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文化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俊 《攀登》2008,27(6):144-148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表现为“分立”与“融合”,二者的分立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科技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和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科学与人文分立的历史追溯,发现既有科学对人文的压制,又有人文对科学的反抗。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必然选择,这既是理论发展的趋势又是现实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文化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的内涵,体现了人文关怀,营造了“科技人性化”发展的氛围。科学与人文必将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融合。  相似文献   

2.
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是经过人类长期的社会活动改观了人文环境,这个环境是添加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并与它有密切依存关系的"人文体"。因此这个人文体内的各种人文现象与事物的分布与运动变化。不可能不受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与制约。研究这些人文现象与事物和它所依存的地域系统(即自然与人文地理系统)之间的各种关系的理论与学说,就是"人地关系论"。这种"人地关系论",正是整个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3.
高建明 《神州》2013,(18):69-69
本文就新课改下如何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人文教育从营造人文课堂氛围、渗透人文启迪、设计人文性的学习方式、实施人文性的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探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愿与同行一起共勉。  相似文献   

4.
结合数字图书馆研究中的人文问题,从用户研究、法律问题、经济利益、社会环境等方面论述了数字图书馆技术与人文融合,并指出数字图书馆技术与人文融合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人文社会科学档案是医学院校档案建设的薄弱环节。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对思想政治课程评估、培训基地建设、教学和科研以及开展通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建设与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丽华 《神州》2012,(12):121-122
人文素质教育是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可使学生气质、修养、人格得到提升,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关系密切,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努力造就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高尚道德修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完美品格的人。  相似文献   

7.
张小林 《人文地理》1996,11(4):80-80
南京师范大学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是在老一辈地理学家的主持与支持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已故李旭旦教授是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终身致力于发展人文地理学,积极倡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出书、出人、走正路"。  相似文献   

8.
董慧  嵇怡 《神州》2014,(5):238-238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能促进和推动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因此校园文化的氛围与学生人文素质息息相关。本文分析了校园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并提出通过多种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9.
陆大道 《人文地理》2014,29(3):159-160
人文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球上人类社会地理空间性的有机结合,而且探索各国各地区人文现象时间性的有机时段演化。我国人文地理学大师胡焕庸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将人文地理学称之为"动感发展的科学"。人受地之影响,地也受人之影响,人的意志、智力与才能与我们成长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美景密切攸关。  相似文献   

10.
《沧桑》2008,(4):129-129
前些年学术界关于人文底蕴与学术创新的关系的讨论,是在概念模糊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尹保云在《人文底蕴与学术创新的关系》一文中想说明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与整个社会精神的变化相关。它的繁荣不可一蹴而就,是急不得的。无论是  相似文献   

11.
约翰斯顿(R.J.Johnston)是英国当代著名地理学家,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人文地理学当代史研究,《地理学与地理学家:1945年以来的英美人文地理学》与他主编的《人文地理学词典》为其代表作,在国际地理学界影响颇大。  相似文献   

12.
农学专业大学生人文教育现状及困境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人文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其目标在于推动学生"精神成人",实现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职业精神的融合。农学专业大学生人文教育现状是:学生渴望学习人文知识,但人文精神仍显不足;学习兴趣不浓,科学精神有待激发;职业认知不强,职业精神需要培育;因此,农学专业人文教育要处理好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全面发展与学有所长;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潘玉君  王兴中  刘盛佳  武友德 《人文地理》2006,21(3):127-128,71
21世纪的中国人文地理学势必在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中不断创新。而这种创新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对于20世纪及其初初叶以来的人文地理学思想的系统评价与科学继承。而应该怎样研究与构建人文地理学思想史就成为了人文地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为此本文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杜泽宇 《神州》2012,(35):147
当前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就是培养具备全面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高等知识人才。而将人文教育同科学教育进行融合和统一也是当前和未来社会中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也是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就目前我国高校内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做好高校人文教育同科学教育的融通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以期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校人文与科学教育的融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是重要的价值体现。坚持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合理融合起来,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创新人才,是我国高校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体现。创新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师队伍,是实现我国大学生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美双方宣布2016年举办"中美旅游年",并将进一步扩大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本文通过分析两国人文及教育交流现状,借用建构主义范式结合现实主义理念探讨人文教育交流如何辅助构建中美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兴中 《人文地理》1996,11(Z1):72-79
本文综述了70年代末中国人文地理学复兴以来研究旅游地理学的进展与趋势,并提出它对中国旅游业发展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网络的人文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骥  刘琨 《攀登》2002,21(6):28-31
网络从一开始就包含着人文层面 ,它张扬了人的主体性 ,为个体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权利与地位 ,开启了人  类新的实践领域 ,提升了人的认知方式 ,体现出深刻的人文价值 ;但商业化技术化的网络也带来了人文困惑 ,网络的手段与目的的错位可能造成人的异化 ,对网络工具价值的滥用造成网络的失范 ,网络需要一种人文价值理性的关照。  相似文献   

19.
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的几次重大转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叶超 《人文地理》2012,27(5):1-5,61
理解空间思想的演变及其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从思想史角度出发,可将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的演变划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阶段。康德从哲学角度第一次系统地界定地理学为专门的空间科学,抬升了地理学的学科地位。赫特纳-哈特向承袭康德的空间观,将空间科学的抽象规定与方志传统的实际历史结合,把地理学研究对象归约为区域。其后,人文地理学的空间思想出现了四次重大转向,分别是空间几何学、人文空间性、激进的空间、空间的生产;它们体现了人文地理学与数学、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的紧密关联与交叉。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后现代空间思想某种程度上契合康德空间观,但在哲学理念和侧重点上存在很大差异。由于不同空间认识论都有其价值,价值大小也难以评估,所以人文地理学学科地位与身份问题的争论已趋于淡化,这提示了人文地理空间研究可采取多重面向。哲学和其他学科在为人文地理提供依据和工具,使得人文地理学身份陷入迷离的同时也为其增添了活力和魅力,这是人文地理学面临的最大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20.
面向国家未来的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人文地理学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复兴与发展,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仍要继续围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一核心,树立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把人地关系的研究向纵深层次推进,发展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实践应用的人文地理学,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突出新的实践形式,把全球化与本土化、全国化与地方化、工业化与城市化、一体化与同城化、中心化与空心化、信息化与可视化、生态化与低碳化、科学化与现代化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未来研究的8大方向。在人文地理学科建设过程中,敢于挑战经典理论,尤其是西方传统的经典理论,敢于直面现实,学会向权力讲授真理,敢于当科学勇士,倡导科学精神,不可变成官场的奴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