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岱地区的獐与史前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岱地区的獐与史前环境变迁王青,李慧竹海岱地区史前遗址中发现獐遗骸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文化层中出土,二是墓葬中出土。如果能将这些丰富资料加以系统整理,或许会有助于阐明海岱地区史前环境变迁的某些问题。本着这一认识,笔者将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谬误之处诚望...  相似文献   

2.
獐牙勾形器和象牙雕筒是大汶口文化中较为特殊的两种器物,它不仅在其它文化中尚未发现,而且在本文化中也有地域上的限制。对这种器物的用途,有着不同的意见,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分析探讨。 一、獐牙勾形器 獐牙勾形器主要见于大汶口文化的大墩子类型。目前发现的:在邳县刘林遗址的墓葬中发现29件,居住遗址中有一件;大墩子遗址的墓葬中发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根据对辽东半岛考古遗址中出土的生产工具的统计分析,结合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和贝类遗骸的种类及数量,讨论了辽东半岛从小珠山下层时期到青铜时代生存经济的模式及其变化。然后从自然环境变迁、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对上述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辽东半岛北部区、南部区和海岛区的生存经济模式及其变化,与各区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4.
王绚  张溯 《东南文化》2018,(1):81-87
大汶口文化流行以獐牙随葬和拔牙的习俗。以獐牙随葬的习俗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早期,到中、晚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除了以獐牙随葬外,还随葬一种由獐牙制作而成的钩形器。拔牙习俗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早期,中、晚期在鲁中南地区的大汶口遗址中仍然流行。拔牙的形式极为统一,均为拔除上颌两颗侧门牙。拔牙和以獐牙随葬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汶泗流域的遗址中,分布地域相同,其他地区发现很少。这两种习俗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较为兴盛,到龙山时期几乎消失不见。可能源自大汶口先民对獐的图腾崇拜,拔掉上侧门齿以模仿獐的样子,生前随身携带獐牙制作的勾形器,死后随葬獐牙,均是图腾崇拜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孝感市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孝感市博物馆在地区博物馆组织的古城寨调查和配合我市窑厂生产的文物普查中,新发现古石寨63处、古墓葬数处,以及古文化遗址多处,现将其中较为重要的四处古文化遗址简报如下(图一).图一遗址位置图一、寨王寨遗址遗址位于孝感市王店镇寨王...  相似文献   

6.
1992年11月上旬至中旬,由省、市、县组成的文物考古调查组对京九铁路联络线黄陂段沿线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共发现古文化遗址4处,文物采集点7处,墓葬群2处。为这一地区古文化遗存和古文化的研究增添了新的材料。调查发现的四处遗址为六银庙,神土地、大屋畈、王里墩遗址。墓葬群是朱家寨,茅屋店两处(图一)。四处遗址的情况较清楚,现叙述  相似文献   

7.
1999—20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诸暨市次坞镇楼家桥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进行了发掘,在遗址的发掘中采获了一批动物遗骸。这批动物遗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古人取食的动物面貌和古环境,但不能代表整个遗址的古环境及其演变。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当时古人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动物考古学的形成与发展袁靖【编者按】人类与动物是密切相关的。研究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是考古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动物遗骸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日渐普及,这与中国寺古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袁靖的《试论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回...  相似文献   

9.
<正>对象与价值周口店遗址是1987年中国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这里是北京人遗骸的发现地,"它不仅是亚洲大陆史前人类社会的重要实证,而且展现了人类进化的过程"。1987年作为世界遗产公约确定的专业咨询机构的国际古迹遗址理1.猿人洞保护工程效果图事会(ICOMAS)在推荐周口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报告中指出:"周口店遗址在北京西南方42公里处,1921年由瑞典地质学家J.G安特生发现,在山洞的堆积层中发现了人类牙  相似文献   

10.
大冶金湖古文化遗址调查黄石市博物馆大冶县金湖乡位于大冶县城关西,东距城关五公里,在该乡辖区范围内。现已查明的古文化遗址有;14处。举世闻名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就在这一辖区内(图一)。1989年7月至8月和1991年7月,我们在原来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又...  相似文献   

11.
黄梅龙感湖三处遗址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一九八三年春,黄冈地区文物普查队在黄梅县进行文物普查中, 在龙感湖区发现了塞墩、陆墩、窑墩等三处古文化遗址.黄梅县地处鄂东长江北岸,位于黄梅东南面的龙感湖跨鄂皖两省,三处遗址均分布在龙感湖区的范围内(见图一).由于三处遗址文化遗存具有地域特点,特别是塞墩遗址面积较大,文化内涵丰富,故特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2.
恢复和重建远古人类生活时期的古地理景观,并探求其变迁的规律性,古文化遗址中的孢粉分析及对不同文化层和不同遗址孢  相似文献   

