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终唐一世,新罗不断遣子宿卫侍唐,这是唐朝罗唐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以669年与735年为界,新罗遣子为质分为3个阶段,这3个阶段的转变正是新罗由主权国变成蕃属国的过程.尽管质子在唐受到较高的礼遇,但仍不免行为受其限制,而且可能成为罗唐斗争的工具.当然,他们在罗唐的交流中也起着互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南北朝隋唐与百济新罗的往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4世纪初到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上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及至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唐出兵与新罗联合,灭百济;总章元年(668年),唐灭高句丽;此后,半岛逐渐为新罗所统一,三国鼎立的形势结束了。南北朝隋唐时与百济、新罗的往来频繁,经济和文化交流关系密切,兹略述之于下。  相似文献   

3.
终唐一代,唐政府与朝鲜半岛的关系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太宗和高宗时期,唐军先后灭掉百济、高丽,后又出兵新罗,以战为主。高宗时期,采取退守政策,新罗也基本统一朝鲜半岛,此后双方进入到长期的和平相处时期。在本文中,笔者在学习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唐政权与朝鲜半岛的和战形势的由来及其影响再作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中韩现存文献及金石史料,围绕9世纪唐与新罗使者频繁往来关联问题,做了若干探讨,认为此一时期双方的交涉,呈现出官方交往的理性多样化和民间交往经济文化蕴涵增大的特点.同时,还对学界很少关注的唐使节崔廷出使新罗的时间,新罗望德寺双塔"战",《贞元集要广利方》传入新罗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华建强 《沧桑》2011,(4):52-54
7世纪前期,朝鲜半岛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间矛盾尖锐,互相攻伐。唐建立后出于重建东北亚国际秩序的考虑,几次出征伐高句丽,但进展不大。后来随着局势的发展,半岛上逐渐形成了两大联盟——唐朝、新罗联盟和高句丽、百济的联盟。而日本对半岛争端的直接介入最终使白江之战爆发。战后,唐朝以自己为核心的东亚秩序得以建立,日本也认识到与唐的差距。唐日之间关系逐步走出战后初期的低谷,从而形成了中日交流史上第一次高潮。  相似文献   

6.
本以《海东金石苑》中崔致远《唐新罗朗慧和尚塔碑》为例,梳理出唐代海东石刻献的三个方面史料价值,即记载当时新罗相关国是、弥补佛教灯传典籍的不足与记录新罗僧人在中国广泛交往的史实。  相似文献   

7.
王尉冰 《神州》2013,(31):12-12
中国与朝鲜半岛同属东亚文化圈,自古以来交流联系频繁,新罗作为朝鲜半岛三国时期与中国交往联系最为密切的政权,在其统一朝鲜半岛三国之前,与中原的梁、陈及后来的隋唐都保持着各方面的交流,本文以新罗真兴王至真德王期间为时间跨度,从政治、宗教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探析新罗与中原的交流与联系。  相似文献   

8.
新罗对唐纳质宿卫述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纳质宿卫是新罗与唐朝之间重要的外交手段。对于新罗和唐朝来说 ,纳质符合双方各自的利益。新罗纳质宿卫的原因前后有别 ,导致宿卫者的职能性质发生变化 ,其留唐的期限也相应地有所不同。新罗宿卫者起到了沟通唐罗两国的桥梁作用 ,为加深两国的政治、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2009年7月在河北邢台市发现的《大唐□□□□寺故觉禅师碑铭并序》,因其记录的是一位8世纪新罗入唐求法僧惠觉禅师的生平,对于古代中韩关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惠觉是神会唯一的外籍嫡传弟子,继承了神会的禅宗思想,最终在邢州漆泉寺圆寂。新罗大儒崔致远在《智证大师碑》中曾提到一位在中国河北常山地区活动的新罗入唐求法僧慧觉,判定他就是邢州漆泉寺的惠觉。  相似文献   

10.
在唐、日本、新罗三国间的交往中,长期活跃着谙熟三国语言文化、熟悉航海、并建立有良好的关系网络的新罗译语。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语言、地缘和人缘优势,往来于东亚海上,勾通语言、传递信息、海上领航、联络贸易,在东亚通交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赵斌 《丝绸之路》2010,(24):84-88
本文在认真研读相关文献与文物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就唐乾陵朱雀门前东侧最南列最后一人的族属和身份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和论述,认为该石像应系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与唐王朝关系密切的新罗人形象,并极可能是新罗文武王金法敏。  相似文献   

12.
庆州位于韩国庆尚北道,是新罗自建国(公元前57年)起至灭亡(公元935年)为止近千年之久的首都.新罗起源于公元前57年的斯卢国.始祖赫居世王为辰韩十二国之一斯卢国的首领.智证王四年(503年)国名改定为新罗,意为“德业日新,网罗四方”.法兴王(514-540年)时代,新罗受中国文化影响,引进法律和佛教,完成了中央集权制,从而和高句丽、百济在朝鲜半岛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史称“三国时代”.七世纪中叶,新罗依靠唐王朝的力量,先后灭百济、高句丽,于公元668年完成了统一朝鲜的大业.为了区别三国时代的新罗,这个时代称为统一新罗时代.统一新罗时代历经二百多年,公元935年随着高丽的建国而终结.  相似文献   

