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如今,宋版书的价值,足以用国宝来形容。据估计,中国大陆现有宋版书在1700种左右。国家图书馆宋元版书有1600部,宋版总册数在3000左右。台北故宫的宋版为明清两朝帝王收藏,大多完整保存,故200部就有3000册宋版。另外,上海博物馆和台北的中央图书馆也有200部左右的宋版。我国地方省图书馆所藏宋版书普遍较少,若有一册两册,已是"奇货可居"。如山东省图书馆历史百年,也仅藏5部宋版书,湖南  相似文献   

2.
尹海江 《文献》2005,(4):274-279
李致忠先生的《宋版书叙录》是一本很好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国家图书馆的六十部珍贵的宋版书,对所收之书,介绍了作者生平、成书经过、板刻过程、板框式样、板本流传以及书目记载等情况.纵览书史,书皆有命;而李先生的这部书,是读书人的枕中鸿宝,是书苑里的一枝奇葩,自然也是一部长寿之书.  相似文献   

3.
阮刻《毛诗注疏》所用之底本是十行本,据阮元说,这个十行本不但是“善本”、“宋版”,而且是“各本注疏之祖”、“诸本最古之册”。阮元之说,在今天的学术界仍有影响。本文认为,阮说与事实不符。根据文献记载和目验,早於十行本的八行本才是真正的“各本注疏之祖”,阮元所采用的十行本,并非宋版,而是元刻明修本;十行本的祖本中土已失传,现存日本,人称“足利本”。  相似文献   

4.
"百宋一廛"是黄丕烈的藏书楼,在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平悬桥巷。自称悬桥小隐的黄丕烈,在清代乾嘉时期,将世间古籍善本从各藏书家手中购来,在自己居所的石库门里构筑了一个宋版书的王国。如今黄丕烈故居已按原貌进行了保护性修缮。黄丕烈(1763-1825年),字绍武,号荛圃,又号复翁、佞宋主人、宋廛一翁等。长洲(今苏州)人。乾隆五十三  相似文献   

5.
芝秀堂刻本《古今注》,张元济、陶湘都亲自鉴定著录为宋刻本,且分别收入相关的丛书内。但今人却著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翻刻本,并没有提出相关令人信服的证据。兹以原刻本鉴定,发现芝秀堂原刻部分与后补刻的部分,版框不同,字体不同,墨色浓淡不同,书版磨损程度有很大差异,两者不是同一时代的书版,断定为宋刻明印本。  相似文献   

6.
<正>《新唐書》的版本問題,清代以來的書目、版本學論著中偶有提及,民國時期張元濟輯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時也有探討,但較爲零散。之後則以日本書志學家尾崎康(Ozaki Yasushi)的研究最爲系統~①。在《正史宋版の研究》一書的"正史宋元版書志解題"部分,尾崎康對《新唐書》的宋版系統作了專節討論,認爲《新唐書》宋代版本存在3種不同的行款:南宋初期刊本(十四行本,即所謂的嘉祐刊本),南宋前期建安刊十四—十六行本,以及南宋中期建安魏仲立宅刊本(十行本)。其中南宋初期刊本現存4種: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的陸心源  相似文献   

7.
《文物》1962,(9)
读《文物》1962年第1期"读宋刻十二卷本《唐鉴》书后",甚有裨益,唯文中所引宋刻三段,有些字和句读恐有误,兹举出以下数条,以供商榷。(一)天宝三载三月条臣祖禹曰一段内:"王心益固"句"王"字疑误。唐朝皇帝,鲜见史书称"王"者,亲王、嗣王等则称王。因细部文中所附宋刻印版,此"王"字上固有  相似文献   

