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ABSTRACT

The current study analyzes the media strategies used by Sub-Saharan African (SSA) countries to repair their destination image during and after crisis, and attract international tourism. There has been to date a dearth of academic studies that looked at the marketing and branding of destinations in SSA. The few studies that have appeared on this topic focused primarily on a single case study, rather than examining various models and theories that belong to the field of image repair. We, therefore, sought to analyze a variety of case studies to look for common strategies among SSA nation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used in this research was the ‘multi-step model for altering place image.’ The study was based on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es of news reports, press interviews, campaigns and other marketing initiatives. These items were located in three sources between the years 2008 and 2015: official websites and social media pages of the national tourism boards of SSA countries, news, reports about African countries published in three main international media outlets and reports in a global tourism news website.The study's conclusions show that SSA marketers and policy-makers used three groups of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ir destinations during and after tourism crises: (1) source-focused strategies (media cooperation and media relations, physical/economic threats and media blockage, and internet use as an alternative source), (2) message-focused strategies (ignoring the crisis, negative image acknowledgement, scale of crisis reduction, counter-message delivery, association with well-known brands and celebrities, tackling the crisis and the spin of liabilities into assets), and (3) audience-focused strategies (patriotism and personal/national heritage, and target audience change). We discovered that despite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countries, marketers in this area have adopted similar strategies to combat crises in order to repair destination images.  相似文献   

2.
Abstract

While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research on destination branding in general, the study of tourism marketing that deals specifically with destinations suffering from prolonged image problems is less well developed. We integrated theories from crisis communication, image restoration and destination marketing to examine media strategies used by such destinations to attract tourism, and then classified them. We utilized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of tourism campaigns for destinations – primarily in problematic areas such as the Middle East, Africa, Eastern Europe – that appeared in international tourism magazines, destinations’ websites and video-sharing websites. We classified two approaches of media strategies: the ‘cosmetic approach’, relating to strategies that focus mainly on altering the destination's image and the ‘strategic approach’, relating to strategies that take comprehensive action, changing both the negative image and the problems causing it.  相似文献   

3.
韦俊峰  吴忠军 《人文地理》2015,30(6):153-159
选择龙胜金坑大寨梯田作为案例地,引用"隐性介体"这一概念统摄本文的四个研究对象:摄影家、旅游规划机构、旅游经营公司、政府,发现四者分别主要运用独立性旅游话语、专业性旅游话语、商业性旅游话语和消费性旅游话语建构金坑梯田的旅游形象,形象的话语建构过程同时也表现为各"隐性介体"诸空间利益诉求下的梯田多维空间生产过程,最终金坑大寨梯田由最初的"稻作空间系统"被生产为"摄影天堂"、"经典案例地"、"旅游胜地"和"政治高地"四种空间形态。最后文章从"东道主-游客"互动的角度讨论了这种形象建构可能对旅游地产生的两类问题以及应用旅游人类学"主体-介体-客体"三段式研究范式的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旅游目的地推广与影视旅游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科技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新的旅游目的地推广方式影视旅游随之产生。影视旅游之所以成为目的地推广工具,电影电视中出现的相关旅游地的旅游形象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它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兴趣,最终促成旅游行为。本文在现有文献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影视旅游推广的原理和如何运用影视旅游作为目的地推广工具,最大化推广旅游目的地,最终使得旅游目的地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苗学玲 《旅游科学》2005,19(4):64-70
本文选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3年收录的185篇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学术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归纳的方法,由表及里梳理10年来国内这一方面研究的发展脉络,聚焦核心理论的演化,揭示出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现状。研究发现,文献篇名以“形象定位和设计”最为普遍,形象策划是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主题;“城市形象”、“企业识别系统”和“市场定位”是国内旅游目的地策划理论形成的基础,并从已有理论中归纳出了“旅游形象策划的简化模型”。文章最后指出,由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转向形象管理,更多关注形象研究中的基础理论问题,将是国内未来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梁佳  吕兴洋  曲颖 《人文地理》2016,31(5):113-118
品牌差异化定位是目的地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当前由于目的地旅游资源同质化,导致了目的地品牌形象趋同、竞争力下降等问题。针对此,本研究试图借鉴品牌个性理论找到目的地差异化定位的新视角。文章选取周庄、乌镇和西塘三个资源禀赋相同的目的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到访旅游者撰写的游记发现,虽然旅游者对不同目的地的感知形象相似,但是感知个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乌镇的个性集中表现为"雅";周庄"智"的个性最突出;西塘则在"乐"上有更好表现。基于此,本文为三个目的地提供了个性导向的品牌定位建议。研究表明在品牌形象趋同的情况下,资源同质旅游目的地仍可借助趋异的品牌个性进行差异化定位,并使品牌获得持久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作为系统整体进行认识的基础上,以网络游记文本为数据来源,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索旅游目的地形象要素的认知过程,建立旅游目的地形象要素认知过程模型,采用统计方法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要素认知过程的维度差异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要素的认知过程包括信息获取、认知加工和要素变化等3个过程。其中,信息获取过程是旅游目的地形象要素认知过程的基础环节,包括感官体验、人际互动和信息搜寻等3种获取方式;认知加工过程是形象要素认知过程的核心环节,包括对比和聚类等2种方式;形象要素变化过程是认知过程的最后阶段,包括强化、调整和新建等3种变化方式。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同维度的形象要素认知过程中,信息获取方式和变化方式存在维度差异,认知加工方式不存在明显维度差异。  相似文献   

