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关于国际冲突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点之一.冷战结束后,文化因素在国际冲突中的作用和影响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1993年美国学者亨廷顿在美国《外交》季刊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一文,揭开了国际冲突研究中的文化热.1996年美国学者麦克·摩查在《华盛顿季刊》发表的《文化与国际关系》一文则对90年代以来学术界有关文化与国际关系的五种分析模式进行了总结.1997年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问世,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关系研究中对文化因素探讨的深入展开.进入21世纪,国际学术界对于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冲突、国际冲突中的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在国际冲突中的作用和影响等专题的研究不断拓展,甚至一些传统的国际关系史课题也开始从文化的视角被重新审视,相关的研究机构、网站、学术研讨会等也日益增多.时至今日,文化与国际冲突的关系已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热点,新一轮国际冲突研究中的文化热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2.
未来的文明与文明的未来——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1993年夏季号上,发表了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的一篇长文,题为《文明的冲突?》。此文一问世,立即引起美国国内学者、特别是东亚及伊斯兰世界的热烈争鸣,我国一些学者也已撰文发表看法。由于该文的重要性、其内容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直接关联、以及该文作者在我国社会科学界的知名度,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该文进行全面的评述,谬误之处,请识者驳正。  相似文献   

3.
马细谱 《世界历史》2008,(2):139-144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不同文明之间即将发生文明冲突这一概念以来,文明的冲突与对话问题便一直为世界各地的人们争论不休.我们说,亨廷顿的这本书称得上是一部巨著,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观察研究冷战结束和两极世界格局解体后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框架或范式.  相似文献   

4.
“和合”文化源于中国,并在古代传到东亚。“和合”文化特指中国文化中的“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和而不同”、“和为贵”、“和合”相处等道德思想,一直是东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和建设东亚和谐文化的准则。而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设想当今世界的冲突是由文明的不同而引起的。但是历史证明,国际关系的冲突,从根本上说,不是由文化冲突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领土欲望和经济扩张等原因引起的。在21世纪,为了建设和谐的国际关系,应该发扬“和合”文化的精神,而摈弃冷战后喧嚣一时的“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5.
入江昭与美国-东亚关系研究──对国际关系的文化解释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周桂银,曹大友自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以来,中外学术界关于该问题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就国际关系的分析模式而言,这次争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以文明或文化概念...  相似文献   

6.
作者认为,亨廷顿的新作是其“文明冲突论”之理论框架的缩小版(美国版),即美国本土的“文化冲突论”。本文通过对“两论”一脉相承的逻辑关系的梳理,结合亨氏政治学理论的相关观点,分析了美国“文化冲突论”中有关“核心文化”、“美国信念”、移民问题、多元文化主义等论说中的实证矛盾和理论悖论,驳议了亨廷顿解决美国“民族认同危机”的外敌指向。文章认为,“文化冲突论”是立足于种族主义立场的美国民族主义的宣示,其实质是以退为进的全球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7.
"文明冲突论"是亨廷顿借用库恩的"范式"概念提出的"文明范式",用新的世界性政治思维框架来分析世界政治的全新理论。然而,亨廷顿的"文明范式"更多的关注了世界政治的关系而忽略了"文明"的本质和进化的历史逻辑,将国家间的矛盾冲突归结为"文明冲突"。提出了"文明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最可靠的保障。"在梳理中华文明发展进化的历史逻辑时,很容易发现"文明冲突论"有悖于文明的本质特征。通过重新构架中华文明进化过程中的文明改型的分析框架,用新中国70年文明进步的历程去总结5000年中华文明传承的历史逻辑,诠释中华文明范式重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理论诠释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国际政治学界引起了激烈而持久的争论。中国学者对它的评论大多局限于政策性的评价与立场性的批判。本文认为,“文明冲突”论对于如何看待冷战后全球政治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理论范式。本文试图从学理上与政治思想上对“文明冲突”范式的理论假设前提、该范式的内涵界定以及文明的未来走向等问题做出客观评析。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其国内族群文化观对国际政治格局的解读,体现出其“文化一元”论在国内族群文化观和国际文明观上的统一。亨廷顿的族群文化观源于美国族群理论中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优秀”论,在美国国内,他主张用以盎格鲁一撒克逊族群文化为代表的“美国核心文化”同化其他移民族群的文化;在国际上,他强调不同族群文化的难以调和性,并在理论上将其“美国核心文化”论演绎为“西方核心文化”论,为美国的国际战略确定了根据文明差异划分敌友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有些中外学者对夜郎族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苗族说,白族说,濮族说等。如早在1916年,就有法国学者马司帛洛在远东法国学校校刊上,发表《秦汉象郡考》一文中说:“竹王统治之夜郎国,亦苗种也。”中国学者马长寿于1935年5月,在《民族学研究集刊》发表《中国西南民族分类》一文里,也说:“夜郎为苗族所建。”朱希祖于1939年9月,在《青年中国季刊》第一期发表《云南濮族考》一文中说:“濮与僰实同一种属族。”在论述中,是主白族说的,但把今仡佬族先民“濮”与白族先民“僰”混为一谈了。吕思勉在《中国民族史》里说:“夜郎系濮族  相似文献   

