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岭南文化是多元一体化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也一直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广州的建城史,可追溯至2200多年以前。由于广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因而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广州为发祥地的岭南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和充实,优化和吸纳,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地区文化,其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也在不断地增加和扩大。岭南文化这个概念,迄今已经历了从被认可到为人们所慈悉的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沧桑磨砺,使岭南文化愈发异彩纷呈。到如今,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对岭南文化的所有疑惑、抑贬乃至自轻自贱,都是徒劳的和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梁廷枏(1796一1861),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广东顺德伦教乡人。历任澄海县教谕、广州越秀书院监院、学海堂学长、广东海防书局总纂、《粤海关志》总纂、内阁中书等职,曾参与林则徐主持的禁烟运动以及广州人民的抗英斗争。梁氏毕生致力于学术与教育,著述等身,治学领域颇广,其中以广东地方史为主,以岭南人记岭南事,为后人研究岭南地区文化留下了弥为珍贵的史料,是我国近代史学史上一位爱国忧民的史学家。  相似文献   

3.
上期(《精神心理文化与岭南人的价值支柱(上)》)[1]论述了岭南人价值支柱群中重商、务实和变通。本期将探讨其中的开放、多元、兼容、动态求变和创新精神,它们有着基本的联系,即相对直接和紧密的互相建构关系。  相似文献   

4.
曾建生 《沧桑》2009,(1):241-243
凭借舟船往来两广及珠三角,黎简与岭南航运文化零距离接触得天之独厚,他的《五百四峰堂诗钞》成了岭南航运文化的大展台,主要包括船文化、船艺文化、旅游文化、海防文化。它是一种历史文化,也是一种行业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5.
朱万章 《收藏家》2008,(5):49-55
“天风”一词最早出现在近代美术史上,是1930年的事。在这之前的1929年,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高奇峰(1889—1933年)因患肺病,迁入广州二沙岛梁培基开设之“颐养院”疗养,由德国医生柯道(H.F.Otto)主治,并尊医嘱以政府购画款在岛上自建一楼作养病之用。翌年,高氏肺病稍愈,遂搬入新楼,颜其额日“天风楼”。  相似文献   

6.
岭南历史,源远流长;岭南大地、文史芬芳。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曾让多少岭南人魂牵梦绕,也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的岭南文化在华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张力和厚重中恒久焕发着蓬勃生机。岭南文化包括粤系文化(广府、潮汕、客家三  相似文献   

7.
广东番禺籍的居廉(1828-1904年)是近代岭南地区著名的花鸟画家。他和其从兄居巢并称“二居”。他们所创立的撞水、撞粉的花鸟画技法影响了岭南画坛近一个世纪。居廉的传人高剑父、陈树人等则创立了著名的“岭南画派”.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举是轻重的地位。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岭南画家.笔者已就其生平事迹及其艺术成就写过多篇文章论述,此不赘述,在此仅就其他的传人作一些粗略考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岭南文史》杂志(季刊)创刊于1983年,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主办的文史类综合性刊物。创办20多年来,紧密依托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这两大专业脑库,精心挖掘、整理、研究岭南地区丰富、悠久、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大力弘扬岭南文化精髓与当代岭南文化风貌,为建设广东文化、培育新广东人精神作出了重大奉献。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岭南少数民族的婚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岭南地区 ,聚居了瑶、壮、黎等少数民族 ,其婚俗文化内容 ,丰富多彩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岭南少数民族社会文明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本文利用有关历史文献资料以及民族学材料 ,试图从宏观上对明清时期岭南各少数民族的婚俗文化所表现的共性与特点进行探讨 ,以归纳总结岭南少数民族婚俗文化的特色与发展规律 ,对于婚俗文化的形成与社会及自然的关系也作了论述 ,为当前如何进一步推动民族文明文化的发展 ,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0.
《岭南文史》2011,(4):2-F0002
2011年10月13日至20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和上海豫园管理处共同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海上潮岭南风——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交流展”(图1、3、4)。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后期岭南的地方社会与家族文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讨论家族文化对岭南地方社会的影响 ,指出明中叶家族文化在地方上的发展一方面是儒家文化对基层社会渗透的结果 ,另一方面也是嘉靖年间在“大礼议”问题激起民间修祠祭祖之风的影响下 ,岭南庶民土著利用国家认可的伦理规范来确立血缘和地缘组织合法性的过程。虽然庶民宗族到了 18、 19世纪才趋于普遍 ,广东宗族社会在 18世纪才逐渐成型 ,但在 16世纪 ,岭南庶民及土著的造族活动已经开始。时士大夫所建构的家族已成为地方族群用以提高其身分地位的文化资源 ,民间造族活动开展的契机遂在这种情况下形成 ,而岭南家族社会的雏形也在珠江三角洲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2.
杨权 《岭南文史》2003,(4):14-15
诚挚地感谢贵社邀请本人参加“《岭南文史》与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因为座谈是向前辈学者请益的好机会;更诚挚地感谢贵社长期以来对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的支持,这些年来,《岭南文史》一直是我所同仁最乐于展示自己学术成果的园地之一。听了周義社长对《岭南文史》创刊20年来所走过的历程的介绍,深感贵刊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广东地方文化建设方面成绩之突出,贡献之卓著,实在是可喜可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贵社对杂志在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清晰,方针明确。相信经过贵社同仁的不懈努力,《岭南文史》这份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  相似文献   

