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昌松 《神州》2013,(32):224-224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特点和底蕴不同,虽然中西方水彩人物画同是表达画家的内心世界,但是中国水彩人物画受传统精神影响,向来感性,善于寄托情怀,水彩人物画是按照中国人特有的表现形态发展而来的。最初,中国与西方对空间的观念就朝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隐含着不同文化体系各自不同的思考方向。西方人在客观的、科学的、逻辑的线索上构架他们理智和艺术创作。西方的绘画笔中方绘画的颜色光感更加明显,色彩更加明快﹑鲜亮,视觉上更具有冲击力。  相似文献   

2.
陈许 《岭南文史》2012,(2):50-52
美学大师康德把审美归纳为“鉴赏判断”,鉴赏与判断就是人的意识反映,意识反应就是一种感觉。因为它取决于你的思想认识。思想认识是普及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看待事物的态度与观点,只是没有加以定义这种心理意识。其实从这些种种意识里挑出鉴赏与判断就归于审美学了。审美感觉作为把握对象世界的一种方式.为画家的全部创作心理活动提供两种能量:一是原始的情绪能量,另一是当前的感悟能量。  相似文献   

3.
吴大鹏 《神州》2011,(10):165-165
油画艺术从西方传入我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当今形势下,油画创作在东西方艺术文化意识观念的相互交融与碰撞中发展,随着全球性社会化的到来,中国风景油画创作逐渐成熟,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精髓,体现了风景油画创作的东方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吴大鹏 《神州》2011,(23):165
油画艺术从西方传入我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当今形势下,油画创作在东西方艺术文化意识观念的相互交融与碰撞中发展,随着全球性社会化的到来,中国风景油画创作逐渐成熟,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精髓,体现了风景油画创作的东方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李婕 《神州》2014,(11):145-145
当今世界,中西方教育虽不断融合,相互借鉴,但仍有较大区别,其根源就在于中西知识生产方式的不同。中国“天人合一”的群体意识观与西方“主客二分”自由意志观形成各自不同的学术氛围。本文就中西方不同的知识生产方式进行探究,目的是改革国内当前缺乏自主知识动力现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孟娜 《神州》2011,(17):149
女性意识是全世界共同的话题。因为共同的追求,中西方女性意识有着共同的特点。但由于不同的历史及文化背景,中西方的女性意识又存在着各自的特点。本文针对中西方女性所处社会及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中西方女性意识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孟娜 《神州》2011,(8):149-149
女性意识是全世界共同的话题。因为共同的近求,中西方女性意识有着共同的特点。但由于不同的历史及文化背景,中西方的女性意识又存在着各自的特点。本文针列中西方女性所处社会及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中证方女性意识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高佩育 《神州》2013,(1):181-181
花鸟画的审美最早缘于古代儒家思想影响下的色彩审美,但首先是色彩的审美观。经历先秦、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宋时期的绘画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中国传统绘画利用儒家思想的教化功能,从礼、义、教角度来规范绘画造型和色彩。水墨是古代文人创作运用最多,也最熟练的基本材料。中国传统绘画自古就有“墨分五色”之说,花鸟画写意是画家进行艺术创作时,将人与社会、自然三者相互融合,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花鸟画写意性绝不是简单造型与立意上的思想观念,而是要表达中国传统绘画“状物抒情”的功能本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不管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构图都是其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史学源远流长,是与西方传统史学不同的另一种更高的发展形态。中西史学在其形成和发展阶段(即中国为先秦、秦汉时期和西方的古典古代)由于各自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显示出各自的特征。但也应该看到,中、西的古代史学也有其共性。需要指出的是,在分析中西史学的异同时,不能唯西方史学家的历史观念是从(事实上,西方史学家的历史观念也并非是一致的,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照搬西方的  相似文献   

10.
韩丽侠 《神州》2013,(36):276-276
文化意识是绘画艺术整体发展的背景。中西方属于两个不同的文明系统,自然有着不同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不同的价值追求。这就使得中西方绘画艺术在拥有普遍意义上的共性的同时,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体系和成熟技法,不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只有全面了解中西绘画艺术的共性与差异,才能更好地领会中国绘画的气韵与感性诉求和西方绘画的写实与理性精神,感受东西方文化形态差异导致各自绘画艺术在发展中的风采异呈。  相似文献   

