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陆攻战纹臆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陆攻战纹臆释刘弘,李克能1935年,在河南汲县山彪镇一号战国大墓中出土了两件青铜鉴。两器形制相同,大小接近,器表皆以金属镶嵌手法装饰有内容相同的水陆攻战纹图案①。图案所刻划的场景生动,人物动作高度概括,极其简练,而又形象逼真。毫无疑问,图案所表现的...  相似文献   

2.
战国铜器上的“高禖”图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战国铜器上的“高禖”图考郑志1965年,在成都百花潭中学一号墓出土一件铜壶。此壶形制并没什么特异之处,唯其腹部满饰用铅类矿物质错成的图象(图一)最为引人瞩目。整幅画面被三条带纹分成几组,其中腹右上部的画面一般都认为是表现“采桑”的现实生活的。发掘报告...  相似文献   

3.
1956年春,成都市郊百花潭中学在扩建校舍时,发现了一批战国时期的土坑墓。四川省博物馆在清理时,在10号墓中出土铜器47件,其中有1件通体用金属嵌错宴乐水陆攻战图象的铜壶最为精美。这件铜壶通高40、口径13.4、腹径26.5、足高2厘米。肩上有兽面衔环。有盖,盖面微拱,上有三个鸭形钮。壶身以三条带纹分为四层,并用金属嵌错为八组精美的图像。画面分别是习射、采桑、宴乐、弋射、狩猎、捕鱼、水陆攻战等内容,整个图像内容丰富生动,活泼而富有生活气息,是研究当时有关生产、生活、战争、服饰、礼仪等的重要实物  相似文献   

4.
M33是一座等级比较高的墓葬,随葬品当中以巴蜀文化特征的器物为主,铜器有鍪、釜、尖底盒、戈、矛、剑、钺等,陶器代表性的有尖底盏、喇叭口罐等,其次是楚文化风格的器物,如铜器中的鼎、敦、壶、缶、簠、甗等水陆攻战纹铜壶为中原风格的铜器.综合该墓的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分析,当为巴文化墓葬无疑.该墓出土的巴蜀文化器物中的铜鍪风格为垂腹,与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中医学院、京川饭店等战国早期墓出土的形制相近,尖底盒多见于战国早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钺为战国早期直腰式风格,战国中期以后的钺腰内束,陶器中的尖底盏小而腹浅,多出在战国早期的巴蜀墓葬中,到战国中期左右,豆的出现逐渐取代了尖底盏,喇叭口罐与战国早期的成都中医学院、商业街船棺的同类器相近.从铜簠的形制看,为战国早期的特征,与当阳赵家湖楚墓第五期开始出现的陶簠相近,球形铜敦与当阳赵家湖第四期春秋晚期的铜敦比较接近,过去巴蜀墓葬中也有发现,如成都中医学院、金沙巷、新都马家大墓、绵竹船棺(M1)等,年代从战国早期到战国中期,铜缶与春秋晚期寿县蔡侯墓出土的22号盥缶、淅川下寺春秋晚期墓铜缶和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缶形制相近,与淅川下寺春秋中期和新都马家战国中期大墓出土的缶有所区别,甗也近似于曾侯乙墓出土的甗,综合分析,将该墓的年代定在战国早期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5.
咸阳龚西战国秦墓出土的青铜器为研究战国时期秦青铜容器的铸造技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本文对龚西战国晚期秦墓M8出土的两件铜壶,通过表面观察结合X光摄像考察其制作工艺痕迹,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手段开展成分及显微结构分析,揭示两件铜壶壶身及表面装饰的制作工艺、材质特征。结果显示,两件铜壶均为铸造,器底和铜环预先铸好后置于范中,与器身铸为一体。器身和器底均为铅锡青铜(铜锡铅三元合金),但成分有一定差异,镶嵌的装饰金属片为高铅青铜。铜壶的器底分铸工艺和高铅青铜镶嵌工艺为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6.
错铜鸟兽纹铜壶赏析张丽敏1991年新乐市两同志送来一件铜壶要求作去锈处理,据介绍此壶是1985年在河北省新乐市中同村3号战国墓出土的一对铜壶中较完整的一件。这对铜壶形制、大小、纹饰完全相同。当时壶锈迹斑斑,砂土附着,纹饰模糊,经过几位同志的通力协作,...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博物馆的《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介绍了该墓出土的一件铜壶。这件壶高40厘米,通体用金属嵌错出丰富多彩的图象,生动地反映出古代社会生活的若干侧面,是当时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珍品。壶上的种种画面,对历史研究很有价值;同时,这种嵌错铜器在成都发现,又对探索四川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荆门市包山二号墓出土的《迎宾出行图》初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荆门市十里铺包山二号墓出土的彩绘漆奁(432号),是该墓中出土的文物精品之一。它既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又是一件内容丰富,记录战国史实的重要文物。因而,它的出土和发现引人注目。该器盖顶、器身和器底饰有凤纹、云纹和圆纹等花纹,并分别以红、黄和金三色描绘。奁内盛有花椒、铜镜、头饰、蛤蜊壳和丝织袋囊.很明显,这是一件盛装梳妆用具的物品。  相似文献   

