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自民党是一个特殊的复合政治结构,其对政治资金的需求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划分为党的正式组织、派阀和党属议员三个方面。在资本主义竞争型代议制民主政治体制下,政治资金的来源有国家供给和政党或政治家自行筹措两种基本模式,但两种模式都无法保证所谓的“公正”。在1994年《政党助成法》通过之前,日本政治资金筹措制度不仅不能保证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公正”,还引发出政治体制的生存、执政党的组织整合以及统治效能方面的问题。日本统治集团对政治资金管理法制进行改革主要是为了维护保守政治统治,提高其效能。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的异端运动,在基督教神权统治下的欧洲中世纪社会里是屡见不鲜的。几乎一切有害于封建教会和不利于封建国家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文化运动,都被加上“异端”的罪名而受到教会封建势力的镇压和迫害。在中世纪早期,被斥为异端者,往往是教会中致力于改革的神职人员。随着基督教在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成为正统和秩序的象征,所谓“异端”也日益跳出教义争端的“学术”范围,成为民间广泛流行的群众组织形式,或成为封建主用以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其反教会、反僧侣色彩也日益鲜明。与此同时,教会对“异端”的排斥和迫害也变本加厉,以至于那些在从事科学研究中触及了神学“禁区”的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也往往被打成“异端”而遭受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3.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司马迁的历史学是我国封建生产关系刚刚全面法典化时社会政治和经济在历史学上的反映。秦汉以来封建生产关系作为主导倾向而逐步统驭全社会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司马迁历史学和当吋地主阶级其它意识形态相同的一般属性。统一的政治和经济,要求有统一的文化;由兼并取得一统而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要求生产维护其现实利益以至长远利益的理论体  相似文献   

4.
土司制度的进步作用和走向反面的过程就是改土归流的社会背景。 中国西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元明清时期,西南各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同时,西南各民族在政治等方面,又与内地封建地主政治存在重大差别。于是,元、明、清政府对西南多数民族地区采取了有别于内地的不同的政策——即“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这种政策即适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又服务于封建中央王朝的统治。成为元、明、清各朝解决西南地区民族问题所施行的基本政  相似文献   

5.
清朝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是沿袭明朝的。其性质、职能、结构与历代封建王朝无甚实质性差别。但到了清朝晚期,它的政治体制处于经常的调整变化之中,大体上说,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前后变了一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戊戌变法和“维新新政”期间又变了一次;1906年以后的“预备立宪”期间再变了一次。这种变革,是在一个相当宽泛的历史正面上,在清政府的统治政策这一高层次上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发展状况。一清朝的政治体制是一种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以君主专制为核心,对国家  相似文献   

6.
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居住着一个被称为“阿洪姆人”的族群,经考证,他们是从中国云南迁去的傣族的一支。阿洪姆人曾经建立过一个统治该地区长达600年之久的王国。在其统治过程中,阿洪姆王国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政治体系。本文拟就阿洪姆王国的政治体制及其特点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国家体制包括国体和政体。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国近代国家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整个政治制度向资本主义近代化缓慢演进。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政体转型。然而,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并没有真正确立,袁世凯统治时期,打着“民国”的招牌,逐步建立独裁专制统治。1915年秋,在舆论界掀起一场变更“国体”的轩然大波,围绕着是坚持共和政体、还是改建君主政体这个根本问题,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与帝制  相似文献   

8.
越南很早就有了记述历史方面的文字,那主要属于神话、传说和一些野史、笔记之类。正史的编纂,始于陈朝。经过千年上下的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两汉、三国、南北朝,以迄隋唐),即越南史上所说的三次“北属时期”,封建制得以确立,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并逐渐形成较为发达的封建经济。在这个基础上,到10世纪,开始建立了独立自主的越南封建王朝。李朝(公元1010—1225年)和陈朝(1226—1400年)的时候,封建中央集权体制渐趋完备,号称“李陈盛世”,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封建文化——李陈文化,或叫“升  相似文献   

