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阴高庄墓刻纹铜器上的神人怪兽图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阴高庄墓刻纹铜器上的神人怪兽图像王厚宇1978年,淮阴市博物馆在城南乡高庄村清理大型战国墓葬一座[1],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有刻纹精致、内容丰富的刻纹铜器20余件,这些铜器上生动活泼的神人怪兽图像,不但在考古学和美术史上有重要价值,而且在研究我...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之际的刻纹铜器,一直是国家重要文物,在研究中国美术史和青铜工艺史中具重要意义。1978年3月,江苏省淮阴高庄战国墓出土了刻纹铜箅形器4件。这些刻纹铜箅形器,以形制奇特,纹饰精美,生动流畅,神怪纷陈而著称,是研究古代神话和宗教习俗的重要资料之一。  相似文献   

3.
淮阴高庄战国墓铜器图像考释王崇顺,王厚宇我国东周时期的刻纹铜器,是古代青铜艺术的重要创造之一。其细如毫发、生动流畅的刻纹画面,是研究古代史和艺术史的重要资料之一。在已知的刻纹铜器中,以1978年发掘的江苏省淮阴市高庄战国墓出士的最多最好(本文中附图除...  相似文献   

4.
所谓凸瓣纹银盒,是对山东临淄西汉齐王刘襄墓陪葬坑[1]及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赵昧墓[2]出土银盒(图一∶1、2)的通称,它们共同的特征都是在盒身和盒盖上捶揲出凸出的辐射状花瓣纹[3]。此外,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出土了4件铜盒,器物的整体造型与上述两件银盒一致(图一∶3)[4],可称为凸瓣纹铜盒。此类采用捶揲工艺制造的银器和铜器,在造型与制造工艺上均与中国传统迥异,其在中国的出现应与中西文化交流有关,对此学界已有定论(见下文)。但至少还有3个相关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一,关于凸瓣纹银、铜盒造型的渊源。第二,多数学者认为,凸瓣纹银盒…  相似文献   

5.
山东栖霞出土战国时期青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春,栖霞县唐家泊镇石门口农民在村南小河南岸山脚下发现一座古代墓葬。为土坑竖穴,墓向东南。约宽1、长2米。墓内为松软的灰色土,有未尽腐朽的棺木。墓南端出土铜戈、铜剑各1件,铜镞约8件;北部发现铜鐏1件。还有陶豆3~4件,陶罐2件,发现时均被打碎。出土铜器已由栖霞县文物管理处收藏。经调查,附近曾出土过铜剑、陶罐等文物。现将出土铜器介绍如下。剑 1件,已残。中起脊,厚格,圆茎,上有二箍,刃多崩口。残长36.3厘米(图一:5)。  相似文献   

6.
淇县赵沟发现两批战国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11月和1982年1月,淇县桥盟公社赵沟大队社员在村南台地上起土时,挖出两座战国土坑墓(编为1号墓和2号墓)共出土铜器十五件。现分别介绍如下: 1号墓: 鼎1件。通高27.5、口径19、腹深15.5厘米,重3公斤。侈长方附耳,子母口,圆腹,圆底,瘦长蹄形足,腹饰凸弦纹一道。盖顶平较浅呈覆盘状,上有对角半环形扁钮  相似文献   

