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收藏家》2021,(4)
正旅顺博物馆收藏完颜娄室墓出土文物12件,包括荷叶形石饰1对、荷叶形石带具1对、白玉狮形佩饰1件、银镊子1件、银网冠1件、玉柄铁刀3件、透雕白玉荷花冠饰1对。其中冠饰有银网冠1件、透雕白玉荷花冠饰1对。另外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出版的《旅顺博物馆陈列品图录》中亦收录完颜娄室墓出土冠饰:花形金冠饰1件及鎏金巾环3件,这几件冠饰可以对研究金早期高级贵族墓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故在此一并做以探讨。一、完颜娄室及完颜娄室墓出土文物概况若要弄明白墓中出土文物,首先要了解完颜娄室的身份地位。完颜娄室(1078?1130)是女真族著名将领,开国元勋,骁勇善战,足智多谋,  相似文献   

2.
完颜娄室神道碑按照历史顺序记录了从完颜娄室出道直至其病逝的历史以及娄室身后之事,特别是完颜娄室参与的多次战争以及娄室去世后归葬故乡的具体情形,其中涉及大量东北地名,如阿注浒水、宁江州、黄龙府、济州等。对这批地名的解析既可直观把握金朝对辽战争的总体空间脉络,也可通过地名探究来发现金朝政治、军事方面更多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3.
<正>《柳边纪略》由清朝杨宾撰写。全书分为五卷,其最后一卷为诗。杨宾在《柳边纪略》自序中介绍说:"柳边者,插柳条为边,犹古之种榆为塞。而以之名其书者,以柳边为宁古塔境也。"而后,在书中卷一里,作者又详细介绍柳边"高者三、四尺,低若一、二尺,掘壕于外,呼为‘柳边条’,又曰‘条子边’。"当时,还称呼柳边为"盛京边墙""柳墙""柳城"。据新《辞海》介绍说:它是从清初顺治年间开始分段修,至康熙陆续完成的一条柳条篱笆,是用来禁止边内居民越过篱笆打猎、采人参和放牧的。它南自今辽宁凤城起,东北经新宾东折西  相似文献   

4.
金代完颜娄室墓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区东10余公里的石碑岭,墓地石碑已佚失,现仅残存石龟趺两尊. 完颜娄室是女真族著名将领,字斡里衍,幼年即显露过人天份,在军事方面战功卓著.在灭辽战役中,亲自俘获辽天祚帝,多次受到金最高统治者奖赏,为表其功"赐铁券,惟死罪乃笞之,余罪不问"(<金史>卷72).1130年病死于军旅之中,归葬于济州之东南奥吉里,即今日石碑岭.1146年被追封为莘王,后改赠金源郡王.  相似文献   

5.
正黑龙江古无方志,明正统《辽东志》为东北现存最早的区域志,载有黑龙江内容。嗣后之弘治《辽东志》、嘉靖《辽东志》,以及嘉靖《全辽志》,康熙《盛京通志》、乾隆《盛京通志》等,均载有黑龙江内容,是为黑龙江方志之滥觞。黑龙江相对独立的方志产生于清代,主要是流人所撰写的侧重于舆地和风俗的方志。如《绝域纪略》《柳边纪略》《宁古塔纪略》《龙沙纪略》《卜魁风土记》《卜魁纪略》等。嗣后具有省  相似文献   

6.
长春近郊的金代完颜娄室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颜娄室墓位于长春市东10余公里的石碑岭,现属市郊三道乡丰产村刘家炉屯。该墓是吉林省比较重要的金代遗存之一,从近代开始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注意。解放前,墓地曾被盗掘。日本学者曾多次到此调查,发表过一些资料,近年来,吉林省和长春市的文物工作者又几次进行实地调查,获得  相似文献   

7.
文章谈清前期东北流人编撰的几种方志:《宁古塔纪略》、《绝域纪略》、《龙沙纪略》和《柳边纪略》,以及这几种方志中反映的东北经济与习俗文化及所反映出的文化流人的主要活动:举办教育、结集诗社和戏剧歌舞及宗教活动。  相似文献   

8.
长春市郊三道镇丰产村石碑岭上的金代左副元帅、金源郡壮义王完颜娄室家族墓地,1912年曾被日本人盗掘,以后多有日本学者到此考察,并有文章发表。近年来,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墓地及附近的刘家炉、石头坑、后石碑岭一带进行了详细的考古调查。1988年6月对墓地作了清理发掘,发现了碑亭、被盗墓坑、石碑残块、墓前石雕残骸等一批遗迹、遗物。在旅  相似文献   

9.
完颜希尹神道碑碑文中提到大批金代官爵、名号。其中大多数可与《金史》的《百官志》、《希尹传》等相互印证,还有的可补《金史》之阙、订《金史》之误。这些官爵名称及其变化反映了金朝初期官制改革的历史面貌。碑文中还有的金朝人物官爵名称也可帮助我们确定完颜希尹神道碑立建的年代。  相似文献   