9.
儒家文化传统的核心之一是“孝”。在以父权为中心的封建制度下得以实现和维持,并服务于封建政治统治。在现代公民社会中,传统“孝文化”应该有其新的基础,新的内涵和新的保障,“孝”应从以“家庭子女责任”为中心向“社会政府责任”为中心转变。从而更好的发挥“孝文化”的作用,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论“奢安事件”之起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到明代天启年间爆发的“奢安事件”,有的现代史著,一仍旧志的观点,称之为“其明”、“叛变”。此论是一个值得重新讨论的问题。笔者从分析明代社会文化特征入手,讨论“奢安事件”与明代有关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做一个考察。有明一代,中国封建文化步入末世,呈现一派严酷、凝滞、冷峻、灰色的沉暮之气。在政治上,朱元璋一登极执政,就迅速地修复和推行严酷的封建宗法统治。使人人自危,动轿获罪。整个明代,政治控制意严,危机弥重。在思想文化⑤域,朱元津钦走科考以朱江边《四书》《五经》为标准,于B墨守程朱,蔚然为天下儒家风袭…  相似文献   

11.
官僚政治是我国封建政治的基本特点,封建官吏是代表整个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工具。因此,对官吏的管理和控制,也是封建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于是,作为封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封建法律,也把官吏立法作为它的基本内容之一。在这方面,西汉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时期。西汉封建政府,继承秦代“明主治吏而后治民”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不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居于统治地位,而农民則处于被统治被奴役的地位。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历代的农民,就在这种封建的经济剥削和封建的政治压迫之下,过着贫穷困苦的奴隶式的生活。农民被束缚于封建制度之下,沒有人身的自由。地主对农民有随意打骂甚至处死之权,农民是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①。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历代的农民无不遭受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生活惨苦,沒有人身自由,沒有任何政治权  相似文献   

13.
因海而重:中国传统社会中岭海海洋文化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社会,一般指封建生产方式占绝对支配地位,“主导的农业-官僚传统”占统治地位,以封建意识形态为正统思想(主要时期以儒家思想为独尊)的社会文化形态。其一重要特征是国家整体上闭关锁国,内陆文化占压倒性优势,海外的影响甚小,发展主要在自身中循环。  相似文献   

14.
记文学、戏曲和版画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7年上海市嘉定县城东公社澄桥大从宣家生产队平整土地时,在明代宣姓墓葬中出土了明成化年间北京永顺堂刊印,附有插图版画的说唱本和传奇的刻本书(一本为传奇,十一本为说唱本。其中五种刊有刻书绝对年代,为公元1471—1478年)。这批图书出土于同一墓葬,刻工、版式除《花关索传》稍异外,其它基本一致。所用均为竹纸,装帧方面一律是纸捻钉、包背装。因此可以断定都是明成化年间的刻本。书中辞句通俗,错别字很多,显然是当时民间艺人演出和说唱的底本。毛主席教导我们:"自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其政治是封建的政治,其经济是封建的经济。而为这种政治和经济之反映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则是封建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人文杂志》1986年第六期发表余意明的文章,认为把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分界线比以五四运动作分界线更合适。文章说: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五四运动与其说是一场政治运动,倒不如看作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虽然对北洋军阀的卖国投降有所打击,但并没有  相似文献   

16.
西周是中国上古文明的全盛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及伦理观念对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其礼乐刑罚制度,在积夏、商两代数百年的文化基础和统治经验上,初步构成了中国古代法制的模式和规制,对于后世的封建法制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所以,对西周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的服饰改革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统治了270多年的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同时,辛亥革命也推翻了在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以等级标志为核心的服饰体系。就这一方面而言,“辛亥革命划时代性的最明确的在服饰上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8.
方冬 《历史研究》2023,(1):189-203+224
<正>中国历史上,藩属体系将历代中原王朝行政统治区域外围的藩部、藩属政权,与王朝连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能够衔接“化内”与“化外”,是凝聚“历史中国”的核心政治体制之一。17—9世纪唐王朝主导的东亚政治秩序,是中国古代藩属体系典型。不过,对藩属体系的研究不能只立足于中原王朝,也应尝试站在边疆藩属政权视角,审视这一体系运作。  相似文献   

19.
一 1910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然而,她没有在思想文化上对封建伦理道德学说展开全面批判,以至于袁世凯上台,建立了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统治以后,立即对资产阶级新学展开新的反扑,封建文化一度又成了军阀独裁者和帝制复辟者的帮凶。  相似文献   

20.
<正> 家谱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产物,统治阶级纂修家谱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的政治统治、族权统治。时过境迁,家谱已失去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生命力,但家谱内容的独特性、广泛性、以及可“资”可“信”性,亦非其它历史资料所能替代,家谱已成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从博物馆学角度来看,“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家谱资料,属于文物资料的一部分,应加以保护、收藏。然而,把家谱作为文物资料加以搜集与利用,在博物馆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就博物馆对家谱如何搜集与利用等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