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文本中隐藏着地理"密码",通过特定理论解读文学文本,地理学者可以窥见某些重要的人地关系和社会地理问题。"想象的地理"理论是文学文本解读的重要工具,文章通过梳理依托这一理论解读文学文本的英文地理文献,发现该理论的引入使文学文本的地理学分析逐渐产生后殖民主义分析流派,而地理学者在运用这一理论解读文学文本时,也从想象地理的异质性和物质性、想象地理的社会建构与重构、想象地理的地方特殊性和情境特殊性、想象地理与性别和性取向的关联等方面拓展了该理论,此外,地理学者还探讨了文学体裁对想象地理的影响。通过这样一个知识脉络的梳理,文章冀图对中国地理学者解读文学文本提供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次对今东北三省古代方志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在文章主体部分中,分"清代方志理论"和"民国方志理论"两大部分。在"清代方志理论"部分中,分宏观论、编纂论、文本论三小部分。其中宏观论含起源说、史志谱关系说、一统志与地方诸志关系说,编纂论含宗旨说、人才说、规则说、书法说,文本论含性质说、作用说、内容说、体裁说、辅文说。在"民国方志理论"部分中,分宏观论、编纂论、文本论和接受论四小部分。其中宏观论含起源说、史地谱关系说,编纂论含宗旨说、责任说、人才说、因创说、规则说、书法说、用语说,文本论含性质说、作用说、内容说、体裁说、辅文说,接受论含销售说、阅读说。  相似文献   

3.
李小雪 《神州》2013,(12):86-86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是"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是人们存储于头脑中所有对世界的一般认识。任何语篇或文本本身没有意义,而只是引导读者或听者,根据他们的图式知识来重新获取或建构文本意义,达到阅读理解的目的,有关读者运用图式知识进行语言理解和文本解读的学说被称为图式理论。图式是表征人类一般知识的一种心理结构,在知识的获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对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代芳 《神州》2013,(11):70
模糊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从模糊到精确,从精确再到糊反复阅读中,真切体会文本中的"意",理解文本多向性解读,同时使学生发挥创造性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5.
民族博物馆文本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因此,民族博物馆文本英译对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意义重大。本文基于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和异化归化翻译理论,结合湘西自治州博物馆文本翻译实践,发现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对民族博物馆文本翻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俄国形式主义于20世纪初盛行一时,形式主义者们将研究的视角从外部转向文本自身,指出文学研究的主题是文学性,充分肯定了文学作品的自主性。他们强调文本的形式因素,认为文本的内部形式决定了文学的发展。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亦体现了20世纪文学研究的"内转"倾向。  相似文献   

7.
共时性舞蹈传播和历时性舞蹈传播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了人类舞蹈文化的历史。舞蹈符号文本的传播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大量未进入文本本身的因素,即伴随文本。伴随文本跨越共时传播与历时传播,对符号文本的表意、解释及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舞蹈符号文本的传播一方面会促使伴随文本产生,另一方面舞蹈符号文本的传播严重依赖伴随文本,从而产生"伴随文本执着"。本文以锅庄舞在兰州市的传播为例,分析其传播过程中的"伴随文本执着"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雅各布森的理论视角,重检民间故事讲述行为的构成。构成故事讲述活动有六要素:讲述人、听众、故事文本、故事符码、故事媒介、故事语境。它们有规则地互相作用,共同生成"讲故事"习俗行为。听众和讲述人基于各自的故事库和记忆文本及相关的听讲经验、人生阅历互动;故事文本经由故事符码组合而成,但要通过讲述人运用携带个性化和地方化的口头语言媒介表达,所有这些活动过程都要符合语境并最终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在西汉的诏令文本中,皇帝多以"奉宗庙"的身份呈现。从宣帝时期开始,诏令文本中出现了另一种皇帝身份——"承大业",它在东汉的诏令文本中完全取代"奉宗庙"而成为唯一较为固定的皇帝身份。两汉诏令文本中皇帝身份由"奉宗庙"到"承大业"的转变,与"汉家尧后"说和绍述古圣先王功业的理论建构有着直接关联。"承大业"身份不仅可以涵括血脉延续所赋予的合法性,同时也彰显了绍述古圣先王功业所带来的正统性。两汉皇帝身份的转变为皇帝制度注入了新的儒家政治文化内涵,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权力规训。  相似文献   