13.
1966年,韩国庆州(古新罗都城)发现《无垢》经印本。韩国学者认为此经为古新罗印本,并以其刊印时间早于敦煌所出《金刚经》而认为是现存世界上最早雕版印本,进而推论印刷术为韩国人发明。1980年以来,我国及美籍华裔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一致认为此经并非新罗所印,而为传入新罗的唐代印本。本文从“武周制字”、唐代“印纸”两方面论述了《无垢》经不是最早的印本;重点对年款进行了考证,首次明确提出此经刊印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并对社会背景进行了探讨;同时从唐新关系、唐代佛教在新罗的影响角度,进一步说明此经只可能从唐传入,不可能是新罗所印。  相似文献   

14.
张学锋 《东南文化》2011,(4):107-117
江苏省连云港地区"土墩石室"曾被学术界划入"吴越石室土墩文化圈",认定为春秋吴国"军事设施"等。对其分布、形制及出土物等资料的研究显示,其应为唐墓。结合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关于唐代连云港地区新罗移民的记载,及对考察朝鲜半岛5至8世纪横穴式石室墓的相关考察,连云港地区"土墩石室"可推断为唐代新罗移民的墓葬。  相似文献   

15.
<正>营州(今辽宁朝阳)是唐王朝在东北边疆设置的唯一内地型府州,也是唐王朝设于东北边疆的军政重镇。该地自然地理位置特殊,正位于中原、东北、北方草原的交汇处,也是中央王朝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等交流往来的桥梁,具有重要的战略枢纽地位。营州内民族杂居,有汉人、高丽、契丹、奚、靺鞨、室韦、突厥、粟特、新罗等,且少数民族占据主体,其数量呈日益增多趋势;③营州外(辖区内)亦"境连边奥,地接戎藩",④西北与契丹、奚毗邻,东与高丽毗邻,东北与渤海、靺  相似文献   

16.
新罗与唐朝的经贸往来,促进了新罗与唐朝的民间贸易发展,新罗的贸易船队不仅运输货物,而且运载商旅人员,发达的海上交通为两国的经济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新罗与唐朝贸易往来的历史背景唐朝作为中国最开放的朝代,最强盛的封建国家,对相邻国家充满了强烈的吸引力,良好的官方关系带动了国与国之间的人员和贸易往来,商品的交流推动了民间关系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由于唐朝统治者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国际交往、迎接万邦来朝。另一方面,唐朝对于外国人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  相似文献   

17.
统一新罗并合了朝鲜半岛上旧属三韩的地域,没有也无意于北上占据本非三韩的高句丽故地。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主体仍然属于中原王朝,渤海国仅据有一部分高句丽旧地。所谓“统一新罗与渤海国的相互敌对很像一个被分割国家的南北两部分”这样的说法,显然是对历史的误解。  相似文献   

18.
唐朝以新罗国作为鸡林州大都督府,属于名义上的羁縻区,与内地行政区有本质不同。鸡林州设置主要反映了唐朝与新罗紧密合作关系的定位,以及唐朝对安东地区的整体蓝图。新罗进攻熊津等地,并扶植高句丽反唐势力,则是唐廷设置鸡林道行军予以征讨的根本原因。从鸡林州到鸡林道的历史演替,主要动因是新罗力图将浿江以南地区全部脱离唐朝直辖,反映出唐朝安东地区羁縻统治发生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是安东都护府内徙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王连龙  丛思飞 《北方文物》2017,(3):70-74,97
近年出土的唐代新罗人金日晟墓志,对于探讨唐、新关系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对金日晟墓志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考证,结论如下:其一,金日晟之名为入唐后改名,其为圣德王侄子,即孝成王、景德王之从兄,与开元十八年(730年)入唐的金志满事迹多有重合。其二,金日晟入唐后,累授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卿,为目前文献仅见新罗王室子弟入唐宿卫除授之职官,其长期居于长安并擢升诸官,应与"安史之乱"有关。其三,金日晟以大历九年(774年)八月五日葬于长安永寿之古原,永寿乡之始置可追溯至隋代大兴县,入唐后,永寿乡辖属于长安县下,范围向北至长安城郊,东以天门街为界,南界可达韦曲,西面将姜村一带纳入辖属。  相似文献   

20.
延安新出入唐吐火罗人罗何含墓志记载了罗何含家族的世系和罗何含本人的仕宦经历。罗何含祖父祁斯作为吐火罗大首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随吐火罗叶护入华援唐,乱平赴长安担任唐禁军将领。罗何含之父罗殷在河中的朔方军担任武将。罗何含作为朔方军子弟在河中成长,在唐廷削弱河中镇后转往延州安塞军发展,被出于朔方军的军使李如暹、李良僅父子重用,在安塞军中逐渐升为都级武将,参与防御吐蕃及调解党项部落矛盾,见证了中晚唐唐廷对于朔方军的肢解、吸纳和当时复杂的西北边境局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