7.
小胡村墓地为殷墟晚期"舌"氏家族墓地,为探讨其出土铜器的腐蚀特征,揭示其所蕴含制作技术和相应考古学信息,从而为器物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墓地出土12件铜器进行基体锈层结构和制作技术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相较纯铜、铜锡和铜锡铅合金,铜铅合金耐腐蚀能力较弱,腐蚀严重;铜器经冷热加工处理易造成内部组织结构不均内应力残存,间接加速铜器腐蚀;12件铜器材质:纯铜2件、铜铅合金4件、铜锡合金3件和铜锡铅合金3件;仅2件兵器(刀M28:1、戈M38:1)经有意铸后热锻和冷加工,其余皆直接铸造成型。M21墓4件铜器皆为铜铅合金明器,小胡村墓地作为殷墟周边商文化系统,趋同商文化中心区,亦呈现部分中小贵族随葬铜器明器化现象。研究结果可为器物修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战国中山国两件狩猎纹铜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文物春秋》2001,(3):56-59
1981年,河北省物研究所在平山县三汲乡穆家庄村发掘的战国时期中山鲜虞贵族墓中,出土了两件饰有狩猎纹的铜器:线刻祭祀狩猎纹铜鉴和凸铸狩猎宴乐图的铜盖豆。此考古资料已发表在《考古学集刊》5期的《河北平山三汲古城调查与墓葬发掘》一中,但中对此二器的叙述较为简单。经笔对此二器作进一步观察后,认为对铜器上的图案有再认识的必要,故撰此,不妥之处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9.
1971年4月,在邹县化肥厂基建工程中出土了一批商代铜器,有觚、爵,觯、戈、削、弓形器等六件,共存的尚有陶器十件(见《文物》1973年5期第3页)。继化肥厂出土这批铜器之后,1973年5月小西韦大队生产队平整土地时又发现了商代铜器爵、觯各一件,出土地点距化肥厂很近,只有一河之隔。铜爵(图一)通高20、腹深9、足高8.5厘米,腹部饰三道弦纹,鋬内有铭文三字(图四)。第一字右上角笔划中断了一点。  相似文献   

10.
M33是一座等级比较高的墓葬,随葬品当中以巴蜀文化特征的器物为主,铜器有鍪、釜、尖底盒、戈、矛、剑、钺等,陶器代表性的有尖底盏、喇叭口罐等,其次是楚文化风格的器物,如铜器中的鼎、敦、壶、缶、簠、甗等水陆攻战纹铜壶为中原风格的铜器.综合该墓的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分析,当为巴文化墓葬无疑.该墓出土的巴蜀文化器物中的铜鍪风格为垂腹,与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中医学院、京川饭店等战国早期墓出土的形制相近,尖底盒多见于战国早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钺为战国早期直腰式风格,战国中期以后的钺腰内束,陶器中的尖底盏小而腹浅,多出在战国早期的巴蜀墓葬中,到战国中期左右,豆的出现逐渐取代了尖底盏,喇叭口罐与战国早期的成都中医学院、商业街船棺的同类器相近.从铜簠的形制看,为战国早期的特征,与当阳赵家湖楚墓第五期开始出现的陶簠相近,球形铜敦与当阳赵家湖第四期春秋晚期的铜敦比较接近,过去巴蜀墓葬中也有发现,如成都中医学院、金沙巷、新都马家大墓、绵竹船棺(M1)等,年代从战国早期到战国中期,铜缶与春秋晚期寿县蔡侯墓出土的22号盥缶、淅川下寺春秋晚期墓铜缶和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缶形制相近,与淅川下寺春秋中期和新都马家战国中期大墓出土的缶有所区别,甗也近似于曾侯乙墓出土的甗,综合分析,将该墓的年代定在战国早期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1.
秦让平 《文物天地》2020,(5):102-105
2011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六安市城东经济开发区发掘了两座战国晚期楚墓,编号分别为2011LDJLM566、2011LDJLM585。这两座战国墓出土各类文物共计200余件,包括铜镜5件,其中1件素面且残破,另外4件则保存完整、纹饰精美,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两座墓葬的发掘简报中对几件铜镜做了简要的介绍[1],本文将对其中保存完整的4件进行详细描述。M566:4,六山纹镜(图一至图三)。双弦纹桥形纽,圆纽座,宽平素缘,镜面近平。主纹区等距布列6个"山"字,顺时针方向倾斜,"山"字中间一竖较长,直通主纹区外边缘.  相似文献   

12.
四川郫县红光公社出土战国铜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72年11月,郫县一区土特产收购站向四川省博物馆反映该站收集到一批战国铜器。经了解这些铜器是11月上旬红光公社七大队第四生产队在杨家旱地取土烧窑时,在深约一米处发现的两座战国土坑墓内出土的。现将这些铜器综合介绍于后: 戈一件(图一)。援长17.8、内长7.5、胡长8厘米。方内,长胡三穿。援后部至内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安徽省寿县寿春镇计生服务站院内施工中,一座东汉墓遭破坏,墓中文物遭哄抢。2010年追回了金带扣、玉佩、松石雕串饰、水晶串饰、玉衣片、鎏金银刻纹铜舟、鎏金银刻纹铜盆残片、鎏金银刻纹铜熏炉残片、漆器鎏金铜釦件等部分遗物。通过对其中较为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介绍并研究,可以推定该座墓葬的年代,并推知墓主为东汉时期的阜陵质王刘延。  相似文献   

