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小东 《文博》2009,(4):59-62
2008年3月15日,佛教圣地法门寺附近出土了一方《清乔公墓志》。本文通过对其基志文本身和参考其他相关史料的研究,梳理了志主乔公家族的传承脉络;解读了乔公家族为杞国第一国君“东楼公”的余脉分支的渊源关系;获取了明末农民起义对当地的影响巨大等相关历史信息。更为重要的是法门寺在唐代曾为皇家寺院。此墓志的出土位置正处于法门寺二十四院遗址区内,这为研究唐以后法门寺的规模、历史变迁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正>海丝文明,精彩纷呈。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丝路文明。虽然早期的丝路文明是在相对狭窄的范围内缓慢发展,但随着交通工具的改进和商品的出现,就开始有了文明间的相互交流、比较和借鉴。特别是当历史之船驶入"世界历史"的广阔海洋后,海上丝路文明的交流互鉴也就成为一种常态,而海上丝路也在交流互鉴中被注入生机,赋予活力,丰富多样。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海丝文明,广泽天下。回顾千百年来的海丝文明,人们就会想起先辈们在汪洋大海中  相似文献   

3.
敦煌宣言     
正2016年9月21日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开辟了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古丝绸之路。它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友谊之路。由此,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绵延不绝,不同文明之花竞相绽放,"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交汇。敦煌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敦煌宣言     
正2016年9月21日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开辟了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古丝绸之路。它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友谊之路。由此,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绵延不绝,不同文明之花竞相绽放,"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交汇。敦煌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  相似文献   

5.
王敏凤 《中原文物》2022,(4):126-130
洛阳伊川大庄M3是洛阳地区不多见的出土器物甚丰的小型刀形墓。出土器物主要有镇墓兽、武士俑、文官俑、马、骆驼、罐、铜镜等,发掘者根据铜镜的流行年代将墓葬的年代确定于不早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然而根据墓内大部分器物特征,此墓年代应该在唐代早期,从而证明这种打马球的菱花镜早在唐代早期就出现。此铜镜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思想和社会观念,折射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6.
<正>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世界就由多样性文明构成,世界历史即是各个文明共同演进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同时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此“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1因此,从全球文明史和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理解文明多样性及不同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由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率团参加国际文物修护学会2014香港会议,同与会各国代表开展文物修护技艺交流、互鉴活动.国际文物修护学会主席莎拉·斯坦尼福斯女士授予单霁翔院长国际文物保护领域最高学术荣誉——“福布斯奖”,以表彰单院长在文物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对将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对宣传、推广和转化文明探源研究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围绕中国考古学的热点,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结合近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以及新发现的新特点等,人民画报社记者刘畅、乔振祺等于2022年6月7日访问了原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曹兵武先生,围绕考古学、考古发现、文明探源和文明互鉴、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等进行畅谈。兹将访问实录整理成文,以享同好。  相似文献   

9.
正中外关系史是一门联系中外、贯通古今,打破学科壁垒,沟通中国史与世界史,直接对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进行研究的历史学学科。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Historians of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就是为适应这一学科发展而于1981年正式成立的,至今正好走过了 40个年头。近年来,随着全球史、"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等理论和倡议的提出和实践,中外关系史研究进入一个高潮期,有了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丝织品的灭菌剂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门寺地宫的丝织物出土时所面临的问题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轰动了世界,其数量之大、品种之多、规格之高确属罕见。据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记物帐记载,仅唐代皇室供奉该寺的各类纺织物共计七百余件。金银器一百二十余件,此外还有大量的漆器、竹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大家认识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在时空界定上有了大的拓展和提升。空间上,从丝绸古道拓展为亚太乃至世界;时间上,从2000年前延伸为面向未来。这是我们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文明互鉴的出发点和思考点。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相似文献   

12.
秦陵兵马俑、昭陵六骏、法门寺“秘色瓷”……中国古代文明的经典杰作,它们来自陕西;周、秦、汉、唐,中国历史上的颠峰时代,它们建都陕西;2004年12月29日至2005年2月15日,出土于陕西的四朝皇家珍品荟萃上海博物馆。“周秦汉唐文明大展”——中国古代艺术最辉煌大展即将盛大开幕。  相似文献   

13.
吴天才  宋俊荣 《文博》2003,(3):73-76
一、出土丝绸的状况 1986年在重修陕西扶凤法门寺塔时发现了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金银器、瓷器、漆木器与纺织品。据物帐记载,丝织品数量达700余件,且全部是宫廷供奉,数量之大等级之高都是前所未有,如武后裙金袈沙等都是武则天供奉。从丝绸的组织结构来看,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丝绸几乎包括古代出土丝绸的所有品种,初步取样分析有7个系列48个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七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的发掘、清理,是唐代文物考古学的空前发现,是中国佛教文物考古的空前收获;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十三件“秘色”瓷器,更应被视为中国古代研究史上的划时代事件,综览自一九八七年以来的有关研究文论,可以说是“秘色”瓷从唐代诞生以来,因法门寺的考古学发现而为契机,得到了一次全面、认真地总结,使得关心此课题的研究在眼界顿开的同时,又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更为广泛的思考与更为深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怿楚 《收藏家》2005,(2):7-14
2004年12月29日,由陕西省文物局和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周秦汉唐文明大展”正式对公众撩开神秘的面纱。此次展览汇集了陕西省出土的众多文物精品,从西周单五父壶、(?)鼎到唐代何家村窖藏和法门寺塔地宫遗宝,无论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加以欣赏,还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加以分析,都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正"浮世绘"可解释为"虚浮世界的绘画",与出世超脱观念相对,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兴起的一种风俗版画。浮世绘主要描绘市井生活、人物百态和自然风景,表现人们对自然的亲近与对现世精神的映射,反映日本平民阶层的世俗生活与思想情感。数百年来,浮世绘呈现了特异的色调与丰姿。习近平主席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为促进人文交流,南京博物  相似文献   

17.
1987年,陕西法门寺塔基内出土了大量唐代文物,轰动了学术界,其中以四件佛舍利尤为珍贵,因为这确系唐朝历代皇帝作为释迦牟尼“真身指骨”多次迎送供奉的佛舍利。所以法门寺佛舍利的出土,有认为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8.
正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展现双方在过去50年中的文化交流成果,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法国博物馆于2014年4月11日至6月15日联合主办"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为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呈现上一份特别的厚礼。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为展览所作贺辞中指出:"中国和法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人民在历史发展中各自创造的独具特色、充满魅力的文化,使两国人民始终相互吸引……中法两国博物馆展示着各自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多彩风貌。加强中法博物馆交流在两国文化合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法国五家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曾攀 《文物天地》2023,(9):37-42
中国博物馆海外交流合作,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传播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湖北省博物馆成立70年来,特别是曾侯乙墓发现45年以来,以展览为主要动力,通过推出、引进优秀展览,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组织和学术活动,从展览互动走向文明互鉴,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张恩贤 《文博》2001,(2):66-69,80
2000年10月,法门寺在建藏经楼挖基础时出土了一块石碑,地点位于距法门寺大雄宝殿北约30米处。此碑深埋地下3米,周围多为杂土,混有宋金时期残瓷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