13.
从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至隋开皇十年(590年,一说至隋开皇三年即公元583年),“广信”作为岭南古县的名称.在历史上存在了七百年之久。在古代岭南众多的郡县当中.广信之所以引起后世学者更多的关注,其原因大概有:一是缘于汉武帝在平定南越国后借为此地命名而制订的政策取向:“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二是元封五年(前106年)其曾成为汉交5止刺史部的治所.  相似文献   

14.
岭南四大名园之首的清晖园,从原址到建园中兴到现今再度复兴,见证了顺德400年的历史变迁。基于岭南特有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经济文化,清晖园有着鲜明的岭南特色,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顺德名片、顺德历史文化的窗口,清晖园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大力挖掘其文化内涵,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岭南地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一批重要遗址的石器进行文化分类排序的尝试 ,归纳出一套具有典型特征结构的石制品组合 ,并将以这套石制品组合为代表的遗存命名为“黄岩洞文化”。对岭南地区所谓的“中石器时代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王坚 《岭南文史》2011,(4):58-64
20世纪初,广州崛起了一个震动中外的画派一一岭南画派(当时高剑父自称为“折衷派”,岭南画派是后来内地北方对它的称呼,取代了“折衷派”之称),其创始人是被誉为“岭南三杰”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又称“二高一陈”。主要创始人高剑父撰写了《我的现代绘画观》,是岭南画派的理论纲领,  相似文献   

17.
广州光孝寺是岭南名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公认的岭南现存最早创建的佛寺。广州民间流传有“未有广州,先有光孝”的俗语,然而,这只是民间形容光孝寺创建之早的一种说法,其实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广州城的筑建,迄今有文献可查的时间是秦平岭南之后,  相似文献   

18.
闻史 《岭南文史》2003,(4):18-18
2003年12月2日上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岭南文史杂志社在广东大厦召开了“岭南文史与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会议由岭南文史杂志社常务副社长余庆安主持,岭南文史杂志社社长周義在会上作了讲话,介绍了《岭南文史》的办刊过程和发展前景;提出了进一步办好这个刊物的设想和做法;表示刊物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要求,努力把《岭南文史》办得更好。岭南文史杂志社名誉社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何善心和本刊主编、副主编及各界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专家学者们在发言中认为,《岭南文史》走过了光辉的20…  相似文献   

19.
早在一百多年前.作为岭南大都的广州,穿着烂褛的大襟衫.两只空荡荡的大裤筒.支楞着两条颤抖抖的瘦腿.把辫子也憋直了,力不从心地撑起南中国经济,文化的半爿天。在粤讴咿哑的广州城里.眼窝深深,嘴唇厚厚的“咸菜道人”一类的本土画家.摇头晃脑地拾着唐诗平仄叶韵的牙慧,蘸了墨抹了一块石头,再点两三只麻雀.撇几叶疏竹。于是自鸣得意“颇有任伯年、吴石仙笔韵。”  相似文献   

20.
浅论盘古文化与盘瓠文化关系及其在岭南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通过对盘古、盘瓠神话及其文化对比 ,认为盘古是汉族一种自然神图腾崇拜 ,反映农耕文化特质 ;而源于人与犬婚配的盘瓠 ,是瑶、畲等少数民族祖先神图腾崇拜 ,反映狩猎和游耕文化特质。随着民族杂居往来和道教兴起 ,两种文化在岭南交流、融合 ,最终发展为岭南文化一部分 ,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艰辛凝聚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