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被誉为我国“城市中的森林公园”的宜宾市翠屏公园目前正在修复唐代石刻“千佛岩”,这又将为历史文化名城宜宾市增添一处旅游新景区。 “千佛岩”又名“千佛台”,位于宜宾市翠屏山“哪吒行宫”的右侧。这座唐代石刻佛像群,镌刻有佛像一千零四尊,每尊高一尺。这些佛像雕刻细腻,造形生动,神态各异。由于年久失修,千佛台已经破烂不堪。为了保护名胜古迹,发展旅游业,宜宾市建委和翠屏公园决定分两期工程修复这座唐代佛像群。修复工程将以修复千佛台为主,还将新建千佛亭,晚钟亭,圣母殿等,从而形成千  相似文献   

2.
夹江千佛岩     
夹江千佛岩是名的物风景区,它位于夹江城西2.5公里的大观山下,滨青衣江东岸。在长约1000米、高约60米的峭壁上,有唐代及明清两代的摩崖造像271龛,大小佛像共4000多尊。在“革”中部分被毁,现尚存162龛,佛像2470尊。有的一龛一佛,有的一龛多佛。大逾丈,小不盈尺,雕刻精美,神态各异。  相似文献   

3.
在素有“天下山水之胜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称誉的古城乐山,经历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古代乐山人民留下了著名的东汉岩墓群,唐代石刻佛像、古建筑、古塔等古文化奇迹,分布于三江流水之畔,掩映在碧翠的群峰密林,融和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构成一幅天然图画,成为名扬海内外的著名胜地。在众多古文化遗迹中、有一处闪烁着艺术光辉的石刻奇观,它就是被誉为乐山“千佛岩”的唐代石刻佛像。  相似文献   

4.
宝塔之最     
最高的陶塔——千佛陶塔 原在福建福州南台岛上的龙瑞寺内,73年迁至鼓山涌泉寺,计一对,均高6.83米。烧制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为八角九层仿木楼阁状,东塔名“庄严劫千佛宝塔”,西塔名“贤劫千佛宝塔”。塔壁上各塑佛像1078尊,陶塔便由此得名。 最高的铁塔——千佛铁塔 位于陕西咸阳北杜镇,方形十级,高33米,宽3米,由纯铁  相似文献   

5.
佛教入川,广元是第一站,广元精美绝伦的佛教石窟造像首推千佛崖。 公元514年,佛教已经进入广元,并雕刻了许多佛像。1983年4月,广元城关豫剧团建筑工地出土了一批佛像,佛像大多残损,身形瘦削,上身较长,整体风格颇有北魏“秀骨清像”之风。其中一尊释迦文佛背面刻有“延昌三年”题记,延昌是北魏宣武帝年号,延昌三年即514年。  相似文献   

6.
六神台位于江苏灌云县伊芦山西峰一个山头上.台面东边的石壁上有五尊佛像和一尊力士像.台下石壁上的群佛造象,分成若干个小龛.虽经多年风雨剥蚀,大多数佛象的坐立姿势,仍依稀可见,共有40多尊佛象.所有佛象均属高浮雕.在群佛造象顶端石壁上,还保留了当时的建筑物榫眼、构成“人”字形的遗迹.  相似文献   

7.
《华夏人文地理》2014,(4):54-65
佛说:“造像所安空之处,便是世界的中央。”后来,这尊佛像作为大唐公主的陪嫁来到雪域高原。佛像召唤信徒,创造了一座城市——拉萨。  相似文献   

8.
正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文物认定是一项极其重要的项目。佛像种类繁多、来源复杂、风格各异、传承不同,使在认定文物时很难确定文物名称。比如在鉴定三世佛、七代佛、八药师佛、三十五位忏悔佛、千尊佛等佛像时,能够一一认定十分困难;就连最常见的释迦牟尼佛,不同种类及名号就达几十种,即释迦牟尼佛城市立像、释迦牟尼佛水岸立像、  相似文献   