14.
1971年4月,新蔡县李桥乡葛陵村农民在洪河北岸的耕地内发现一座砖室墓。主室与耳室皆为长方形,用长29、宽14、厚4。厘米的绳纹小砖砌筑。墓中出土14件铜器,简介于后。铜锺 2件。无盖。腹部凸出两周宽0.3厘米的带纹。在两条带纹之间附对称铺首衔环。通高33.9、腹径28.5厘米(图一)。铜鼎 2件。形制、大小完全相同。除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临淄商王村一号战国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淄商王村一号战国墓出土陶、铜、铁、金银、玉石、漆、骨、料器等近300件,有许多器物非常精美,如鹰首流铜匜、鸟柄铜灯等。有一些铜器上还刻有铭文。本期刊发了该墓的简报。  相似文献   

16.
1996年12月下旬,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唐宫路小学住宅楼施工中,清理了一座战国墓(编号C1M5560)(图一)。墓葬虽早期被盗,但还是出土了一批珍贵器物。现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C1M5560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0°。墓壁规整平滑,墓口大于墓底,墓长5 2、宽4 2、距地表深11 6米。葬具为一椁一棺,棺椁俱已腐朽,从残存板灰痕迹看,棺椁均为长方形。椁长4 7、宽3 7米;棺长3 2、宽2 2米。已无人骨朽迹(图二)。二随葬器物C1M5560器物87件(组)。可分为玉器、铜器、铁器、骨器等。玉器65件(组)。璜16件。均作拱形。C1M5560∶1(1对)黄灰色,半透明。体…  相似文献   

17.
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陈列了数块战国时期刻绘燕乐画象铜器残片。这是几年前收购得来的。铜质极薄,因之腐蚀过甚、残缺不全,难于复原。现在仅能看出为一件圆形器的残存边缘,可能是一个铜鉴之类的用具。在铜器残片的内部,刻绘图案,有楼台、车马、人物、鸟兽、植物等形象;有驾车的御者;有立在楼上引弓而射的人物;有二人对尊酌酒的形象;还有怪兽和仙鹤,或集或止,上下飞翔,栩栩如生。其刻绘的技巧古拙,而形象生动。虽然是用极细的线条刻绘,但能巧妙地表现出各种生物不同的动作。这种刻画的风格与故宫藏的战国嵌铜燕乐狩猎纹壶上的花纹近似。因此,可以证明这些铜器残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1980年9月,山东省黄县庄头村群众取土时发现一座西周墓。出土铜器17件,其中4件有铭文。铭文中有内(芮)公、熊奚、小夫等名字,在胶东半岛地区尚属首次发现。结合以前灰城古城及黄水河流域出土有铭铜器,这一发现对研究胶东的历史,尤其黄县一带的古代史有着重要意义。1981年11月我们对出土西周铜器的残墓进行了清理,编号为M1(图一)。现将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06年6月,在湖南张家界且住岗野猫沟一座战国中晚期土坑墓中出土了一批铜器,保存比较完好的有素面鼎1件、云雷纹越式鼎1件、单环纽杯1件、釜1件、宽格剑2件、戈2件、单纽矛2件、双纽铭文矛1件,是近年来湖南地区出土战国铜器中较为丰富完好的一次重要发现,特别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双纽铭文  相似文献   

20.
从张庄桥墓出土铜器谈“蜀西工”诸问题郝良真70年代初,文物工作者在邯郸市南效张庄桥村北发掘了二座砖拱多室墓①。其中,在一号墓出土了1件鎏金银铜酒樽;在二号墓出土了1件带刻铭的铜酒樽托盘和1件铜酒樽盖。三器现藏邯郸市博物馆。该墓出土的这三件铜器,均通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