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程艳 《文史月刊》2012,(Z3):31-32
德性和规范都是道德系统中的基本构成要素,本文从分析孔子德性思想视域中德性和规范之关系的特质出发,并得出结论:德性与规范相比,德出具有绝对的优先性,真正的规范只有一条,即做一个有德性的人.  相似文献   

2.
马冰玉 《丝绸之路》2013,(18):72-73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麦金太尔思想的研究多为转述或评价,尤其在国内,基本上是翻译其著作,转述其思想,但对当代中国社会如何借鉴麦金太尔思想的研究较少。本文在研究梳理麦金太尔德性伦理思想的基础上,针对现实的一些道德问题,分析其德性思想对我国德性建设的意义,讨论当下中国应该如何重建德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人们是订立攻守同盟时的常用语。但若寻其出处,你就会了解,人们现在所用的实际上是原话的反义。  相似文献   

4.
闫慧远 《沧桑》2012,(5):83-86
德性伦理衰落的原因主要包括理论自身原因和社会历史原因。前者包括理论的循环论证和相对主义困境;后者包括基督教伦理的变异,理论的目标群体的狭隘,整体性与个体性的背逆。  相似文献   

5.
陈建新 《神州》2013,(7):74-75
通用技术课程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广大师生要提高对通用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学校必须在教学硬件上予以保障,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重视传授思想和方法,注意教学目标的把握与评价机制的健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理念的形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心智发展与动作技能的和谐统一,提高《通用技术》课程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6.
陈嘉琪 《神州》2012,(17):250-250
苏格拉底用死告诉我们无知之知不仅是对自己的自知之明,而且包括一种主动的、不断驳斥虚假知识的求知活动。我们要做的从无知中做到个人的省察,积极地做个人反思,从省察中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幸福。  相似文献   

7.
战后初期,日本政府的对华主流认知基本上是敌视的,但在日本执政的自民党内,“知华派”政治家也不乏其人。“知华派”在日本执政党内虽处于非主流地位,但一般都在政府或执政党内任过要职,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发言权,对政府决策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他们或出于对日本国家长远利益的考虑,或出于自民党内的派别之争,与自民党的对华主流认知存在分...  相似文献   

8.
陈四盖  文丁  聪画 《炎黄春秋》2003,(11):80-80
知难还是行难?回答五花八门,有说知难行易的,有说知易行难的,有说知难行亦不易的,也有说知易行亦不难的。各种可能都说,结果等于不说。对于知行的孰难孰易,我觉得并不紧要,关心的倒是,为什么明明“知”的,到时候又不知了;明明要“行”的,到时候又不行了。先前不说,从新中国成立算起,到1958年,唯物论讲了十年,唯心论也批了十年,批胡适,批《武训传》,批俞平伯,光是批胡适唯心主义的文章就收了七八本集子。但到了“大跃进”的时候,“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一定做得到”,报上天天说,人人口中念,比胡适先…  相似文献   

9.
笨拙、原始,没什么想象力,也缺乏感情,这是人们对早期人类的印象。但是考古发现,在数万年前,我们的远古祖先开始了埋葬同伴的行为,甚至还将不少“珍贵”之物作为给死者的陪葬。透露出内心的某种温情。这仅仅是出于对死去族人的依恋?还是对生与死的现象产生了某种明确的意识?或者是对自身生命的归宿有所思考?总之,日益复杂的“埋葬行为”让原始人告别了野蛮,甚至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公共行政伦理的建构是基于人性假设的,解读公共行政领域的伦理困境必须分析公共行政人员人性中“经济人”与“公共人”的双重特性。由此,可以引伸出建构公共行政伦理的两重维度:制度约束与德性激励。制度约束是基于“经济人”假设的伦理规制,是防止人性的向下堕落,是抑“恶”;德性激励是对“公共人”假设的理性张扬,是实现人性的向上提升,是扬“善”。  相似文献   

11.
万物都是向善的,以善为目的的。至善是幸福,幸福是灵魂合与合德性的实现活动。  相似文献   

12.
品味知味观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第一需要,直接决定着我们人类的生存。在填饱了肚皮后,人们又开始想方设法吃得好一点,喝得好一点。早在春秋时期,孔圣人就有“食不厌精”的企盼了。于是,各种酒家饭店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3.
孙勇才 《安徽史学》2008,119(1):84-89
余英时反对用"反满"和"反理学"来概括清代学术思想,主张从学术思想演变的"内在理路"考察清代学术思想.同时,余英时也不赞同钱穆只关注其"续"而忽视其"变"的"续宋"说.宋明理学与清代思想之间就其"变"的一面来说,在于成就"内圣"的途径有异:前者主"尊德性",后者主"道问学";就其"不变(续)"的一面说,则是"用"的精神在宋明与清代的绵延相续.清儒的"明道救世"理想与传统儒家的"内圣外王"、宋明儒家的"内圣外王连续体"是一脉相承的."经世致用"观念是宋明理学和清代学术思想的共同生命所在,更是中国学术发展的生命所在.  相似文献   

14.
张平 《神州》2014,(5):28-29
"德性即知识"是苏格拉底著名的命题,这个命题对西方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局限于哲学领域,而且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本文以柏拉图初期对话篇为线索,对德性即知识命题中知识的内涵以及命题的意义进行具体的考察,认为德性即知识的真意就是一种谦逊的自知其无知,并向真知不断接近的道德努力。  相似文献   

15.
马学勤 《攀登》2014,33(5):65-68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旨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贯彻这一根本工作路线需要在知与行上下功夫;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以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需要进一步在舍与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曾一耀 《神州》2013,(3):19-19
中庸在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谈到所说的致中和,我们首先要探讨诚及其与中庸的关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1]这句话中提到了一个诚与  相似文献   

17.
主知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农业社会,发展、衰落于工业社会,其核心思想又在知识经济时代复兴、突显出来。挖掘主知主义思想的中心内容,重新认识其合理内核,对当今的教育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时期的草纸文献《人与灵魂之辩》中罕见地出现了“与灵魂辩论”的现象,文中讲述了“人”与其“灵魂”围绕死亡主题展开的一系列辩论,“人”内心消极甚至有轻生的想法,“灵魂”则处世积极,提倡珍惜生命。文献中描述的社会现象揭示了当时古埃及真实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面对动乱的社会和平民的悲惨生活内心矛盾而纠结,他借由“灵魂”这个角色开解自己,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进而消除自己轻生的念头。“与灵魂辩论”的观念违背了古埃及传统观念中“灵魂”与“人”相统一的关系,体现了古埃及人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挑战,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展现了古埃及人灵魂观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9.
薛礼成 《攀登》2007,26(4):213-216
本文通过对篇章结构理论的解读,诠释了篇章结构理论作用下的谋篇之形和结构之象;讨论了谋篇之形是文章实现主题的设计蓝图;剖析了结构之象的具体组合形态及其对结构理论的意义;研究了篇章结构的延承发展和组合法则。指出它们的构象组合是一个完美的统一的整体,是谋篇布局的思维成果,是写作过程中对材料组织安排的思维轨迹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琴是用来完善个人修养的,鼓琴是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琴和清代初刻本《五知斋琴谱》的介绍,可知一部好琴谱,即便无师指导也能将琴曲的神韵打谱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