8.
吕帅 《旅游科学》2009,23(1):38-43
通过选取Tourism Management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年~2007年)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29篇文献,对其研究内容、方法以及研究的空间层次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这些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感知形象、目的地旅游形象影响、目的地形象影响因素和形象构建、媒体及影视作品等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以及重大事件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五个方面,并指出其对国内旅游形象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杜海忠 《人文地理》2006,21(6):49-52
在区域旅游产品体系的开发过程中旅游形象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识别要素,对旅游形象本身的策划研究至关重要,然而旅游形象更多的是要通过区域旅游产品体现出来,所以在旅游形象与旅游产品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本文以铜梁县旅游产品开发为例,提出旅游产品开发的关键环节有两个方面:围绕形象的旅游景区主题策划及围绕主题的特色旅游项目设计,并对以形象为主导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开发程序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相关模式。  相似文献   

10.
黄莎  陈金华  陈秋萍 《人文地理》2012,27(3):109-114
以福建武夷山景区和九鲤湖景区为例,从发射性形象和接受性形象两个方面来探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导模式。发射性形象通过对景区管理者的访谈资料得出结论,接受性形象通过驴妈妈网站上游客对景区的点评资料分析得出,指出网络点评资料具有丰富化与差异化、分散化与整体性、参与性与传导性特征。对比两个景区的发射性形象和接受性形象的差异并分析不吻合的原因后,文章构建了网络信息嵌入前的目的地形象单向传导模式和网络信息嵌入后的双向传导模式,同时验证了信息嵌入后的双向传导模式有更大的优势,即双向性、循环性和反馈性特征,有助于提高发射性形象和接受性形象的吻合度。  相似文献   

11.
基于扎根理论的美国游客中国意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目的地意象是入境游客对目的地认知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对外传播中国形象的主要载体.本文以旅华美国游客为研究对象,以旅游目的地意象为研究内容,通过4批次全程客流跟踪的调研方式获取了开放式语句资料.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开放式编码抽取了旅华美国游客对中国意象认知的11个主范畴,主轴编码构建了典范模型,继而开发了入境游客目的地意象认知的故事线.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吸引物、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特征是游客目的地意象形成的因果条件;目的地所提供的各项旅游服务以及人际互动成为重要的中介条件;目的地意象形成的主要脉络是情感涉入;游客的目的地城市意象会刺激并促使游客产生行为意图.  相似文献   

