迁写《史记》的客观条件及其治史态度,还是从其史学思想到写《史记》所肩负的使命感上看,其对“阿房宫”的记载都是客观的、可信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阿房宫考古发掘表明,秦始皇与秦二世在位时兴建的阿房宫是没有建成的“半拉子”工程,而且阿房宫遗址中未发现火烧的遗迹,这与《史记》中“阿房宫未成”的记载是相一致的,即阿房宫没有建成。秦代两度修建阿房宫之所以未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工程规模庞大,所需的土、木、石建筑材料需要大批人力去采集、运输和加工,加之施工人力不足、修建工期短,导致秦代两度修建阿房宫均以“未成”而告终。  相似文献   

4.
项福库 《沧桑》2009,(5):139-140,147
两千多年来,无论是历史文献记载和文学作品的描绘,还是地面上留下的阿房宫前殿遗址的夯土台基,都在误导着人们:秦代阿房宫已经建成,后来被项羽焚毁。但近年来阿房宫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是没有建成的"半拉子"工程,前殿遗址中未发现火烧的遗迹。《史记》中虽提及"阿房宫"达18处,提及"项羽屠咸阳火烧秦宫室"达7处,但没有一处提及阿房宫已经建成,也没有一处指明项羽烧了阿房宫,反倒有"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的记载。可见,"阿房宫"在考古发掘与《史记》记载中是相吻合的,是有一致性的,即阿房宫没有建成,项羽也没有火烧阿房宫。  相似文献   

5.
2002年10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与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阿房宫考古队,进行遗址发掘考古。至2003年,考古队专家依据考古发现提出:阿房宫没有被烧,阿房宫只建成前殿。证据是:前殿遗址只发现耕土层、扰土层、汉代堆积层和夯土台基,未发现秦代堆积层,没有发现秦代瓦当和柱子、廊道、散水排水系统等等必不可少的辅助设施。  相似文献   

6.
本源站     
《文史天地》2008,(1):70-72
国家考古工作队历时两年,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勘探后,前不久宣布:宏伟壮丽的阿房宫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楚人一炬’大火绵延几百里。  相似文献   

7.
2000多年来,由于记载阿房宫的史料太少,阿房宫究竟有多大没有定论。《史记》所载阿房宫是分期兴建的,一期工程是先建造前殿阿房"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然而,工程施工并不顺利,秦始皇的突然病死,继之因二世的残暴统治而引发的农民起义,使一期工程没有完成,二期工程自然成了泡影。近年来阿房宫考古发掘已证实了这一结局,即秦阿房宫没建成,甚至连前殿都没建成,所谓的阿房宫前殿遗址其实就是没有建成的阿房宫遗址。历史上的阿房宫虽然不像文献、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中描述的那样规模宏大,但从其前殿遗址范围看,其规模比司马迁描述的前殿阿房的规模要大一些。  相似文献   

8.
《文博》2017,(1)
长时间来,一些学人往往把阿房宫前殿遗址当作"阿房宫"来说事。实际上,这是对《史记》记载的解读有偏差,也是概念混淆的结果。说明白:"秦上林苑""阿房宫""阿房前殿"和"前殿阿房",这是一个由大到小、依次重叠又独立的四个不同概念。也不能把战国时期秦上林苑文物遗存人为地架空,使之超越秦统一后的15年,从而得出不属"秦"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郑岩  辛丁 《中华遗产》2012,(6):148-153
2007年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发布关于阿房宫遗址的考古结果。核心结论有两个,一是阿房宫根本没有建成.二是项羽没有烧毁过阿房宫。这两条消息可谓石破天惊。要知道,上个世纪末,阿房宫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天下第一宫”,认为其遗址建筑规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  相似文献   

10.
《中华遗产》2008,(10):12-12
传说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入关以后,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化为灰烬。但阿房宫考古队近日发表报告否定了这一说法。根据调查报告显示,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台基上面西、北、东三面已有夯筑土墙,墙顶部有瓦的铺设;夯土台基上面没有建筑南墙。三面墙里面没有发现秦代文化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  相似文献   