10.
罗杰·夏蒂埃的新文化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杰·夏蒂埃是当代法国年鉴学派第四代的重要人物,通过对以"心态史"为代表的传统年鉴文化史学的批判,夏蒂埃提出了其以"表象"和"实践"为核心的新的文化史观,强调文化的基础作用,重视对文本和阅读的历史考察.其文化史观与整个当代欧美史学的主要趋势--新文化史运动相呼应,是其中重要的理论分支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胡光 《神州》2012,(20):97
伴随着教育的改革,将"对话理论"引入教育教学中来,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话理论"的提出,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于重构新时期的教育模式做出设想。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质很强的科目,"对话理论"对其教学产生的影响必然是不可忽视的,如何更好地发挥对话的作用,是语文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化转向"的探路人,娜塔莉·戴维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即开始反思文化的特性及其考察方法,格尔茨的阐释人类学是她在探索之路上的关键性理论来源。从"意义之网"、"协议"—"协议"外结构、"象征符号"、广义文本观到"深描",格尔茨的整个文化理念对戴维斯产生了深刻影响,后者的历史想象就是此种影响最好的例子。在《马丁·盖尔归来》和《骗子游历记》等作品中,戴维斯以文本比较阅读为基础,建构起能够细致反映特定时代和场境的意义—文化运作框架,进而以历史想象勾画出一幅幅逼近真实而又连贯合理的历史图景。对格尔茨理论和方法的批判性吸收,不仅帮助戴维斯有效地回应了从"社会"到"文化"转向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挑战,更支撑起她超越新文化史的大胆尝试——如同她的"去中心"的历史所呈现出来的那样。  相似文献   

13.
聂慧玫 《神州》2014,(5):60-60
新课程的实施,语文教学课堂逐步走向开放、灵活、多样,但发现其中有太多浅尝辄止的教学内容,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都未能真正紧扣文本,学生未能走进文本的底层。真正的高中语文"对话"教学呼唤学生对文本的深度体验和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对自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传统史学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质疑历史认识客体的真实性,强调语言对历史建构的决定性意义,把历史文本等同于文学虚构。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对于反思传统史学理论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其所表现出的相对主义和反实在论特点,也颇受人们的质疑。近年来,西方学者开始试图建构一种超越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范式,即所谓后-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反思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也是我国学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刘华初副教授讨论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及其实践的文章,欢迎学者们参与对此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陈洪  张昊苏 《文献》2022,(1):4-14
作者研究在白话小说文献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相关理论反思还有待推进。就"何为作者"来说,应该重点从小说文献视角厘定署名"通例",切分公共领域的作者称引和具体研究中针对某一特定文本的作者/贡献者论证。就考辨作者来说,应重点厘定各类史料的价值并意识其限度,保持谨慎心态,区分"假说"与"定说",避免过度推论。对小说作者的特殊性加以系统反思和理论梳理,有助于推进小说文献研究的精细化,并使之具有"学"的品格。  相似文献   

16.
杨洪敏 《丝绸之路》2010,(12):71-72
本文运用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理论,对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进行了重新解读。根据行动元模式,对堂吉诃德的各行动元进行了清晰梳理和理性审视,在此基础上发现,"主体"代表的想象的力量与"辅助者"、"反对者"代表的现实力量在相互作用,想象与现实在相互模仿。这一独特视角揭示了《堂吉诃德》文本复杂性的一个根源,也证明"模式"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发展史和文本的考察,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特色可以大体归结为多维度的社会形态划分理论、似自然史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和有机的社会形态结构理论三个主要方面。其中,社会形态划分理论是从宏观上考察社会历史分期,社会形态演进理论是从动态中探讨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形态结构理论是从静态中剖析社会内部构成。应从发展史和文本出发,系统研究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以正本清源,还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文献》2017,(3)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是无著菩萨汇集《阿毗达磨经》中的要义所作的一部论著,现存梵文本、藏文本和西夏文本。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的西夏文本《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是发现的极少量的西夏文"对法"类作品之一,译自唐玄奘同名汉文本,仅存卷三。而西夏文本《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存世的两个抄件инв.№70和инв.№2651则可以直接缀合。  相似文献   

19.
明代是中国诗学史上诗歌"声学"最繁盛的时代,继宋金元之后对诗歌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复古诗派前后七子等人的倡导下唐诗受到重视,诗学理论家通过诗话、选本等多种途径,对审音辨体等诗歌基本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明代诗学中影响较大的"声学"理论已得到学界重视,但是卷轶浩繁的明诗话中还保存着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本文立足《明诗话全编》,通过文本研读补说了明早中晚期一些名家之外有特色的声学理论。期望能够让其中包含的古人宝贵实践经验获得全面的理解和发掘,揭示当时由通过"声学"来感悟、创作、鉴赏逐渐走向更加系统完善诗论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正>在文化和文本研究当中,文学反映论占据着重要位置。该理论认为,每一个文本都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有所反映,然而这只是一个方面。本文是从文化对文本的动力作用方面来探讨文化的主动性,从新的视角和新的路径对文学文本进行分析,旨在找到文化与文本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的理解文本,理解历史,理解文化。试图从文化动力的角度为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一条新思路,为丰富文学理论系统做出贡献。本文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研究的突破口,针对当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