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霞 《史学月刊》2007,(7):135-136
何日章1934年任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期间,与袁涌进一起编制了《中国图书十进分类法》,这是上个世纪30年代我国比较著名的图书分类法,曾先后被国内几十家图书馆采用,在中国现代图书馆分类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这部图书分类法是何日章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及其研究的结晶和主要学术成就,也是其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国图书十进分类法》的编制背景及内容20世纪初,由于外国列强入侵的不断加深,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戊戌变法所提倡的兴办新式学堂、报馆、图书馆等措施亦成为其主要内容,一批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相继成立。辛…  相似文献   

2.
手机腾讯网是目前国内访问量最大的手机门户网站,以手机腾讯网和《中图法》为实例,对网络信息分类法与现代文献分类法的分类标准、类名设置、同位类排列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信息分类法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初,共产国际于上海创办了革命刊物《中国论坛》,它涉及到与共产国际、远东局、中国共产党、宋庆龄、史沫特莱、伊罗生及托派组织的多方面关系,过去学术界很少论及它。本文根据俄罗斯解密档案《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并对其梳理,弄清该刊创办情况、出版内容、性质、停刊原因、复刊努力及其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和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4.
谢铭 《黑龙江史志》2008,(11):13-15
20世纪30年代初,共产国际于上海创办了革命刊物《中国论坛》,它涉及到与共产国际、远东局、中国共产党、宋庆龄、史沫特莱、伊罗生及托派组织的多方面关系,过去学术界很少论及它。本文根据俄罗斯解密档案《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并对其梳理,弄清该刊创办情况、出版内容、性质、停刊原因、复刊努力及其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和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初,共产国际于上海创办了革命刊物《中国论坛》,它涉及到与共产国际、远东局、中国共产党、宋庆龄、史沫特莱、伊罗生及托派组织的多方面关系,过去学术界很少论及它。本文根据俄罗斯解密档案《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并对其梳理,弄清该刊创办情况、出版内容、性质、停刊原因、复刊努力及其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和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借助典籍分类学而条分缕析,知其流变。事物分类法是古代典籍分类学所应用的主要分类法之一,其表现形式即为中国古代特有的类书。然而在类书问世之前,事物分类法已在典籍分类学中存在了很长一段时期。考查类书产生之前古代典籍分类中事物分类法的状况,探讨事物分类法在典籍分类中的应用及其流变,对前类书时代的事物分类法作一全景式描绘。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与万方数据公司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于2005年9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我国目前影响较大的期刊测评系统主要有:《中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期刊研究会联合编辑,共有1798种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原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持)、《中社会科学引索引》(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主持,简称C&SCI)、中国科学引数据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科院献情报中心联合创制,简称CHCD,共669种期刊入选)、中国入社会科学引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院献中心开发,简称CHSSCD,并有《中国人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出版,共344种期刊入选)、《中国人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概览》(中国人社科学报学会编辑,共154种期刊入选)。  相似文献   

8.
笔通过对《陆氏六种合刻》、《结一庐朱氏剩余丛书》的考证,纠正了《中国丛书综录》对二丛书类别、责任的录错误。  相似文献   

9.
2003年3月是《中国钱币》创刊的20周年,时光过得真快! 中国钱币学会成立十周年的时候,马力平、童子玉同志曾写过一篇“《中国钱币》创刊的回顾”,发表在《中国钱币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上。这是一篇很好的纪念文章,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抒发了艰苦创业的情怀。十年过去了,最近又对两位的大作反复拜读了两遍,看到学会和刊物的发展,深感欣慰。  相似文献   

