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学者在估算唐代陕西人口数量时存在不少疏漏。本文对唐天宝元年(742 年)今陕西省境内各有关州(郡)的在籍人口数逐一作了估算,认为此年今陕西境内列入政府户 籍的人口为76.36万户,424万口。在此基础上,又估算了当时陕西境内各类未入籍人口的数 量。如果加上这些未入籍的人口,那么天宝元年时生活在今陕西境内的实际人口数应为548·8 万人。天宝十四年(755年),今陕西境内实际人口数约为580万人左右。  相似文献   

2.
将近300年的唐朝历史中,出现过几次民户大规模逃离本土的现象。唐后期出现的两次民户大规模逃离本土现象,其范围之广和影响之深,都是唐前期的逃户所不能比拟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后期出现的是民户大迁徒活动。这两次民户大迁徙都与两税法密切相关,本文拟就唐后期民户迁徙与两税法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 一、安史乱后民户的大迁徙 开元、天宝年间的逃户,由于官府的大力搜括,至天宝八载(749年)终于告一段落。而这时期国家的编户增至9069154户,创唐代国家编户数量的最高纪录。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国家编户急剧下降,至乾元三年(760年),全国编民只有1931145户,只相当于天宝十三载户数的1/5弱。短短数年中,国家编户竟然如此大幅度流失,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这与这时期出现的民户大迁徙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南京官营手工业大规模发展的起点为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诏令天下,从全国各地调集了数万匠户赴京服役,将这些匠户召集安置在城南一带,按不同行业分别集中于若干个坊厢,据记载当时有各类坊厢"百七十有六类",后世称为"金陵十八坊"。"金陵十八坊"的居住工匠人口有10余万,各坊分布十分密集,成为明朝大量军需品与民用品的生产场所。晚清以来,一些手工作坊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以“金陵十八坊”为代表的作坊、行当仍顽强保留下来。观对民国时期南京地区一部分手工作坊和行当进行整理及分类,以唤起读者对市井生活的记忆,感受传统手工技艺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4.
澄海县是广东省一个著名的侨乡。据该县侨务部门调查统计,1987年全县总户数为140500多户,人口679000多人,其中与海外有亲属关系的共70800多户,389000多人,各占总户数和人口数的50%强。自1979至1987年的九年中,澄海籍海外华人和港澳同胞回乡探  相似文献   

5.
天宝年间,唐政府集中安置在幽、营二州的少数民族约有8万人,所占比例可达当地人口的五分之一。安史之乱后,这些被集中安置的少数民族散入河朔地区,不过由于战争的消耗,其人口数量已削减至5万人。这5万人口是唐后期河朔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基数,其发展程度最高可达20万人。由于河朔地区总人口数量的增加,少数民族人口在当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却下降至6%左右,远低于天宝年间少数民族聚居于在幽、营二州时所占的人口比重。  相似文献   

6.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活动的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构不成社会也不可能有历史。人口的增减、迁徙、构成、素质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是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书籍中有丰富的关于人口问题的记录,早在两千年前已有全国人口的总数。公元二年(西汉平帝元站二年)全国人口六千万,为汉代最殷盛时期。以后,历朝人户的数字,史不绝书。由于统计标准、方法和其它种种原因,统计数字和实际人口往往有较大的差距。比较正规的人口统计是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1741年(清乾隆六年),政府下…  相似文献   

7.
浅析福建对东南亚华侨华人旅游市场的拓展林德荣福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有归侨、侨眷436万多人,而在海外的人口,相当于本地人口的20%以上,或在海外的人口超过20万以上的县(区)全省有21个①,这种千丝万缕的亲缘、神缘、文缘联系,形成了广大港澳台胞及海外...  相似文献   

8.
福清是福建省乃至全国著名侨乡之一。根据2004年侨情普查.福清有海外乡亲78万多人(包括港、澳同胞),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15个国家和地区,而当年福清境内人口是121万多人.海外乡亲占境内人口近2/3。编好续志《福清市志·华侨华人》篇,对于凝聚侨心.汇聚侨力有着特殊而又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也是修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福建地荒人稀。据载,东汉末福建人口近万户,晋代约为8600户,隋代为12420户,而其中有多少朱氏人口则无从考证。《九国志》载:“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其中也未提及朱氏。依目前笔者所见的史志谱牒和考古出土墓志等考证,记载朱氏入闽的资料始见于唐代,分述如后:  相似文献   

