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民党元老、中央监察委员吴稚晖,年轻时追随孙中山先生,对孙中山声容笑貌自然熟悉。可在1933年闹了个大笑话,竟连孙先生的遗像都认不清楚。那年,吴稚晖参加五省铁路通车典礼剪彩,路过宣城。宣城县长周君南,为炫耀自己的“政绩”,邀请吴一行人员游览自己一手建造起来的鳌峰公园  相似文献   

2.
一、黄麻起义 1927年7月,蒋汪合流,北伐流产。“八七”会议后,中共湖北省委派吴光浩同志领导鄂南起义。 吴光浩于1902出生,湖北省黄陂人。1925年他考入黄埔三期步科。在周恩来等同志的培养下,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军校毕业,派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任第四连连长。攻打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城诸战役中,屡建战功,被提升为营长。 吴光浩到达鄂南,积极发动组织群众,紧张地进行起义前的准备工作。9月10日深夜,他率领有40余支步枪、其余为土铳、刀矛的300余人的农民武装,…  相似文献   

3.
西晋灭吴之战一再延缓,绝非偶然,因为无论从西晋的内部条件,还是外部环境来看,至少面临着四大问题:其一,以贾充为代表的伐吴反对派力量十分强大,屡屡阻挠伐吴大计;其二,秦凉之变迫使西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平叛,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到西晋的整体战略方针——平吴战略部署的执行;其三,汉晋之际疫病大流行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咸宁二年(276)前后,瘟疫大规模暴发,几乎危及晋武帝本人生命,甚至连皇太子的储位都发生了动摇。在此情况下,武帝不可能顾及伐吴之事;其四,西晋拥有一支约五十万人的军队,但其中大部分是步军和骑兵,缺少水军和战船。与吴军水师相比,明显处于下风,所以难以逾越长江天险。  相似文献   

4.
汤显祖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卒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吴梅村生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卒于清康熙十年(1671).汤显祖去世时,吴梅村虚龄八岁,前者是江西临川人,后者是江苏太仓人,而且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六年自遂昌弃官归家后,再也没有到过吴地,在汤显祖生前,吴梅村应该没见过他,两人似乎联系不到一起去,但两人之间却有师承关系,即汤显祖是吴梅村的师祖,这其中有个关键性的人物就是李明睿.李明睿是汤显祖的学生,又是吴梅村的老师.一个人求学,一生可能有很多老师,古今皆然,如果泛泛地讲师承关系,意义似乎不大,但汤显祖与李明睿的师生关系、李明睿与吴梅村的师生关系,都非比寻常,吴梅村虽然没见到汤显祖,但了解他和汤显祖的这层关系,对深入研究吴梅村其人、其文应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木渎,别名渎川,胥江,雅称香溪,位于苏州古城西部,地处太湖流域,素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之誉。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献美女西施干吴王。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得越贡神木,将筑姑苏台,积材三年,连沟塞渎",木渎便由此得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秦以吴国故都设立吴县,木渎隶吴县。三国时,木渎已是三吴重镇。东  相似文献   

6.
寂寞经年终被人识1996年11月19日,我应邀参加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诞辰95周年纪念会。尽管离开会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中央民族大学的礼堂却挤满了人。若不是第一排留着记者席,恐怕我也得跟那些学生和远道赶来的教师们站着旁听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宁可站在过道上,也要参加一位在12年前就去世的老人纪念会呢?为了方便读者的记忆,让我用最简单的方法来介绍吴文藻吧。他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丈夫。我这样介绍吴文藻,并不是想借冰心耀眼的光环为吴文藻的形象涂上一抹亮色,而是想说明冰心在作家群中受人爱戴而吴文藻在社会学界也同样受人景…  相似文献   

7.
一 吴稚晖日记中保存的复陈独秀函稿吴稚晖是国民党元老 ,陈独秀是中共领袖 ,二人关系一度密切。然而 ,四一二政变前夕 ,吴稚晖却与蔡元培、李石曾等一起 ,“检举”陈独秀和中共 ,成为蒋介石“清党”的舆论制造者。研究吴、陈二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有助于了解 192 7年春国共关系破裂的一个侧面。吴稚晖未刊日记 ① 中保存了 192 7年 2月 2 5日复陈独秀函稿一通。函云 :仲甫先生 :前日去汪先生处 ,候一小时 ,知其时风声甚紧 ,不便行路 ,即弟亦仅望作剧谈 ,并无要言 ,不欲先生之冒险 ,故与汪先生谈闲话甚畅而归。前日由罗先生奉到赐书 ,未早复…  相似文献   

8.
正1909年,比利时圣母圣心会传教士许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甘肃甘北传教区履职。许让出版过一本《甘肃土人的婚姻》。1934年,这部著作引起中国学者王同惠的关注。她当时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读书,师从吴文藻,专攻文化人类学。吴文藻称许  相似文献   

9.
反科举斗争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贵州巡抚许兆椿、学政胡枚会奏:“黎平考试,关厢人少而取入的多,司属人多而取入的少,未避偏枯。”黎平县竹坪小学创始人吴堂应(侗族),对剥夺少数民族科举取进的权利十分不满,曾串通各地考生罢考。官府以破坏科举罪缉之,吴逃往黄龙山藏身3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锦屏县吴慕姚(苗族)在省城参加癸卯科乡试,文不法古,立意维新,当局以“有乖时宜,章法不工”为由,不予优取,录为副榜。吴甚感不公,即找当事者理论。主考官避而不见,他一怒之下,破门而入,铸成大祸,经多方斡旋,方免于难。  相似文献   