10.
金代汉文石刻中的《杨瀛神道碑》、《法门寺天眷元年碑》、《完颜娄室神道碑》、《香林寺屯兵洞题记》、《完颜希尹神道碑》、《金、西夏界堠碑》及《韩景□神道碑》、《石宗璧墓志铭》为研究12至13世纪初金夏关系的重要文物资料,涉及到金夏外交制度、天德之战、金夏于陕西沿边的军事冲突及边界交涉。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考释,可以看到金朝对边界战略要地的重视和金夏沿边军事状态的持续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11.
《黔诗纪略》,又称《贵州诗纪传证》,是我省清代著名学者莫友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丰富的贵州历史文献宝库中,《黔诗纪略》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收录莫氏主要著作的《独山莫氏郘亭丛书》中,《黔诗纪略》赫然居于卷首。本文拟就《黔诗纪略》的编辑意图、体例、内容、特点以及文献价值等略加讨论,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2.
元代道士康泰真墓碑碑文在《塔子沟纪略》,《满洲金石志外编》中均有著录,内容相同,但文字上互有许多谬误遗漏之处,并仅限于介绍碑文,未做详细阐述。笔者曾于1988年6月,与申国俭同志同赴现场实地考察,而后喀左县博物馆馆长刘新民提供了经校识的墓碑碑文。经与上述文献著录反复对照出入较多,现将经过校识的碑文附于文末,并将现场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金源郡王神道碑,是金王朝为表彰和纪念一批已经故去的金初女真勋贵,大规模地立建的纪念碑。迄今为止,共发现了四通金源郡王神道碑,包括完颜希尹碑、完颜娄室碑、完颜斡鲁碑、完颜忠碑。金源郡王神道碑在历史研究、书法研究、旅游文化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献》2021,(3)
王念孙手批本《山海经》曾辗转流经爱新觉罗·盛昱、赵万里、傅增湘、张元济、郑振铎、徐森玉等人之手,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批语分朱墨二色,朱色校记多直接添、改字词,遽下案断;墨色则博引诸书,书证为主,略加论述。王念孙对《山海经》的校勘表现出成熟的校勘水平,许多成果为毕沅、郝懿行等所未及。其中朱色校记大概作于王念孙供职工部都水司之后、《河源纪略》纂修之前,是为《河源纪略》纂修做的准备工作。由此推定《河源纪略》中《辨讹》一门确出自王念孙之手,而今传《河源纪略》中《辨讹》一门纂修者题为吴省兰,则大乖事实。  相似文献   

15.
《全元文》补目160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丛书集成新编》、《孟子林庙历代石刻集》、《巴蜀佛教碑文集成》、《巴蜀道教碑文集成》、《丛书集成续编》、《禅宗全书》、《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山西戏曲碑刻辑考》、《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等中有大量《全元文》未收文章。此外地方碑刻中也有许多元文未收。  相似文献   

16.
这里所说的“关东”,是指位于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清代,东北三省有句谚语叫“关东三件宝,人参、貂皮、靰鞡草。”《柳边纪略》和《黑龙江外记》等书都有这样的记载。所谓“三件宝”,是当地较为独特,而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又有很大依赖性的几种土产品,因而当地人视之为“宝物”,于是便产生此谚。首先说人参。人参,满语称“额尔和多”,为药品中最贵重之义,俗称棒槌,有巴掌、灯台、二夹子、四披叶、五披叶、六披叶之名,土语曰“货”,又曰“根子肉”。人参属草本,方梗,对节生叶,多“产于吉林省、乌苏里、绥芬、英额岭等处  相似文献   

17.
高文斌 《上海地方志》2023,(4):70-77+96
古代刻印书籍,是书籍流通、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刻印方式中常见的有官刻、寺院刻、坊刻、私刻等。明清时期是藏书、刻书事业发展的辉煌期。清中叶后,上海金山一支钱氏家族渐以校勘印刷出版事业显名于世,其校勘著作中尤以《守山阁丛书》《指海》《珠别丛录》等为代表作,因其家族藏书、校书、刻书活动延续时间之长、校勘之精,又汇集了张文虎、顾观光等大儒参与,故受到其时与后世侧目,笔者试论《守山阁丛书》与其学人顾观光、张文虎等,通过编撰《守山阁丛书》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产生的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勇 《黑龙江史志》2013,(23):54-54
<正>诜王之印,为黑龙江古代官印之一。《黑龙江省古代官印集》称此印为"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于阿城白城出土。仅见印文。金毓黻先生在《辽东文献徵略》记述此印为‘铜质,驼钮,外似范金剥落殆尽,厚约四分,钮高寸许,重二十八两’。印面方形每边7厘米。该书明确考定这是金代完颜娄室被追封为莘王的印鉴。"(1)对此,笔者进行了多年求证,发现该印文与《双城县志》中的  相似文献   

19.
山东巡抚周馥在清朝末年组织学者编纂的《教务纪略》一书,今多以为系当时学者李刚己所编,其实李刚己只是为《教务纪略》起草初稿,原稿保存在李氏文集《李刚己遗集》当中,所拟书名为《西教纪略》。对比两书,可以看出,李刚己撰述《西教纪略》的主旨,与周馥编定的《教务纪略》存在重大差别,即《西教纪略》是要给民众讲解什么是西洋宗教,《教务纪略》则是用于指点官吏怎样处理民教关系;前者主张平等尊重中国固有的儒家思想和外来西洋文化,并从中汲取有益成分,使之相辅相成,以此作为中国士民认识西洋基督教及其衍生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后者则是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将李刚己所要切入的中西文化关系问题,转换成为新来西洋宗教与中国旧有之佛教、道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黄兴致白朗书》是“二次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联络白朗起义军共同讨袁的一份重要历史资料,最初发现于1913年8月21日的天津《大公报》上,同年10月10日出版的《癸丑祸乱纪略》(介北逸叟编著,上海有益斋印行)据该报全文辑入。解放后的一些资料丛书和论著,如《黄兴集》(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白朗起义》(杜春和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黄兴年谱》(毛注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