11.
八十年代以前研究述评在外国学者对华侨华人问题所做的研究中,日本学者的研究动向一向备受重视。60年代末,新加坡学者陈育崧发表过《日本的华侨研究蠡测》 (《新社季刊》,第二卷第一期,1969年)一文,概括地总结了从战前到60年代后期日本学者研究华侨问题所取得的主  相似文献   

12.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从现代化的角度解读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就不难发现这一理论本身所隐含的社会发展观及其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文明冲突论"在相对主义文化决定论的框架下,提出多元现代性和多元现代化的观点。这种观点否认存在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性和现代化,宣称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现代性内涵和现代化模式。这种社会发展观看似开放,其本质却是文化保守主义的,其矛盾折射出西方文明在当前世界格局下文化策略的调整。它旨在将人类共同享有的先进文明成果特殊化、西方化,以非西方中心论的名义将现代性相对化,最终取消非西方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非西方社会对此应保持理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世界历史》1990年第4期发表了朱志辉同志的《联姻——封建王朝的外交特色》一文(以下简称朱文),对联姻外交作了系统的论述,读来很有启发,但文中有些论点笔者不敢苟同,比如,朱文认为“联姻外交是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产物,……关于联姻的史实,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但在国际关系中,联姻发展为一项外交政策,并如此频繁地推行,则是在进入封建社会后”。朱文还认为“欧洲在西罗马帝国灭亡……联姻外交便应运而生,……王室联姻  相似文献   

14.
元军两次征日都以遇到台风失败而告终,这是长期以来史家的定说。日本气象学家荒川秀俊首先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1958年6月,他在《日本历史》杂志第120期发表《文永之役不是因台风而告终》一文,第一次提出自己的观点。由于受到一些人的反驳,1960年7月,他又在《日本历史》杂志第145期发表《就文永之役始末答诸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2003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岳涛”的《缅怀我国外交战士陈家康》一文,文中高度评价了他“参加开创新中国外交事业”的一生。  相似文献   

16.
正近代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文明,因而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从文明范式的角度来认识近代英国文明转型与公司制度创新,还是一个新课题。"文明范式"最初是冷战结束后一些西方学者理解和把握世界政治现实的分析框架。正如美国学者亨廷顿所说:"人们所认同并为之奋斗甚至献出生命的,正是信念与家庭、血缘与信仰。文明冲突取代冷战,成为全球政治的主要现象,其原因就在于此。文明范式能够成为更好的选项,成为理  相似文献   

17.
美国政治学家肯尼思·华尔兹在1979年出版了《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他所提出的结构现实主义学说改变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最初十分依赖历史学的局面。历史学家约翰·加迪斯在冷战史研究中所采取的视角不仅和华尔兹多有共识之处,亦多借鉴后者的理论框架来分析问题。不过他通过对支撑结构现实主义的"科学观"的反思,对"结构"的多样性的发掘,对国际体系中能动性与差异性因素的重视,以及对伦理评判的强调而实现了对后者的批判。这一学术案例是美国外交史学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也揭示了借鉴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外交史(冷战史)的价值、意义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这位看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的原日本国家队主帅,选择了到中超执教,这个国家的足球水平不仅低于日本,而且与日本有着特殊的情结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的补充史春林陈高华先生在《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上发表的《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对史学工作者在20世纪以来中国海外交通史方面的研究作了综合性的介绍,特别是重点介绍了80年代以来史学工作者在这...  相似文献   

20.
从远古走来的青海,伴着奔腾的黄河,在人类史上镌刻出章章璀璨瑰丽的诗篇……当一件件光彩夺目的“舞蹈纹盆”、“黄河磬王”、“巨型玉刀”不断浮出泥土,展现在世人面前时,我们的心被震撼了;它们似乎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那远去的文明和辉煌的历史,同时也不断地提醒我们:热爱黄河吧,热爱你生存的土地!前不久,《中国土族》杂志秋季号上发表了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青海土族研究会会长、我省著名作家鲍义志先生撰写的《喇家遗址与大禹治水》一文,该文大胆提出这样的一个推测:喇家遗址很可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治水英雄大禹活动过的地方,是大禹故里。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的社会反响,读者纷纷撰稿,给予积极评价。我省文史专家、著名学者谢佐读了该文后,随即撰稿表示对此观点的认同,他认为,“这一观点是十分可信的,对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河湟文化的史前文明具有重要意义”,“鲍义志先生的《喇家遗址与大禹治水》一文对河湟史前文明的研究作了拓展性工作,应当首肯。”本刊特推出谢佐先生的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