13.
刘梦林 《神州》2012,(35):187
竹笛的历史久远,产生于新石器时期的骨哨和骨笛。中国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省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发现了大批的骨哨。所以笛子是所有管乐的鼻祖。而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古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批骨笛,与中国  相似文献   

14.
湖北巴东罗坪遗址群,位于神龙架南坡、神龙溪上游。该遗址群由相关的车口遗址(BLC)、泰山庙遗址(BLT)、猪脑壳包墓地(BLZ)等几个位置相近的文化遗址组成。2001—2002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罗坪遗址群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古发掘。遗址群文化内涵以汉文化遗存为主,兼有周、明、清等时代文化遗存。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动物遗骸,发掘工作者按照严格的田野考古操作规程,对这些动物遗骸依其出土单位进行全部搜集。2003年夏秋之际,在对罗坪遗址群的整理研究中,我们对这批动物遗骸也作了种属鉴定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1981年春,咸宁地区文物普查工作在阳新县启幕,首先发现白沙公社和尚垴古文化遗址(图一)。遗址地处白沙铺(公社)东南约0.5公里的一正南北向的长方形坡地上。北距大冶县仅5公里之遥;离出土过商代铜镜的白沙公社刘荣山还不足2公里之远。遗址东北与群山对峙,西南则田园开阔。两条小河在遗址北端交汇后注入大冶湖。阳新通往大冶的公路与遗址擦肩而过。其面积20000平方米  相似文献   

16.
论石岭下类型的文化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岭下文化类型是解放前已经发现解放后进行试掘的一种古文化遗存。这个文化类型的最早发现地——石岭下遗址(编号为U. W.)原隶属于甘肃省武山县城关镇(图一)。这个遗址虽然早在四十年代即已发现,但作为一种具有独自特征的文化类型提出来,并正式命名为"石岭下类型",却是七十年代的事。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侯马市上北平望遗址调查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马市为晋国晚期都城——故“新田”所在地,从1956年发现以来,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收获。在1986年8月至1987年10月的全省文物普查工作中,共发现和复查了古文化遗址三十余处。其中,在上北平望遗址中首次发现了商代二里岗文化遗物,是这次文物普查的主要收获之一。现把上北平望遗址的调查情况介绍于后。上北平望遗址位于侯马市高村乡上北平望村(俗称上平嘴子),汾河东岸的台地上(图一),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文化层  相似文献   

18.
自1956年以来,东阿县境内共发现古文化遗址13处,发现有大汶口、龙山和岳石文化遗存。本文将几处古文化遗址的调查情况和部分遗址采集的文化遗物标本进行分述,以说明这一地区的龙山文化介于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之间,是一过渡地带或为二者的结合部,为探讨龙山时期本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哈克遗址,位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东南部,与鄂温克族自治旗相邻.自1985年发现以来,经多次发掘与研究,除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外,数以千计、种类较多的动物骨骼成为探研早期人类文化特征、人与动物关系、古气候环境的重要依据和组成部分[1].哈克遗址出土并用于本文研究的动物骨骼,均系经人类利用或食用后废弃的遗骸,它们与人类使用破损后遗弃的其他遗物如石器、陶器、骨器等,同出土于遗址地层或遗址的灰坑之中.从大量出土的石器、骨器、陶片和动物骨骼等人类文化遗存确定,哈克遗址是一处新石器至辽、蒙元时期的人类聚落遗址,动物遗骸是人类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1993年 5月 ,讷河市文物管理所在嫩江中游左岸进行考古调查时 ,在兴国乡兴国村杨树林屯西南 1公里处的沙岗上 ,发现一处古文化遗址。沙岗呈新月形 ,南北走向 ,长 1公里左右。沙岗西侧紧临乡间公路 ,东侧紧靠沙丘有一椭圆形湖泊 ,再向东是一片沼泽地。遗址东北方向距兴国乡约 3公里 ,西北方向 4公里为嫩江主流 (图一 )。图一 杨树林遗址示意图由于沙岗植被被破坏 ,表面出现多个风蚀坑 ,在坑中多发现有灰烬遗迹 ,灰烬中杂有陶片和石制品 ,还发现有小型啮齿类动物及鸟类的骨骼。在沙岗的北部发现一座破坏严重的墓葬 ,从残存情况来看 ,为土坑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