9.
三门峡市盆景园8号战国墓为战国早期偏晚的棺椁墓。出土随葬器物15件,包括铜鼎、铜豆、铜壶、铜带钩、玉石饰件、玉琮、骨笄等。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90年代,青州市博物馆对山东省青州市体育场建设过程中破坏的一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仅存墓底铺砖,具体形制不明。发掘过程中无随葬器物出土,仅从现场征集回一批此墓出土的马具。现将这些器物介绍如下。一青州体育场墓葬出土马具共90余件,包括鞍具、辔具、鞧饰等,均为铜质,通体或局部鎏金,部分器表有錾刻纹饰。马镫2件。形制、纹饰相同。扁条状长柄,上宽下窄,上端有一横穿,下端接椭圆形镫环。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文物》1994,(7)
河南洛阳常有意义重大的考古成果,在考古学史上有重要的位置。本期刊载的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的一系列简报,反映了洛阳近期若干引人注目的新发现。其中西工131号战国墓保存完整,器物珍异,四件狩猎纹铜壶尤有美术价值。道北锻造厂540号战国墓出土的成组龙形玉佩饰,邮电局372号西汉墓出土的四神彩绘陶壶,苗南新村528号东汉墓出土的彩绘乐舞杂技陶俑等,均较精美。北窑西周墨书文字,为  相似文献   

12.
青铜鹰首提梁壶出现于战国早期,但传世的一件铜壶(何壶)却铸有西周早期铭文。本文通过与该壶形制相类的铜壶以及铸有相同铭文的尊、卣相关特征的综合考察,推测这件被诸多著录书辑录的鹰首提梁壶很可能是一件作伪之器。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2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阳市城区西部的麒麟岗中建七局南阳设备公司材料库拆旧建新工地上发现一批墓葬,其中的M1形制较大,墓西侧保存有目前南阳市城区最好的车马坑,出土了铜、玉等质地的遗物29件,精美的铜车饰在南阳还不多见。依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的特征,该墓的时代应在战国中期晚段。  相似文献   

14.
铜壶 1979年10月,长兴县李家巷出土铜壶一件,由长兴县博物馆收藏。铜壶重1.2公斤,通高20.5、身高18.3、口径6.6、腹径14、圈足径8.6厘米。直口无盖,长颈斜肩,鼓腹圈足;两耳作双角兽头衔环,环外径4.5、内径2.9厘米(图二)。颈下半部饰一圈环带纹,近肩处有二道凸弦纹,腹部饰两组相连的蛟龙纹(图一);圈足上有两道凹弦纹,弦纹间饰环带纹;衔环两面均饰重环纹。这件铜壶从形制、纹饰看,当属东周。铜剑之一 1971年长兴县知城收购站上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八年夏,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本文仅对墓中一件漆(?)盖上的图象作些探讨。墓中出土有五件大小相同的长方形漆箱,上面均有“之(?)”,“后(?)”字样,可见此器名(?)。有一件有“紫锦之衣”四字,其用途很可能是衣箱。出土时,因椁内有水,箱已飘浮翻复,盖、底分离,箱内未存衣物。器盖圆拱,器身长方形,上端作子口承盖。盖及身的四角均伸出把手。一件长(不计把手)71、宽50、高38.3厘米。它们表里均髹黑漆,顶部均有红彩漆图案,其它几面有的也画有朱彩。除一件残破较甚外,其余保存较好,五件顶部及旁边的朱漆图案均不相同。有两件的图案可明显地看出:与天文或上天的传说故事有关。其中一件盖顶当中绘北斗,两旁绘青  相似文献   

16.
青铜壶从商代早期出现至战国晚期经历了1200多年,在商周青铜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收集整理1178件商周时期的青铜壶进行了分类分期研究,总结器形演变规律,研究发现青铜壶的发展可分成三个阶段,其间出现了两次器形更替和三个高峰。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当阳赵巷四号墓出土三件精美绝伦的漆姐(M4:13,M4:33,M4:40),三件漆俎形制相同,图案各异,放置位置有别,现将头箱所出的M4:13号漆俎图案作详细介绍并试作剖析。M4:13号漆俎整体呈长方形,长24.5厘米,宽19厘米,俎面板四角上翘,与簠四角相同,俎面板平且涂红漆、素面;俎面四角有对称的四条腿作为撑腿,腿凸榫插入俎面板的孔眼中。俎面板四角侧面、四足外表均饰黑底红彩动物图案。(图版二:1)  相似文献   

18.
成都京川饭店战国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京川饭店位于成都市西郊百花潭附近,西距百花潭中学800米左右。1986年1月,饭店基建时发现一批战国青铜器,我馆前往调查,得知青铜器出土处为一竖穴土坑墓,但墓被毁严重,大小、葬式及器物位置等情况均不明。随葬品中,陶器仅存陶轮2件,其余皆为青铜器,计31件,有兵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现分述如下。铜戈5件,分4式。工式1件。援略呈等腰三角形,中起脊,近阑处上有二长方形穿,中有一圆穿,下阑残。长方形内上有一心形穿。通长22.7、  相似文献   

19.
《江汉考古》2021,(4):32-40
为配合项目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淮南市博物馆对安徽省淮南市汤家孤堆两座战国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两座墓均为墓道东向的甲字形竖穴土坑木椁墓,一号墓为积炭墓,二号墓为有附属墓上建筑的积蚌墓。两座墓几乎都被盗掘一空,但结构基本完整,为夫妇异穴并葬墓。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特征,两座墓应为战国晚期楚墓。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考释蒙古北部诺因乌拉匈奴墓出土的一件刺绣毛毯上的动物纹和植物纹中,通过与大量我国北方和西伯利亚南部出土相同或相近时期的青铜牌饰、金牌饰、木雕器和纺织品上的类似纹样进行对比后发现,刺绣表现的是一种典型的野兽风格动物纹样,其中有耳鹰形动物与有竖耳、颈部鬃毛末端和尾端饰以钩喙有耳鹰头的虚幻动物应均是格里芬,而动物纹间间有的植物纹可能是生命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