10.
"贵州事件"的发生和发现由于"大跃进"造成了大饥荒,贵州省农村发生饿死大量农民的严重事件,被称为"贵州事件"。1960年2月6日,贵州省副省长、老红军吴实到当时在建的川黔铁路沿线慰问修路民工,到息烽县就发现饿死人现象。次日,在遵义地区副专员何林陪同下,吴实到遵义县的板桥、泗渡后,发现一个大队死了六七十人,有的全家躺在床上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古代组是全所人数最多的一个研究组,有二十余人。大概可分“老中青”三组,老一辈专家有王伯祥、孙楷第、俞平伯、余冠英、吴世昌、钱钟书、吴晓铃、范宁;中年一辈人有乔象钟、胡念贻、曹道衡、蒋和森、陈毓罴、刘世德、邓绍基、梁共民、吴庚舜、王水照,年轻一辈人有许德政、张锡厚、陆永品、徐公恃、董乃斌。当时全所公认,古代组力量最强,全所(外文所分出去以后)三位“一级研究员”,组内占其二(俞平伯、钱钟书),另一位便是何其芳。全所六位“二级研究员”,组内占其四(王伯祥、余冠英、孙楷第、吴世昌),另二位是蔡仪、唐弢。总之,老专家云集,连中年人也多已崭露头角,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知名度,如胡念贻、曹道衡等,在各种报刊上经常能看到他们的文章。寿星王伯祥古代组老一辈专家中年龄最长者为王伯祥先生,1964年我初到所,  相似文献   

12.
江西苏维埃政府东古银行拾枚铜元券吴满平1993年6月昔日要好的泉友江西吉安值夏镇的胡礼仁告知我,最近发现了一张好纸币──东古银行拾枚铜元券。为此,我专程前往,认定此券确是一张难得的珍品。到目前为止,据我所知,连新发现的这张在内共发现两张(另一张原藏江...  相似文献   

13.
重庆中和银行及其发行的纸币吴筹中,吴中英四川地处中国的西南部,地广人多,物产丰富,在民国初期,是一个交通不便的内陆大省。1919年(民国八年)熊克武统一全川,任四川督军和联军总司令,并将军队划分为滇军、黔军,各个师的军队,分别划地驻防,这是防区制的开...  相似文献   

14.
吴稚晖是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政治家、教育家,在国民党政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孙中山、蒋介石等国民党政要对他都特别尊敬.作为政治家的吴稚晖,其功绩早已为人所熟知;其实,作为教育家的吴稚晖,其贡献也同样值得我们铭记.  相似文献   

15.
《收藏家》2016,(10)
正文徵明生于成化六年庚寅(1470年)。吴中长洲人。初名壁,字徵明,又字徵仲。因祖籍衡山,故号衡山或衡山居士。~1"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吴中"是苏州一带的别称,又称"吴郡"、"吴门"、"吴下"以及"苏门"、"苏台"、"姑苏"等。苏州在明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郑和出使南洋、西洋进行对外友好往来就是从苏州太仓县刘家港出发的。~2这里是中国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因此,苏州在当时便是全国商品  相似文献   

16.
圆瑛法师(1878-1953年),福建古田县平湖端上村人。俗姓吴,名亨春。18岁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法筢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名一吼堂主人、三求堂主人、灵源行者、离垢子。  相似文献   

17.
《古今谈》2006,(4):I0003-I0003
冯运榆,浙江嘉善人,1941年生。1957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中,1967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师从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先生。擅长人物花鸟,兼作山水。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国民党元老、历届中央监察委员吴稚晖,言行怪诞,异于常人。他创造了注音符号,在学术上有所贡献,但在政治上却助纣为虐,帮助蒋介石干了不少坏事。蒋介石尊他为“良师”,“革命圣人”。老百姓则称他是“无齿(耻)之徒”,“吴疯子”。吴稚晖,名敏恒,生于1865年,江苏武进县雪堰桥人,以耕读传家。吴稚晖7岁时入私塾,后从张鼎臣、侯翔千、孙伯箫等名师学习经史和书法。18岁开始自己设馆授徒,23岁考中秀才,27岁考中举人。吴稚晖在南箐书院读书时,一次,江阴知县过孔庙而未下轿,吴稚晖认为这是“非圣无法”的举动,便和…  相似文献   

19.
正休宁绝对是个不可小看的地方。汉口紫阳书院有块题匾"洙泗薪传",落款是:乾隆乙未季秋月赐进士及第敕授承德郎翰林院修撰充四库全书纂修加一级休宁后学吴锡龄敬题。这位被乾隆皇帝称之为过目不忘的才子,可惜做翰林只一年,旧病复发不治。乾隆叹道:"可惜徽州吴才子。"吴与无为谐音。休宁人,在汉口徽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就在汉士商数额而言,休宁次于歙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古代组是全所人数最多的一个研究组,有二十余人。大概可分“老中青”三组,老一辈专家有王伯祥、孙楷第、俞平伯、余冠英、吴世昌、钱钟书、吴晓铃、范宁;中年一辈人有乔象钟、胡念贻、曹道衡、蒋和森、陈毓罴、刘世德、邓绍基、梁共民、吴庚舜、王水照;年轻一辈人有许德政、张锡厚、陆永品、徐公恃、董乃斌。当时全所公认,古代组力量最强,全所(外文所分出去以后)三位“一级研究员”,组内占其二(俞平伯、钱钟书),另一位便是何其芳。全所六位“二级研究员”,组内占其四(王伯祥、余冠英、孙楷第、吴世昌),另二位是蔡仪、唐弢。总之,老专家云集,连中年人也多已崭露头角,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知名度,如胡念贻、曹道衡等,在各种报刊上经常能看到他们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