12.
旅游地品牌化中的旅游形象与旅游口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山  王铮 《人文地理》2006,21(2):5-11
本文从旅游地品牌构建的角度对旅游形象进行探讨,得到以下认识:首先,旅游口号是定位口号和营销口号的统称,它们分别表述旅游形象中的理念形象和营销形象。其次,旅游地(品牌)形象规划可分为"确定质量方针--定位理念形象--设计营销形象"三个层次,其中质量方针诉求"内部市场"、营销形象针对"外部市场"、理念形象则是"内"与"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再次,旅游地品牌是一个属性--利益--价值的阶梯,其中定位口号传播旅游地品牌属性,营销口号传播的则是旅游地品牌利益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旅游地形象策划研究——以广东省台山市(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兴良  文吉 《人文地理》2003,18(3):52-55
本文以广东省台山市(县)为例,从县域的空间角度出发,在研究不同空间尺度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的共性和个性的基础上,提出该地域尺度类型的旅游地形象分析和策划的原则和依据,并结合台山市(县)的地理文脉和资源特色,对台山市(县)旅游形象系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鑫  吴晋峰  李蕾  郭峰 《人文地理》2012,27(5):128-133
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行为和满意度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应用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方差分析法、均值比较法,探索性地研究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旅游感知形象。对外国游客认可的中国独特形象、影响外国游客对中国旅游认知形象的主导因素、不同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旅游认知形象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塑造和改善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三点建议:塑造鲜明国家旅游形象,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改善交通接待设施,着力优化旅游环境;更新换代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本研究可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设计和提高中国入境旅游业服务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江金波  赫瑞娜 《人文地理》2015,30(3):130-136
本文借鉴较为成熟的量表,结合专家与游客访谈,拟定测量变量及其项目。通过对西安市主要旅游景区(点)和酒店游客的问卷调查,获取相关的数据,进而运用SEM方法,拟构建目的地形象认知、情感形象、感知成本以及满意度(总体形象)组合的城市旅游形象影响路径的理论模型。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具有测量意义的路径关系。研究表明游客对西安城市旅游形象的评价影响有五条显著路径,其中形象认知对总体形象、情感形象和感知成本均有正向影响,但显著性差异不大,特别是对感知成本和总体形象影响较弱;情感形象对感知成本和总体形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成本对总体形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研究部分印证了前期相关研究结论,但也反映出文化旅游城市形象影响路径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永博  沙润 《旅游科学》2010,24(4):84-94
本文是一篇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综述,在回顾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内涵结构、形成过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目的地意象时空变迁规律研究是旅游目的地意象理论发展的未来,而景观设计、创意策划和信息传播则是旅游目的地意象应用的新方向;我国学者还应重视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汲取营养,积极开展中西贯通的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  相似文献   

17.
韩国潜在游客的中国旅游目的地意象认知与行为意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白凯  陈楠  赵安周 《旅游科学》2012,26(1):82-94
旅游目的地意象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理学和旅游学等学科交叉生成的研究命题,是旅游目的地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及竞争分析的重要工具。本文选择中国近缘文化群体客源市场,也是中国最大的入境客源市场韩国为研究对象,以非结构式和结构式研究相互结合的方式,研究分析了韩国潜在游客对中国的旅游目的地意象认知及行为意图,研究结果显示:(1)韩国潜在游客对中国的旅游目的地意象认知由四个基本维度构成,分别是平和、愉悦、动感与现代,其中,平和、愉悦和现代与旅游目的地意象呈正相关关系;(2)韩国潜在游客对中国的旅游目的地意象认知与其行为意图呈正相关关系;(3)中国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平和、愉悦特征对韩国潜在游客行为意图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曲颖  贾鸿雁 《人文地理》2013,28(1):128-134
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的目的地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关于其实际测量和分析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国该领域研究虽然在开展市场调查和定量统计分析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但仍存在研究视角和方法过于单一的突出局限。因此,本文将着眼点放在旅游者需求和区域内竞争对手这两个经常被忽视的要素上,将它们纳入研究设计之中,以南京为案例目的地,通过综合运用重要性-表现分析法(IPA)和对应分析法(CA)系统阐释了如何从这两个角度来测量和分析目的地形象的基本路径。研究识别了南京当前形象在满足旅游者需求上的优、劣势以及其独特的差异化优势属性,对其形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竞争性形象定位战略的开发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旅游目的地意象定位研究述评——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白凯 《旅游科学》2009,23(2):9-15
旅游目的地意象自20世纪70年代初产生以来一直是旅游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国内外此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以对此类研究成果的述评为基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旅游目的地意象的构成和发展过程,提出"destination image"的翻译应体现该概念的心理学构成,从旅游者心理研究角度将其译为"旅游目的地意象";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应着力将抽象的概念推理和具体的实证测量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借助认知心理学理论成果提出了旅游目的地意象形成中的讯息加工过程及阶段模式。  相似文献   

20.
书法景观作为重要的文化景观,为游客提供多重信息,对游客感知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纵观书法景观和旅游意象研究,尚不存在书法景观应用性价值研究及景观元素对目的地旅游意象构建作用的实证研究。本文以西安碑林为例,通过对书法景观功能维度进行划分,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书法景观在景区旅游意象构建中的作用,为未来旅游规划和发展提供建设性指导。研究表明书法景观在旅游意象构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且不同的书法景观功能维度(审美体验功能、地方认同功能、行为导向功能)对景区旅游意象构建中的作用方式及强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