11.
传说中被楚霸王项羽一把火烧掉的阿房宫,应该从来就未建成过。这一结论被最近刚刚完成的阿房宫遗址考古工作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阿房宫是秦在渭南上林苑中营建的一座最宏大的群体建筑。《三辅黄图》云:“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秦孝公在渭北建的“冀阙宫庭”背依大原,水源短缺,故惠文王着手在上林苑中营造新宫,宫未成而惠文王亡,遂中辍。至昭王时,鉴于阿城与渭北宫区相距较远,不便往来,故放弃阿城而在长安乡建兴乐宫等宫殿。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为了把政治中心转移到地面开阔、用水方便、交通便利的丰镐附近,决定在惠文王的基础上扩建阿房宫,作为新的朝宫,以体现统一帝国首府的宏大体魂。他规划以阿房宫为中心,把咸阳及其周围三百余里的“离宫别馆”用辇道连接起来,构成一个规模空前的帝都。此宫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  相似文献   

13.
秦阿房宫遗址考古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遗址概况及历史沿革 阿房宫是秦王朝的宫殿建筑群,乃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建筑之一。始建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的秦惠文王时期(337BC~311BC)。秦始皇(259BC~210BC)兼并六国以后,由于都城咸阳宫人数增多,先王之宫廷狭小,遂于始皇三十五年(212BC)在渭河以南上林苑原基础上大兴土木,广征声色,营建离宫别馆,是谓“阿房”。秦朝末年,项羽入关,移恨于物,纵火焚烧了尚在建设中的阿房宫。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焚毁的阿房宫仍在汉上林苑的范围之内,不断得到改造扩建。在前殿东、北、西三面建成厚重的宫墙,从而  相似文献   

14.
冯雁军 《旅游》2000,(5):15-15
去年.媒体有消息说.“秦阿房宫将重现.一期工程已结束.二期工程将于8月底竣工。”以微缩形式重建的阿房宫占地35万平方米.总投资13亿元人民币。消息传出.许多人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15.
在晚唐诗人杜牧《阿房宫赋》的推波助澜下,有关阿房宫的一切已经被烙印到民族文化的记忆中。西汉立国不久,阿房宫建筑已经蜕变成内涵丰富的一个文化概念,人们完全相信这样的事实,即一座宏伟壮观的宫殿建筑群,见证了帝  相似文献   

16.
在2004年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之际,从古都长安传出一个震惊人心的消息:千百年来被历史一再认定的项羽火烧阿房宫之说,经过考古专家的最新发现和考证,实属一桩千古冤案,大量证据表明:楚霸王项羽并未烧阿房宫!  相似文献   

17.
<正>4月16日,由国家文物局、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北京市总工会承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协办的"知古鉴今——《资治通鉴》"展览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艺术馆开幕。最早是看到相关领导针对复建阿房宫的批示,并建议举办"秦亡于奢"为主题的展览开始进行策划工作的。历史上的阿房宫建而未成,是秦二世灭亡教训的见证。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帝王,代表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传至二世秦王朝就灭亡了。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  相似文献   

18.
2019年3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为配合陕西阿房宫新长安国际实业有限公司拟建的新长安国际停车楼项目,对西安大差市古井遗址进行联合发掘。清理发掘了古井56处,灰坑82处,出土大量陶器、瓷器、铜器、铁器以及建筑构件等,为研究明清时期西安地区历史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破坏文物是司空见惯历代统治阶级直至蒋介石反动派,破坏文物古迹不胜枚举。年代久远的,如项羽焚阿房宫,北魏道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三次灭法,很多寺院、佛塔焚毁殆尽。这且不谈,再谈谈蒋介石反  相似文献   

20.
向生活学习     
心曲 《南京史志》2010,(3):27-27
历史的长河生生不息。它流过梵高的小镇,带走了他的向日葵;它涌过曾经辉煌一时的阿房宫,冲走了那儿的凄凉与荒芜;它与汨罗江在岸口交汇,使屈子的英魂流芳于世。“生活”二字在我们的眼中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有人看了一辈子也看不穿生活的本质,只看得文森特在巴黎饮弹而亡,只看得阿房宫的灯红酒绿,只看得《离骚》的满腹悲怆。其实,生活的模样就是凝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