10.
2014年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完成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修订版针对中国在从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保护类型,中国文物保护存在的社会参与、合理利用问题,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和理论讨论的基础上,在延续2000年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核心精神的前提下,提出了保护对象价值、保护原则、保护措施、合理利用等新的内容。《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修订版反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提高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基准线,对未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成书于 2 0世纪 2 0年代的《中国史》是王桐龄的代表作 ,反映了他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及其研究成果。《中国史》对中国历史有宏观把握 ,内容丰富 ,理论上有系统思考 ,编纂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宋菲菲 《神州》2013,(21):235-235
目前电视节目制作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加入叙事学理论的内容,而在近一年来获得好评的《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中,单纯的叙事手法已经不能满足节目推陈出新的需要,新元素在叙事中的加入使得节目更加吸引眼球。本文通过植入式广告联想并定义“植入式叙事”,分析《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中究竟在叙事中加入了怎样的元素,并探索这样的改变对以后电视娱乐节目的创作的借鉴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藏》2004,(1):66-71
今年是《中国西藏》杂志创刊十五周年,本着一个宗旨:把一个真实的西藏告诉世界,我们十数年如一日勤奋地工作着,先后出版了《中国西藏》汉、藏、英文版刊物共计212种,数千万文字和数千张图片,见证了西藏近十多年的巨大变化,介绍了西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俗、旅游,真正成为读者认识西藏的窗口和勾通西藏的桥梁。在这里,我们记下的是刊物15年走过的一个个足迹。在《中国西藏》藏文版创刊活动上,阿沛副委员长到会签名。才吉摄藏历铁蛇新年,杂志社同志唱酒歌,共祝扎西德勒。 本刊资料室1989年2月15日《中国西藏》汉文版春季号(试刊)问…  相似文献   

14.
在经历了二战这场空前的浩劫之后,人类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能否深入地反思大屠杀的历史及其根源,并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是决定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一道门坎。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近年来有关于二战大屠杀历史的档案文献的地位不断得到认可和提升,2009年和2015年《安妮日记》和《南京大屠杀档案》先后被正式收入《世界记忆名录》。  相似文献   

15.
张同乐 《安徽史学》2003,6(2):80-85
《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配方通过对《新青年》与现代化载体转,现代政治化转型,现代化理化转型,现代化的价值观转型的探讨,进而对《新青年》与现代中国化形态转型作整体性分析,研究《新青年》对现代中国化转型的久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遗产》2004,(3):143-143
中国近代的文物古迹保护的观念和方法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专业建筑师的主持下,整修了一批古建筑。50年代至90年代,保护、整修的项目大量增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若干值得探讨的保护理论。通过总结经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物古迹保护理论,在大多数从业人员中取得共识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  相似文献   

17.
牛贯杰 《清史研究》2023,(4):135-147
《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通商口岸的开埠(1842—1854年)》一书,是费正清早期研究的代表著作。这是西方世界第一部综合利用中、外文档案研究中国外交史的学术著作,拓展出纷繁复杂的中西历史互动图景。费正清摆脱当时西方学界传统古典汉学和民族志学的窠臼,开创了现代中国学研究的新局面。费正清的这部早期代表作,涉及清代观、近代观、帝国主义观等理论问题,对后来美国中国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锐 《炎黄春秋》2005,(2):57-60
《中国水力发电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史的组成部分,早在1985年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在南宁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时,就有编纂一部《中国水力发电建设史》的意向,经我建议,做出“开展中国水力发电史料征集工作”的决定。随即成立编委会,编辑出版《中国水力发电史料》,1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方志》2004,(1):11-12
2003年11月25日,《中国地方志》编委会在北京召开了本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编委会主任秦其明主持会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秘书长、《中国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田嘉到会并作了发言。《中国地方志》副主编于伟平向编委会汇报了本年度期刊工作的基本情况和2004年期刊工作的基本设想。2004年《中国地方志》期刊拟由双月刊改为月刊,由88页改为64页,拟增加人物访谈、乡土化、鉴赏与收藏、流年忆旧、修志随笔、化交流、新书介绍等可读性与知识性栏目。同时,拟增设广告业务。  相似文献   

20.
张懋学 《神州》2014,(5):218-218
元人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直接启发法国作家伏尔泰创作了《中国孤儿》,并将中国精神介绍到法国以及西方社会,在当时的西方社会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锋,但两剧无论是在思想主题还是在创作倾向层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值得去深入思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