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美娟 《黑龙江史志》2013,(19):191+193
涞滩摩崖造像的产生,是历史文化的沉淀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作用的结果。宋代思想文化的繁荣,要求禅宗有宏扬教义的平台;与其他宗教和佛教其他宗派竞争信众,禅宗需要塑造自己的神祗;而禅宗思想内涵和传导方式的不断发展,为涞滩禅宗摩崖造像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合川涞滩摩崖石刻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川涞滩摩崖石刻造像,位于合川县城东北面约45公里处的渠江西岸的鹫峰山上。由于这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加之宣传不够,致使涞滩精美的石刻艺术长期无人知晓。近几年来,我所同志在一些专家学者的帮助下,通过实地考察取得了详细的资料。本文拟对造像的年代,内容题材、艺术风格、结合有关的资料文献,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几点浅见,就教于方家。涞滩摩崖造像刻于鹫峰山上的二佛寺大殿内。二佛寺原名鹫峰  相似文献   

3.
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的戒律和清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虽然没有保留下来成的清规一类的东西,但是在膀中有很多与清规有关的规定的记载,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当时清规的大概情况。本认为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制定有自己的清规,这种清规有很多称呼,所谓规矩、律式、格令等都是指佛教教团的清规。晚唐五代敦煌的佛教教团的清规与禅宗洪州宗关系密切,敦煌佛教教团的很多规定都与淮海禅师的百丈清规有相似的地方,受到洪州宗的禅门规式影响比较大。但是敦煌佛教教团也有其地域特色,有很多方面在洪州宗百丈清规中严加限定的内容,在敦煌反而不加限定或限定不严格。  相似文献   

4.
千古楷模 百丈怀海掸师承继了开创丛林(和尚们聚居修行的处所)的马祖道一禅师的禅法以后,立下了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人称《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  相似文献   

5.
在涞滩石刻区分布的危岩体严重威胁着石窟造像和游人的安全,必须进行加固处理。用石刻摩崖危岩体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预应力锚杆新技术在摩崖造像危岩体加固工程中的应用,和施工工艺技术及整治效果。预应力锚杆可以有效地提高锚杆的极限抗拔力,减少锚杆数量,从而减少对石刻岩体表面的破坏。该项目被评为优质工程。该技术可以在全国地面物保护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重庆合川市涞滩二佛寺的石刻造像艺术。二佛寺建于唐朝,到了宋代,该寺香火鼎盛,现存石刻造像1700余尊,大多出自宋人之手。它展示了古代雕塑大师们高超的技艺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也为历史、民俗、宗教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例证。  相似文献   

7.
重庆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是规模最大的佛教禅宗造像,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全面考察二佛寺摩崖造像的分布、保存现状和石质特点,从地质、地貌、气候、历史地理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的选址合理性。岩石学薄片鉴定和高精度原位无损XRF扫描结果显示二佛寺摩崖造像赋存岩体为巨厚层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在四段细分层位具有泥质含量较高的特点,病害分布显示该层段风化作用较强,结构稳定性差,在营造过程中易发生崩裂。结合地质图和野外地质考察可知,二佛寺所在地质基底稳定,三面天然崖壁有效降低了纵深向的工程量,潮湿低风的气候显著降低了砂岩的强度和营造难度,靠近内北道和下涞滩镇码头的地理位置保证了营造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供给。涞滩二佛寺的选址充分考察并利用了自然赋予的优势,因地制宜,反映了古代匠人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8.
早期佛寺的管理一般由上座、寺主、维那三纲负责。自唐代禅宗大兴,百丈禅师创立丛林清规以来,丛林制度日益健全。方丈以下主要有四大班首(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八大执事(监院、知客、僧值、维那、典座、寮元、衣钵、书记)。  相似文献   

9.
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南崖西部第30号摩崖造像《牧牛图》是宋代禅宗石刻佳作。本对其“禅观”过程进行了介绍,指出该图是宣扬佛教禅宗修心养性,调伏心意之作。  相似文献   

10.
丈雪,法名通醉,号禹门,丈雪乃其字,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寂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终年八十四岁,是明清之际著名的贵州临济禅宗大师,是《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中唯一有记载的贵州和尚。其著作有《青松集》、《丈雪语录》十二卷,《锦江禅灯》二十卷等。明清之际,中原危难扰攘,战争频繁,而西南以边微之地,相对来说较为安宁,故佛教出现鼎盛局面,其间名僧辈出,他们创建禅寺,培养弟子,制立清规,弘教开宗,接引信徒,大畅宗风,与士大夫往来唱和,同名士文人共参“教外别传”之旨,使西南佛教得与中原  相似文献   