10.
《沧桑》1994,(1)
杨贵妃(718—756),小字玉环,道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独头村人。父玄琰曾任蜀州司户,故于蜀。开元二十二年(734),始选入宫,为寿王妃。二十八年,高力士奉玄宗旨选妃,取玉环于寿邸,度为道士,住太真宫。天宝四年(740),册为贵妃。  相似文献   

11.
论清代中期广西人口的剧增若谷广西的历史人口,从有记载的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起到清雍正二年(1724)止,一千多年都在100万至200万之间徘徊,只不过是乱世降盛世升地稍作波动而已。明代广西人口一般为160万,天启六年(1626)曾达197万。此后...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史志》2009,(12):F0003-F0003
铁力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南麓与松嫩平原交界处,行政区划面积6,444平方公里,人口38.7万。市辖四镇三乡,境内有四个国有森工企业和一户农垦企业。哈佳铁路、222国道从市区通过,距哈尔滨市210公里、伊春市120公里。近年来,铁力市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粮食主产县(市)、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四五”普法先进县(市)、  相似文献   

13.
魅力宁化     
宁化县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东麓,东邻明溪、清流县,南接长汀县,西毗江西省石城、广昌县。北界建宁县.是闽赣两省交界沿线六县中辖域最广、人口最多的县份。古称黄连峒,唐乾封二年(667年)建镇,开元十三年(725年)升格为黄连县,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为宁化县,  相似文献   

14.
1952年,我出生在西康省藏族自治区炉霍县(今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章古村的一户贫农家庭。炉霍县平均海拔3600多米,是个半农半牧的地方。全县人口近4万,其中80%以上是藏族,其他民族有汉、回、彝、羌、蒙等。这里不仅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还有着反抗外敌侵略和封建王朝反动统治,为抗日前线集资筹款,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的光荣历史。  相似文献   

15.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历史上看,苏联1926年曾拥有190多个民族,1939年缩减为109个,1959年又增为126个,1970年减为119个。据最近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79年),苏联有民族92个(不包括列入“其他民族”统计栏目的民族),常住居民总数为26208.47万人。人口多的、超过1000万人的民族有3个,俄罗斯人最多(13739.7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52.4%),乌克兰人次之(4234.74万人,占16.2%),乌兹别克人第三(1245.6万人,占4.8%)。人口少而在统计栏中单独列名的阿留申人和涅吉达尔人各只有500人。人口超过50万的民族只有26个,但其人口总和却占全国人口97%以上。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华夏姓氏的重要起源地。中国自古至今出现过22000多个姓氏(现在仍在使用的有3500多个),其中起源于河南的约占2/3。在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300大姓(人口16万以上的姓氏)中,源于河南或主支起源于河南的有167姓。在宋代启蒙读物《百家姓》收录的504姓中,后人标注其郡望在河南境域的达115姓,居全国之冠。  相似文献   

17.
宁化天鹅洞     
《福建旅游》2005,(8):2-3
国家地质公园——宁化天鹅洞群,位于福建省西部宁化县城东28公里处,是一个充满神奇、神秘、神圣的地方。宁化县建县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古称黄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今名。全境2368平方公里,35万客家人。  相似文献   

18.
全民扫盲     
《文史博览》2014,(6):62-63
新中国成立后,即开展了扫除文盲(扫盲)运动。当时,全国人口约5.5亿,文盲数量占总人口的80%以上。到1953年止,全国扫除职工文盲近100万人,扫除农民文盲308万人,  相似文献   

19.
李艳 《福建史志》2023,(1):15-17
<正>壹古有谚语:龙门一半在闽川。就是用来形容福建学霸之多的。毫不夸张地说,福建茶叶在全国多有名,古代福建学霸的名号就有多响亮。唐神龙二年(706年),宁德福安人薛令之文破八闽之荒,成为“开闽第一进士”。自他起,福建人在科举时代,成了“屠榜”级的存在。宋代时,福建省进士6713名,位居全国第一。明代时,福建省进士2116名,每百万人口的平均进士数位列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20.
<正>有宋一代,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最为发达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全国人口已经突破一亿人大关(唐朝极盛时的人口约八千万),经济、社会、文化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以漕运和铜钱制造为例,唐时供应京城漕运粮额一年几十万石,水运和陆运最多达250万石,北宋漕运则一般定额600万石,最多达800万石。唐玄宗天宝年间,铜钱产量为32.7万贯,北宋年产量为100万至300万贯,最高达506万贯。雄厚的经济条件为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两宋时期发达的经济基础条件决定了宋代科学文化所达到的高度,使宋朝在文化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