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太平洋战争标志性的开端,"珍珠港事件"的诸多细节至今仍为史学家和战略研究者们津津乐道.有趣的是,当美国政府将日本的"不宣而战"视为极端卑劣无耻行径的同时,"偷袭珍珠港"行动中的日本海军航空兵空中指挥官——渊田美津雄却在战后反唇相讥道:"要把问题往深处再挖一下:美国究竟千了什么,竟逼得日本袭击了珍珠港呢?"虽然这样的说法有强词夺理之嫌,却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实上日、美之间的矛盾不仅由来已久,而且早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相似文献   

2.
正侵华日军战后"残留"是个重要的事件,它发生在我们山西省。日本战败后,军国主义势力通过与阎锡山"合谋",以"编入山西军的残留军事体制",保留武装部队,"残留"在中国大陆。日军"残留"后继续制造战祸,与阎锡山部队配合对解放军作战,在山西解放战争中被彻底消灭。这段历史是山西抗日战争史、解放战争史中不应缺笔的内容,也关涉对历史人物阎锡山的评价。几年前就看到过《残留》一书作者孔  相似文献   

3.
正从"隐秘村"走来了一支藏族足球队,是奇迹,是时尚,也是一种精神。这个藏族村庄里居住着128户人家,人口不到700人,组织了一支俱乐部足球队,精彩的故事从这里开始……过去,尼汝人自称自己的家乡是"隐秘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尼汝人勤劳勇敢,总是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这是大山铸就的精神:大山的儿子永远眷恋着大山,不忘大山的养  相似文献   

4.
"第一阶段作战……以第1航空舰队司令长官率领的航空母舰6艘为骨干的机动部队空袭停泊在夏威夷的美主力舰队." ——日本《帝国海军作战方针概要》 "对美七成" 20世纪20年代前期以后,美国正式成为日本的假想敌.由于两国之间相隔着遥远的太平洋,加上美国海军在整体实力上一直比日本海军强大,所以日本海军制定了一种被称为"渐减邀击"的作战战略.所谓"渐减",就是逐步削弱敌人之意;所谓"邀击"的意思就是拦击、截击.换言之,日本海军决定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即雪藏主力,而在之前尽力以辅助兵力和其他手段消耗美国海军,再伺机与其展开主力舰队决战,最终一举击败美军.  相似文献   

5.
中国战后接收日伪舰艇内幕1947年7月6日接收第一批日本赔舰典礼在江南造船所(今江南造船厂)码头举行,靠在码头的为前日本驱逐舰“雪风”号。■文/高晓星大千世界神州风云50余年前,日本被迫宣布投降后,日本海军也随之瓦解。战后残存的日本海军舰艇,一部分留...  相似文献   

6.
在"9·11"事件6周年之际,3年未露面的"恐怖魔头"本·拉登又挑衅性地现身。拉登如此放肆,他究竟躲在哪里?目前,美军的一名特种部队指挥官、中情局的一个高级特工和一名来自美国的"赏金猎人",仍各自率领队伍,马不停蹄地在阿富汗的大山密林里追捕拉登,并且差点抓住了他。  相似文献   

7.
"台湾意识"本是台湾民众认同乡土的"地方意识"。日据时期,"台湾意识"蜕变成"国族认同",其本质上仍是"中国意识",如不少台湾的知识分子借助台湾史著述表达了对"故国"的追思。"二二八"事件后,围绕是否认同"中国意识",台湾内外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台湾意识"与台湾史叙述。"解严"前后,政治的变动促使"台湾意识"出现异化,导致战后岛内"去殖民化""去省籍化"的台湾史研究路径被抛弃。部分台湾史学者企图使台湾史研究脱离中国史脉络,重新建构以"台湾人"为主体的"台独史观",使之成为推动"台独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希拉里兵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战后,英美媒体开始大肆炒作她与克林顿的婚姻危机。美国《环球》杂志称,希拉里已与克林顿签订一份"离婚协议",协议明确规定,只要希拉里选战失败,二人马上离婚。在克林顿绯闻事件后,公众普遍认为,希拉里  相似文献   

9.
内战后美国的农业发展长期同时存在着两条道路——西部、中西部和北部的"美国式道路"与南部的"普鲁士道路",而并非只有一条"美国式道路"。租佃制与剥削是内战后美国南部农业发展的"普鲁士道路"的两大具体特征。内战后南部特殊的借贷制度是南部农业发展的"普鲁士道路"形成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0.
江沛  张志国 《安徽史学》2011,(6):37-44,121
七七事变前,日本即关注连云港的重要战略地位,并作了大量实地考察。徐州会战后,日本海军陆战队与华北方面军分别攻占连云港及周边的海州地区,并围绕连云港的支配权展开激烈争夺,几经调解,双方达成共同使用连云港的协议。这种双方共管体制的弊端不断显现,随后港口管理遂移交华北交通株式会社负责,实行"路港一体化"的运作方式,并接受华北方面军的指导和监控。日占期间,重点统制经营的连云港在华北港口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煤炭、铁矿石等基础工业原料是港口主要出口物资,煤炭输出更在港口总吞吐量中占据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1.
<正>"金蛙"学名叫做"司徒蟾蜍",它们长年隐居在独龙江河谷海拔1400米左右的大山中,由于它们身披金黄色的"外衣",被当地人送了这样一个爱称——"金蛙"。一年金蛙只有在五月中旬左右,为了繁衍后代,才下山一次,时间也仅仅持续十多天,交配产卵后又回到大山中,"神蛙见首不见尾"地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司徒蟾蜍的繁殖期是以"集体婚礼"的方式隆重展开的,我在独龙江河谷已发现三至五处金蛙的繁殖场所,它们会集聚在二三百米长  相似文献   