9.
佛像的出现对佛教和佛教艺术,不啻是一次革新。对现今流行的一些有关其起源及年代的种种说法,笔者颇感疑问。现简述如下: 一、佛像并非经大乘教提倡才能出现 流行的说法认为:佛像起源于大乘教的提倡。诚然,佛像艺术的大规模流行与大乘教派的提倡有很大关系,然而这却不能视为佛像起源的决定原因。 (1)在侧重强调佛像起源于大乘教时,我们就无法面对南传佛教同样盛行佛像崇拜的现象。 (2)从经典上看,提倡为佛造像,大、小乘教派经典都有论述。特别是关于佛在世时第一尊佛像的出现传说——所谓“优填王造佛像”或“波斯匿王造佛像,”不仅大乘的《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六》、在小乘的《增一阿含经卷28》、甚至近年来有人在南亚发现南传的小乘巴利文藏外中也有这一相应传说。笔者无意去考证有关佛在世时第一尊佛像传说之真伪。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小乘两派杜撰用佛的口吻赞同为佛造像这一情节的目的都是旨在为佛像流通提供依据。由于诸说都是以一种追述方式谈到佛像始出原因,追述者的时代肯定已有佛像出现。 (3)国内有学者认为小乘的《增一》中关于第一尊佛像之说来源于大乘,对此笔者很  相似文献   

10.
在茂汶羌族自治县较场坝,传说为樊梨花“点将台”,的附近有十几龛唐代摩岩造像,总计有七十八尊石刻佛像。其中几龛还附有题记。所有题记中均有“贞观四年”。全部造像除极少数稍有残破外,绝大多数造存完好。而且造像神态端庄,比例匀称,线条流畅,刻工细致。尤其难得的是该地距1933年地震陷没的叠溪城仅一公里,但造像竟能完整无缺保存至今,实在是一个奇迹。同时,也是民族地区不可多见的一处历史文物。造像中最大的二龛是释迦和弥勒佛龛。龛外各有一方题记,不仅记载了造像时间、造像人姓名、官职,而且题记内容对我们研究唐代地理、职官,纠正史志的遗漏和错误  相似文献   

11.
卵石刻佛像     
卵石刻佛像,1985年5月28日,在新疆库车县苏巴什古城昭怙厘大寺南20多公里的库车河河床西岸被发现。卵石呈椭圆形,长径24厘米,短径19厘米,最大厚度9厘米,下部略大,其上随形刻一佛像,跏趺坐于莲台。这是吐蕃人在9世纪中叶占驻库车时的藏传密教三十五佛中的华吉祥佛。华吉祥佛即《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所列诸佛中的第24尊。佛像偏袒,右手侧出,掌心向外,拇指曲压手心,施无畏印;左手于胸,手心向上,拇指与食指似掐一布帛。佛像头顶下大上小两肉髻,髻上作髻,眉间白毫如豆,嘴额已毁,有头光、背光双层光环,灵…  相似文献   

12.
<正> 一、乾隆三十五年铜造佛像 承德外八庙管理处收藏一尊工艺精湛的铜鎏金佛像(照1),通高21cm,重1250g,保存完好。 此尊佛像名称为无量寿佛,是梵文“阿弥陀佛”的意译,寓意年寿可同天地共存,所以称无量寿佛。佛像头戴宝冠,神态慈祥,表现出了佛教显宗造像的特点。饰耳环、项链、璎珞、臂钏、手镯;袒右肩袈裟,双手叠置足上,称“定印式”,即思惟修行;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结跏趺寓意静坐敛心、上息杂念。佛像在火焰背光须弥座的衬托下,给人以安然稳定之感。  相似文献   

13.
正飞来峰藏传佛教密宗摩崖造像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前的飞来峰,是元代石刻之一。有五代至宋元等时期的石刻造像300余尊,现存石窟4个,佛龛较多,保存较为完好的造像大约有280多尊。其中有不少佛龛为藏式佛教密宗造像,主要分布于青林洞外墙一带,由元代江南释教都总统杨琏真伽主持开凿。作品主要包括密宗中的诸佛、菩萨、护法神和佛塔等。佛像多为立式和坐式两种;佛的造像多成螺髻宽额、面相扁圆、丰肩右袒、宽胸细腰。菩萨立式多成S  相似文献   