11.
徐春晨 《文史月刊》2012,(Z3):96-97
<正>一、前言本尼迪克特认为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无数的可能性,不同的文化通过选择和整合形成了各自的模式。在此过程中,原先没有关系的两个文化部门之间的结合会使两个领域都发生变化。以艺术和宗教的关系为例。西方的艺术传统深深地受到宗教思想的浸润,艺术描绘宗教故事与教义,使其家喻户晓,如果中世纪的艺术完全是装饰性的,与宗教无关,那么当代西方人的审美趣味就会完全不同;如果我们将艺术定义为对形式美的追求,它可以与宗教  相似文献   

12.
许德民 《世界》2006,(9):68-68
在中国画坛,尽管假画和赝品已经是千年沉重的话题,但却鲜有理直气壮的打假行为。主要原因除了打假的成本太高和画家的维权意识淡漠外,中国传统的临摹学画的方式也让很多造假者有了心理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明末画家陈洪绶、晚清画家任伯年的人物画的绘画题材、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其各自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审美空间     
《世界遗产》2011,(1):44-45
在印第安文明中,艺术构想在建筑和城市布局中占有突出地位,这一点可以从乌姆尔、奇奇尼察的玛雅人建筑和羽蛇庙中看出。壁画是墨西哥习俗、仪式和传统的具象形式,更是墨西哥人民感情的体现。中心校园的建设继承了传统,一大批画家、雕塑家和壁画作者在一开始就参与了建设。  相似文献   

15.
王宏 《丝绸之路》2013,(5):44-44
中国美术的传统到底是什么呢?从中国美术史料看,中国绘画在唐以前,卷轴画很少,大部分画家本身就是壁画家。佛教从西汉传入中国内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佛教美术便在我国迅速地兴盛起来。西北又是丝绸之路佛教文化最早、最重要的传播通道。这一路有东西方往返的商人,也有很多为生计往返的画家。唐代在贞观以后,到开元、天宝年间.在绘画的各门类中,宗教艺术占据重要地位,这个时期佛教美术自然会吸引很多知名画家参与进来。从史料看,有很多卓有成就的画师以娴熟的技巧,创作了大量世俗化了的宗教壁画,吴道子就是此时宗教人物画坛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也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画家之一。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凸现,各种价值观念的中外文化相互交流深入而广泛,面对如此大背景,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文化品格、文化传统。文章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将中国春节与西方狂欢节分别作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了比较分析,试图挖掘出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内涵,从而更好地认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进而接受、热爱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正>就西方史学传统而言,不同时期的历史学虽然风采各异,但都是以"求真、人文、垂训"为核心,以各自的方式来诠释史学传统,演绎出缤纷多彩的史学形态的;19世纪的历史学亦是如此。在"历史学的世纪"里,史学得到空前发展,史学的专业化、科学化日渐成型,历史学的独立地位逐步稳固,其中兰克及其学派居功至伟。应该看到的是,独成一派的兰克史学虽然特质鲜明,但其特质是脱胎于"求真、人文、垂训"这一史学传统;兰克史学所彰显出来的特征是自古典时代以来西方史学传统在19世纪的一种演绎。故而,倡导西方史学传统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兰克史学传统  相似文献   

18.
艺术的气度     
中国美术的传统到底是什么呢?从中国美术史料看,中国绘画在唐以前,卷轴画很少,大部分画家本身就是壁画家。佛教从西汉传入中国内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佛教美术便在我国迅速地兴盛起来。西北又是丝绸之路佛教文化最早、最重要的传播通道。这一路有东西方往返的商人,也有很多为生计往返的画家。唐代在贞观以后,到开元、天宝年间,在绘画的各门类中,宗教艺术占据重要地位,这个时期佛教美术自然会吸引很多知名画  相似文献   

19.
孙辉 《东方收藏》2023,(1):55-58
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固定走向,相反有多个发展趋势,无论是超写实主义还是创新派,在此都不能以偏概全,因此以何家英为例,浅谈当代工笔人物画家对中国画坛的重要影响。文章阐述何家英绘画艺术产生的原因,结合古代传统绘画技法和西方美术教学的特点,并列举其部分代表作品来重点分析他的艺术特点。在何家英的影响下,以陈治、武欣、任乘鋈为代表的一批年轻的“继承者们”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通过各自不同的艺术追求丰富了工笔人物绘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旭  方益鸣 《神州》2013,(6):233-23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人最认可的便是中国陶瓷。从宋代开始,中国瓷器便引起了西方的惊奇,把中国称为"瓷器之国"。而陶瓷这种特殊的艺术品的广泛输出,绝对不是单纯的日用器皿交易,而是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它影响了西方的审美意识,推动了西方的美学思潮,在世界文化上有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