12.
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坚韧不拔的傈僳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那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的房屋,有如人的许多脚一样,牢牢地踩在山间。不管风吹雨打,炎热潮湿,傈僳人"打歌",喝"泡酒",吃"苦粑粑",安然自得地品味着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日本海军陆战队在长江流域进行了长时间和大范围的活动。它分为普通和特别两种类型:前者由日舰水兵临时组成,用作口岸警备的辅助手段,从1923年起还被派到日本商船上护航;后者则由日本国内的海军镇守府编组并派出执行特别任务,非法驻扎长江口岸。随着中日矛盾不断激化,日本海军陆战队日益频繁地对长江流域各种力量实行打压甚至兵戎相见。1927年,日本"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开始非法长驻上海和汉口,且在1932年挑起"一·二八"事变后正式建制,以强化对中国江海的威胁与钳制。日本海军在华长期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军队保持协同,并一再借助后者获得在长江口岸非法驻扎陆战队的时机,但"一·二八"事变却成为它们走向对抗的前奏。  相似文献   

14.
正1894年甲午战后,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维新选择,然而由于实实在在的危机深深刺激着,中国朝野在《马关条约》签订后,迅速放弃了先前洋务运动这个"跛足的现代化方案",转身向东,学习日本,开始了一个维新时代。经过大约两年时间的奋斗,中国面貌可谓焕然一新,大有3年初见成效之气象。然而不到3年,"胶州湾事件"  相似文献   

15.
王树人  解芳雯 《炎黄春秋》2011,(8):82-83,81
《炎黄春秋》今年第4期刊登了赵元三的《亲历"〈解放日报〉事件"》一文。这篇文章以"亲历者"的身份出现,给人印象讲的都是真的,似乎"红革会"要求把《红卫战报》和《解放日报》夹在一起发行,是"合理的",而《解放日报》和上海市委硬是不同意,是有意制造麻烦,因而引发了震惊全国的"《解放日报》事件",最后因"中央文革"的干预,并责成上海市委要"端正态度",答应他们的"革命要求",才使事件得到解决。好像这一事件不是造反派而是解放日报、上海市委挑起的。  相似文献   

16.
吴雪晴 《百年潮》2002,(8):18-24
1976年的4月5日,北京爆发了"天安门事件",这是一场广大人民群众悼念周恩来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强大的抗议运动.对于这场斗争的来龙去脉及内幕情况,已有不少史料披露,但对于"天安门事件"之前的"南京事件",人们却知之不多.实际上,"南京事件"是全国最早的反对"四人帮"的斗争之一,它在某些方面甚至影响了北京的"天安门事件".  相似文献   

17.
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前的情报失误──“罗斯福阴谋”驳论翟晓敏,高金虎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特遣舰队向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偷袭,太平洋舰队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一事件的起因其实并不复杂,谁正谁邪也不难断出,但自大战结束后,有些人...  相似文献   

18.
清朝康区情况比较复杂,频仍出现"纠纷",众所周知的有:"瞻对事件"、"大小金川事件"、"杂谷事件""巴塘事件""理塘事件"等。并且就连在吐蕃时期的奴隶大起义,也是先发迹于朵康地区。笔者考虑,这些事件在康区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原因。本文试图对其根源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19.
1937年12月12日,日机炸沉“帕奈”号等美国船只的事件是日军故意所为,下仅日本海军,日本陆军也参与其中。日军攻击的动机十分明确:一是阻止任何被怀疑载有中国士兵的船只逃离南京,以实现在南京围歼中国军队的战略;二是以武力将西方人士赶出战区是日军上下持有的一种普遍的心态。“帕奈”号事件的解决方式对那些故意实施攻击的日本军...  相似文献   

20.
"亨佩尔-德雷论战"是历史哲学学术史上的一段公案,围绕什么样的解释才是历史学中的解释来展开,是战后英语世界关于历史学性质的论争。20世纪40年代,亨佩尔提出科学解释的一般形式,即"覆盖律模式",认为历史学作为一门研究过去的经验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都意在寻求现象和事件的原因与规律,两者在方法论上并无不同之处;德雷则与之针锋相对,认为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过往的人类行动,而行动有着不同于事件的自由意志面向,自然科学中的因果性和规律性解释并不能照搬到历史学,进一步提出历史解释中的"合理行动原则"。唐纳德·戴维森在两者之间独辟蹊径,提出历史解释的整体论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历史学中的合理性解释,又辩护了历史学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