14.
李歌 《中国土族》2012,(4):41-41
油塑、壁画和堆绣被誉为青海塔尔寺的艺术三绝.其中,油塑就是用酥油(手工制成的黄油)塑造出各种佛像、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树木花草、亭台楼阁等造型,这些油塑艺术品统称为"酥油花". 六百多年前,酥油花首创于西藏拉萨.原来,唐代文成公主奉唐太宗之命,进西藏与藏王松赞干布完婚时,从长安带去释迦牟尼佛像一尊,松赞干布在拉萨专门修建大昭寺供奉.据说,这尊佛像头上原来没有冠冕,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学佛成功以后,为了表达崇仰释迦牟尼佛的心愿,就在那尊佛像头上献了"护法牌子"(其形如莲花),还献了披肩和酥油花.  相似文献   

15.
安岳石刻,内容丰富,雕刻精湛。世界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女士称赞其“紫竹观音”为“东方的维纳斯”。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将安岳石刻归纳为“古、多、精、美”,不愧为我国又一个古代石刻宝库。 安岳石刻,年代久远,延续不断,造像古朴,自成体系,安岳石刻史,可溯源于东汉崖墓中的石刻图像。据安岳县乾隆志载,佛、道造像始刻于“南北朝普通二年(521年)”。以现存卧佛院、千佛寨的造像风格判断,安岳石刻艺术的开创年代为初唐。在宋代全国石刻艺术走向衰弱时,安岳石刻艺术异军突起达到了鼎盛时期。八庙卧佛全长23米,为唐代左侧卧佛…  相似文献   

16.
三台发现唐代观音寺遗址左启1991年4月12日下千,大朗气清,我随县文物考察组一道,驱车直取三台涪江大桥上游的临江石滩。去那里勘察新近发现的“涪江大佛”。车出城关约5分钟后,我们赶到了“大佛”附近的山崖上,大伙不顾危险,纷纷抄近道顺崖壁羊肠小径鱼贯而...  相似文献   

17.
1983年3月,四川省忠县物资局在临江岩畔进行建筑施工时发现一处唐代摩崖石刻。这处摩崖石刻共有五个龛窟,三十三尊造像(部分造像头部早期被盗),龛窟彼此相连,均凿于整体岩石上。现分述于下: 第一窟,造像三尊,本尊为菩萨,两旁为侍者。窟高63、宽55厘米(图一)。第二窟,造像三尊,本尊为佛,两旁为侍者。窟高67、宽55厘米(图二)。第三窟,造像十七尊,本尊为释迦牟尼佛,左右为迦叶、阿难。两侧壁为侍立菩萨。近窟口处,左右各二天王,外面二天王脚踏夜叉,与奉先寺天王类似。阿难、迦叶  相似文献   

18.
刘友恒 《文物春秋》2013,(5):59-64,80
正定广惠寺华塔第三层塔心室内供奉有两尊唐代石佛造像,且均刻有铭文。本文通过对铭文的分析认为,两尊佛像应系唐代为国忌行香而造。有明确纪年的此类佛像存世者甚少,这两尊佛像虽残缺不全,但依然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9.
黄河南岸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中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代表着当时北方中央造型式样.绝大多数实例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基于袈裟表现形式的微观变化可分为五组,前两组皆为龙门古阳洞实例,在沿袭大同云冈石窟佛像特征的同时形成自身独特性.第三组皆为龙门北魏窟龛中尺寸较大的主尊佛像,出现了多种新特征,第四组在云冈佛像造型基础上向程式化和装饰性发展,第五组是受前四组影响的洛阳周边地区小型洞窟龛像及零散单体造像.五组佛像大致呈先后发展次序,人体造型变化不甚显著,外在袈裟表现则是此时期佛像造型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20.
1978年10月,林县城北11公里的姚村乡史家河村出土一尊唐代释迦牟尼造像。现收藏在林县文化馆。石刻造像通高90厘米,长方形双层束腰须弥座长42、宽32.5、高36厘米,佛像部分高54厘米。须弥座下层束腰处雕八个负重力士,鼓目突睛,或坐、或蹲、或跪、或爬,各具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