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广记》中的唐代胡商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广记》是唐宋时期一部重要小说史料,它为我们提供丰富详实的唐朝社会史资料。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所记唐代胡商资料的钩沉整理,一方面勾勒出唐代胡商活动概况,分析唐代胡商现象背后的异域文化,另一方面也说明《太平广记》在研究唐代社会史上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唐代社会,来自于西域外邦的各种"胡食"作为其文化多元化的标志之一,影响着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为大唐文明添上了充满着异域风情的一笔。本文将从几类唐代具有典型性"胡食"出发,浅谈"胡食"入境最终为唐代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代星变的占卜意义对宰臣政治生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贞 《史学月刊》2004,(2):30-36
由于传统的天命观念在唐代皇帝和宰辅大臣的思想意识中仍然起着作用,所以不论是“荧惑犯上相”还是日食的发生以及流星的出现,它们都具有预测宰辅大臣政治命运的特殊功能。于是,星变的发生就与唐代大臣的乞退行为形成了一定的因果关系;与两汉相比,唐代对于星变的认识有较大提高。但唐代社会中仍盛行着较为浓厚的星占风气。  相似文献   

4.
杨静 《文物天地》2023,(8):39-41
胡旋舞是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西域舞种。本文对胡旋舞石刻墓门进行赏析,梳理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中的胡旋舞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胡旋舞的传入与盛行原因,探讨唐代六胡州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琪 《四川文物》2020,(3):82-91
唐三彩是唐代重要的陶瓷手工艺品,作为陪葬品在唐墓中被大量发现。其中,很多三彩人俑都以胡人为形象。从时间上看,这些三彩胡俑最早出现于武周时期,中宗时数量剧增,玄宗时期制作工艺渐臻成熟,安史之乱以后则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从空间上看,三彩胡俑在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两京地区发现最多,其他北方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南方地区发现的主要是中晚唐时期的三彩胡俑。三彩胡俑时空分布的演变,为认识唐代区域经济文化变迁及域外文化传播提供了生动的历史见证与线索。  相似文献   

6.
郭建 《文史天地》2012,(11):66-69
“三口铜铡神鬼寒" 以包公为主角的包公戏,是公案类戏曲中最主要的剧日。而包公戏里最重要的道具,就是包公那三把大铡刀。这是包公戏的符号,如京剧《铡美案》开场,包公上场诗:“铁面无私坐南衙,文臣武将胆战麻。任他皇亲并国戚,犯法难逃虎头铡。”《花蝴蝶》一开场,包公上场自表:“铜锣开道人呐喊,谁人不知包青天。我身边随带着张龙、赵虎、王朝和马汉,三口铜铡神鬼寒。  相似文献   

7.
满族戏曲与戏曲家胡音一、满族戏剧(1)、朱春戏。朱春戏是满族传统民间戏剧,有的地方称“朱赤温”,融汇了民歌、说唱文学、倒喇(歌舞演唱)及“百戏”、散曲等精华为一体的戏曲表演艺术。关于“朱春戏”的源流,未见史书有明确记载和原始剧作。仅有几种传说。其一,...  相似文献   

8.
《文博》2017,(6)
扬州出土唐代波斯人李摩呼禄墓志记载墓主父亲名为罗呼禄,印证唐代摩尼教法师呼禄可能源自波斯语。墓主夫人姓穆,可能源自中亚的穆国。侄儿名为牌会,可能是波斯语巴列维。这方墓志还反映了唐代波斯人汉化史,指示了唐宋扬州胡人墓地。  相似文献   

9.
纸牌,亦称“字牌”、“长牌”、“小牌”.由古代的博戏——叶子戏——马子——马吊牌——斗虎、扯张——默和牌——碰和牌演变而来.经不同时期逐渐演化至现代各地区纸牌大小、图案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其称谓也有很多,江苏北部称“车胡”、“马子”,湖南称“跑胡纸”,四川乐山地区称“二七十”,南通地区称之为“笃子胡”“单将长牌”等。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这条贯通中外的交通要道,在李唐王朝和西域诸国文明交汇中起到关键作用。作为唐代绘画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墓葬壁画不仅以造型样态图证历史,诠释现存文献资料,还能从考古学角度补充文本缺失。图像本体是研究唐代丧葬制度、社会习俗、审美风格,以及民族交融的实证资料。本文以唐代长安地区几座重要墓葬为切入点,管窥其中包含的胡化元素,以此探析唐代胡汉相融的历史史实。  相似文献   