11.
王锋钧 《文博》2011,(2):62-68
西魏时期国都长安(今西安)是北方西部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立寺造像活动兴盛。西安地区考古发掘出土此期石刻造像主要有背屏式造像、造像塔、扁体造像碑、塔式造像碑、龛式造像和圆雕造像六种类型。佛龛普遍宽大,多见一铺多身的组合形式。佛和菩萨均呈献出母性与智性,与当时皇家的麦积山石窟造像风格一致。已发现西魏时的长安石刻造像多数形制规整、雕琢精细,这与当时本地为国都且寺院规格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河内石苑     
河内石苑张红军沁阳市博物馆馆中有苑,称为"河内石苑"。苑中汇集了散存在沁阳乡村的200多件石刻造像珍品。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沈鹏为其题额,称"石刻馆";中国对外联络部部长楚图南为其题词曰"石苑"。因沁阳古称河内,所以叫它"河内石苑"。河内石苑为园林...  相似文献   

13.
山西乡村佛教石刻造像最初源头已不可考,据《山右石刻丛编》所录石刻造像及其碑记可以看出其形制与石窟造像形制相似,其所制年代集中在南北朝时期,也是石窟造像流行的年代。可以推论,石刻造像是石窟造像在乡村的变体,是民间乡社自发开展的崇佛运动的产物。通过石刻造像的研究,可以探讨佛教思想在中国乡村传播的路径及其组织方式在乡村政权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成都地区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朝佛教石刻造像历来较为少见。从目前发表的资料看,主要出土地点集中在四川成都地区。清光绪八年(188年)在成都市西门外万佛寺遗址曾出土百余件石佛像,1937年、1953年和1954年又在该遗址中出土200余件。1958年刘志远等编著的《成都万佛寺石刻艺术》一书刊布了其中的纪年造像和部分残石造像,但详细报告至今未能整理出  相似文献   

15.
睡佛怒     
1985年5月9日,到合川钓鱼城游览宋代涞滩摩崖造像,目击睡佛脸上有人写下了“周大康到此一游”(见图)有感。狂生、狂生, 你哪象美院学生? 访古是假出风头是真, “到此一游”佯装正经。挥舞破笔污毁我容颜,  相似文献   

16.
<正> 1964年1月,唐县寺城涧村出土了六朝以来石刻造像一批,计15件。这批石刻造像的特点是形体小,保存完好,一部造像的底座上刻有纪年铭款。1965年2月,在该处的不同坑位又出土了一批石刻造像,计12件,除了少量造像有铭款外,一般形体大,保存不佳。两批石刻造像计27件。原河北省文物工作队,根据这一发现线索,即派员对石像的出土地点,先后进行了两次调查。确认造像出土地点系一古代寺院遗址,造像是由于某种原因,在当时寺院附近做有意识的埋藏。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五三年成都西郊万佛寺旧址修建房屋时发现石刻造像百余件,其中有年号的四五件,年代自梁至唐都有。造像虽多残缺不全,但皆雕刻精美,颇能表现出四川雕刻艺术的一定特色。  相似文献   

18.
石刻造像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之一,也是我国建筑文化史上的重要成果。我国石刻造像艺术博大精深,从旧石器时代开始,我国历代都有不同时代特色的石刻造像文物,造型丰富,材质多样,工艺精湛,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当前条件下,做好石刻造像类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加强对民间流散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提升石刻造像文物的数字化应用水平,拓展石刻造像的知识传播和普及,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钮隽 《北京文史》2000,(1):44-45
“龙门造像”是指我国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上的许多石刻作品而言,它们在石刻史上,书法史上都有着光辉的地位。有人从众多的“龙门造像”中选出了二十种,称为“龙门二十品”久负盛名。这二十品中最精采者是《始平公造像》、《孙秋生造像》、《杨大眼造像》、《魏灵藏造像》(以上是造像的简称)等。  相似文献   

20.
杨纳名 《丝绸之路》2005,(12):18-21
重庆大足县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县,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人景观非常丰富。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其中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就达六处之多.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总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