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相辅相成。民族文化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机遇,促进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经济是根植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旅游经济的发展,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本文从吉首市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出发,对该市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条件及其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了发展该市民族文化旅游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
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是当前旅游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但是对于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旅游商品化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有学者认为旅游商品化会导致民族属性降低,使文化向浅薄化、庸俗化发展。由此可见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发展不仅存在正面影响,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的发展,在兼顾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强调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本文主要对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的利弊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是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核心价值主要从地域性差异、文化气质差异和服务个性三个方面体现。重点在于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构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模型,并基于此确定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4.
卓玛措 《攀登》2008,27(4):76-79
本文从经济学、文化学等角度探讨了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问题。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业有看得天独厚的条件,应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面临很多制约因素和困难,需要拓展思路,转变观念,开创性地开展工作,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注意做好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5.
宋瑞欣 《旅游纵览》2023,(16):122-125
伴随旅游发展的热潮,学界关于民族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问题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本研究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民族旅游和文化变迁的概念、民族旅游引发的民族文化变迁、关于民族旅游对民族文化变迁影响的不同态度,以及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实现民族文化良性变迁的主要思路这4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崔国莲 《风景名胜》2020,(2):0329-0329
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将其与艺术设计相结合有助于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与创新。基于此,从民族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出发,对二者的结合进行探索,从工艺品、服装、动漫、包装等角度阐述民族传统文化在其中的艺术价值,进而促进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更好地结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吴蕾 《黑龙江史志》2013,(17):196-196
民族文化是民族发展水平的体现,是民族精神的凝结,民族文化保护对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重要意义。文物馆藏作为文物馆藏机构的社会功能,对我国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本位介绍了文物馆藏及其职能,并从文物馆藏的职能分析其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党的民族发展理论在民族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以经济增长为基础与自然共存的民族文化变迁过程,事关民族的生存.本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党的民族发展理论进行了梳理,即从区域均衡发展到区域非均衡发展再到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演变过程,发展的内涵已从单纯物的增长到人的全面发展发生了根本转变.基于这一理论与实践的思考,提出人力资源的储备和民族文化的适应是民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朱香 《风景名胜》2021,(8):0139-0140,0143
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文化强国作为一种振新发展战略,把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成为建筑设计新趋势。本文从民族元素的角度出发 , 归纳壮族民族元素的概念 , 论述壮族元素在建筑设计中应用价值与意义 , 通过对广西民族博物馆案例研究 , 总结出基于广西民族元素下建筑设计的设计原则。最后结合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实际设计案例验证了广西民族元素的运用。当代建筑的设计发展与民族元素的结合越来越成为文脉传承的设计方向,运用更多历史文化及其背后包含的文化心理与人类的文化精神来发展建筑设计 , 使得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发扬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民族与文化的关系及文化的内在结构的分析,使人们可以从一个新角度重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特点,从而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谢佐 《攀登》2006,25(5):46-49
青海从历史上就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民族人民在这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留存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定位与保护好这些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对于发展青海的经济和民族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统治中原百年间,并不象拓跋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那样,在中原文化中消融尽尽,而是至今仍作为中华民族一员,为现今中国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样是北方民族,可是统治中原后的历史结局截然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和这些民族相比,蒙古族进入中原之前,有其独特的文化发展方向。即文化底蕴不同。拓跋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都是以较低的游猎——游牧文化,并长期受到中原文化影响之后,直接进入中原,因而对中原文化的隔膜较少。而蒙古族是在对与中原文化不同质的我国北方民族游牧文化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又先受中亚文化影响之后才进入中原的,因而其本身的传统文化内容较独特,对中原文化产生了一些抵触。但蒙古族最后还是从中原文化中汲取了许多文化营养,发展壮大了自己,并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因而才能说,元朝的建立,是中国古代农牧文化结合繁荣中华文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邹雪 《旅游纵览》2013,(12):189
黔东南定位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成熟景区的接待压力,同质景区的门庭冷落的矛盾也越发显现。从旅游业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构筑"苗乡十景",打造一村一特,一寨一奇的旅游新亮点,是消除民族文化资源同质化,促进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大繁荣的必然选择。黔东南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是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人口最多的自治州之一。黔东南旅游发展的定位是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世界目的地,为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唯有和谐发展才能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的民族文化发展中,翻译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跨文化角度来看,民族文化深刻的影响着翻译实践。本文主要分析翻译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探讨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中的语言是个重要的系统,作用重大。文化影响语言的发展,而文化也通过语言反映出来。语言能够反映包括文化背景、历史、习俗、生活方式等  相似文献   

15.
谢建青 《神州》2013,(17):54-54
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中,木板年画是民间年画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在民间文化中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受到了相当一部分民众的喜爱。随着我国对民族文化发掘和保护的力度增大,木板年画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从目前木板年画的发展和保护来看,为了适应我国新文化发展形势的需要,在木板年画的保护过程中采取了互动式的发展模式,鼓励年画爱好者参与到木板年画的创作当中,亲身体会木板年画的魅力,为木板年画发扬光大提供有力支持。因此,从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应积极开展"互动"木板年画的制作,提高民族文化的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中,木板年画是民间年画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在民间文化中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受到了相当一部分民众的喜爱。随着我国对民族文化发掘和保护的力度增大,木板年画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从目前木板年画的发展和保护来看,为了适应我国新文化发展形势的需要,在木板年画的保护过程中采取了互动式的发展模式,鼓励年画爱好者参与到木板年画的创作当中,亲身体会木板年画的魅力,为木板年画发扬光大提供有力支持。因此,从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应积极开展“互动”木板年画的制作,提高民族文化的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东干族文化变迁是与所在的移民国家长期直接接触后进行的文化选择。东干群体在移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将中亚的主流物质文化环境与东干人传统文化特征相结合,在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找到适合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同时,通过分析中亚东干族跨国民族的形成过程及其主流文化适应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来说明东干族如何对待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从而在国家意识的基础上发展同东干族族的文化联系,为民族文化发展及国家间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女排精神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认同视角入手,探究女排精神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将女排精神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揭示女排精神所孕育的文化因素,以期促进民族凝聚力和体育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薛洁  宋梅 《神州民俗》2007,(8):57-59
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举办15届了,无论从时间、次数还是形式内容,都已经逐步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深远影响和吸引力极强的民族、地方特色浓郁的节庆文化活动。文章从民俗学与旅游学综合渗透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吐鲁番葡萄节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突出民族文化节庆旅游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探讨了发展民族文化节庆旅游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是本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性符号。因此,民族文化认同研究,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从新疆的历史民族文化变迁角度出发,分析当今新疆民族文化认同的现状,并提出新疆民族文化认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