11.
正唐代是我国皇权社会的繁荣时期,在长达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唐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积累了丰硕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尤其是唐代重视工商业贸易,始终奉行包容开放的国策,当时沿丝绸之路来华的"胡商"遍布全国各地。中国民间的富商土豪也为数不少。本文据唐代笔记的有关记录,讲述唐代长安土豪的逸事。一、裴明礼与罗会唐代长安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会,常住加流动人口达100多万。这么多人的吃喝拉  相似文献   

12.
谢炎午 《世界遗产》2014,(10):96-101
合阳提线木偶是我国木偶戏中历史最长的剧种之一,起源于陕西,随后传播到全国各地。合阳人把提线木偶戏爱称为“线猴”,也叫“线胡”、“线戏”,其产生的历史早于戏剧,被称为“中国表演艺术的活化石”、“中国戏剧的鼻祖”。  相似文献   

13.
七巧之戏     
七巧之戏源出唐代的《燕几图》。大约唐代晚期,一群文人用七张形制不一的桌几,通过不断变换座次和方位,增添饮趣,并且"燕锈之馀,以展经史,陈古玩"。  相似文献   

14.
《文博》2016,(1)
唐代墓葬中发现的体貌特征明显为胡人的伎乐形象反映了唐代乐籍制度下一个构成复杂、生活形态多样的边缘群体。这一群体凭借高超的乐舞才能在唐代从宫廷到民间的乐籍管理体系中呈现出社会地位和经济来源上的多层级关系,他们带来的西域各国乐舞技艺精华与唐代社会文化风尚相结合,生动诠释了唐代"礼乐治国"理念下胡乐胡舞的传播与融合过程。然而,这一群体在融入唐朝社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文化冲突使他们的生存状态有了些许尴尬。  相似文献   

15.
唐代入华粟特人商业活动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亚粟特人是唐代入华异域胡商中的一支最主要力量,通过他们的商业活动,在沟通唐代东西方之间物质化交流的过程中,还沟通了东西方之间化艺术的交流,同时,促进和巩固了唐王朝的统一,加速了粟特民族向东方的移民及其与汉民族的融合,对唐代社会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戏剧发源甚早。在唐代,已有所谓"歌舞戏"与"参军戏"。宋代有南北"杂剧"。至金、元时期,则突破宋杂剧早期以诙谐为主的程式,而发展为以人物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这就是金代"院本杂剧诸宫调"和元曲,即元杂剧。  相似文献   

17.
王华 《丝绸之路》2007,(4):16-18
地处陕甘交界、陇东黄土塬上的甘肃环县,境内沟壑遍地,山梁纵横,气候寒旱。在如此古老又贫瘠的乡土中却生长着一朵戏苑奇葩——道情皮影。  相似文献   

18.
胡家科班:清乾嘉年间开办,地址在通城县石南石背,班主胡撤盛。培养名伶有:三生邓清官(善演《太白观表》)、胡义昭;四旦胡赞盛;七小胡漠隆、胡玉册(班主之子);八贴胡旦、十官等。“玉”字科班:清乾隆末叶开办,地址在通城石背,班主胡赞盛。培养的名伶有:玉林、玉清、玉喜等。出科后由胡组成“玉清班”,曾到武汉等地演出。清乾隆末叶,通山余家贩余庆官(字允长)和泉山的周锡高在通山坐科学戏.当地人称他们是戏师。余习十杂,有口吐真火、嘴耍僚牙、喷雾开脸的表演特技。余二十多岁时到武汉与李翠官、小台官是同台演员。《余…  相似文献   

19.
<正>胡旋舞石门(见图1),唐代,1985年出土于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唐墓中,现藏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门扇上的线刻图案形象地体现了北朝至隋唐间流行于中亚一带的胡旋舞,线条流畅,人物表情生动,舞姿形态优美,是弥足珍贵的胡旋舞图像资料,是研究唐代乐舞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其为"国宝"。石门,两扇,高88厘米,宽42.5厘米。两门扇正面凿磨光滑,中间各减地浅浮雕一男性舞伎。舞伎髭须卷发,深目高鼻,胸宽腰细,体魄健壮,发束带。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  相似文献   

20.
唐代在君王奖掖、时人爱好的文学氛围下,表面上文学似乎获得了执政者的高度重视,实则文学的独特性与独立性受到了淡化乃至斯伤。本文旨在探讨杜甫如何藉由“诗学论争”的喧哗,破解“无声无臭”的窘境,进而引领唐代诗风。其一,恻隐之美与狂筒斐然——初唐官修史书所确立的诗文典范;其二,典范移转与诗学论争——从四杰到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三,戏题剧论与大雅之作——杜甫的后继者与韩、白分流;其四,诗坛、诗选的杜诗定位与诗史的提出。本文由此厘清杜甫在唐代诗学论争中的评价与定位,及其对唐诗创作发展的意义与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