8.
今存于上海图书馆的《宋本两种合印淮海长短句》,是叶恭绰将故宫藏无锡秦氏宋本《淮海集》中的长短句三卷和吴湖帆所藏(滂喜斋旧藏)残宋本《淮海居士长短句》,合刊影印而成的秦观词集。从词集的形态来看,该书依次采用吴本宋版页、故宫本宋版页、吴本抄补页进行刊印,而以故宫本抄补页作为参校对象,于页眉处作出校勘。叶氏本尽可能复原了《淮海居士长短句》的宋本原貌,为秦词整理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是晚清民国词集校勘的一项范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复原《宋会要》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各类下诸门的门名及排序。以往研究对《永乐大典》事目及《宋会要》辑文所留存的指示门名的种种标志进行了较充分的利用,但对其他相关文献的利用,尚嫌不足。本文针对《宋会要》礼类,尝试在这方面做初步探索。文章发现,在现存文献中,与《宋会要》礼类诸门门名及次序最接近的,应当是《中兴礼书》及其《续编》所载各门门名及次序,其重要性超过《永乐大典》事目。  相似文献   

10.
《文献》2010,(3)
<正>山东省图书馆藏有傅增湘1933年至1936年间致王献唐书札六通九帧。时王献唐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为搜求文献充实馆藏而与济南旧书肆之书贾多有交往,故傅增湘委托其代购宋版《临安志》及明版《皇明经世文编》,并将自己从徐坊处购买宋版《周易正义》及付日本影印事及时告知王献唐,又祈馆内收藏其版印书籍,以解经济之困。书札不仅是二位先生交游之信证,亦体现了他们究心文献、力保中华文脉的精神。兹依墨迹迻录文字,并略加笺释。  相似文献   

11.
<文章正宗>是南宋理学家真德秀纂辑的一部文选汇编.笔者于1992-1994年间参与四川省高校图书馆古籍善本普查工作,在原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看到了一本蝴蝶装宋刻残帙,其封面题为<韩柳文>,实为真德秀所纂宋人刻印的<文章正宗>.是书全帙原为二十四卷,该馆所藏仅存卷二十一之下半部.每半页十行,行二十字,注文双行同,左右双边,细黑口,顺鱼尾.版框高24.6厘米,广35.6厘米.版心上方镌刻字数,下方为刊工姓名.刻工计有"仁口"、"振"、"清"、"张震"、"信".文中凡遇"贞"、"完"、"恒"、"敦"等字均缺末笔,避讳至光宗止.由此说明馆藏残帙应为宋本.是书行格疏朗,欧体上版,麻纸印造,楮墨精良.  相似文献   

12.
(2)南部区域 山西南部现存宋、金建筑占全省同期遗构比例巨大,尤其是晋东南所遗存的宋、金建筑名列全省前茅。这些建筑规模不大,多三到五间之构,其主体梁架与宋《营造法式》接近,而不拘泥于官式作法。北部辽、宋时期木构建筑梁袱之下横向出跳斗拱的结构形制,在晋东南无一实例。其宋、金两代建筑所施减柱造多减去前或内柱,梁架结构多为四椽袱前或  相似文献   

13.
记古逸丛书三编影印宋刻本《集韵》赵振铎古逸丛书三编影印宋刻本《集韵》(以下省称"宋刻")十卷,版高约二十二公分,宽约三十二公分。每页二十行,行大字十七八,小字三十一二。两边边栏为双线,上下栏为单线。版心双鱼尾,上鱼尾上方记每页字数,或一行书写,先记大...  相似文献   

14.
荣新江 《敦煌学辑刊》2008,1(1):163-166
1998年12月,郝春文教授曾出版<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一书,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尔雅》为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训诂书。自汉迄于宋,研究《尔雅》最有成就的著作当推晋郭璞的《尔雅注》和宋邢昺的《尔雅疏》。北宋以前,经注与经疏的雕版皆分别单行刊刻,而到南宋始合注疏为一书,《尔雅》正如此。王应麟《玉海》云咸平四年(1001)九月,邢昺上《孝经》、《论语》、《尔雅》正义诸书,十月九日命杭州镂板,是应为《尔雅》单疏本的刊刻之始。 《中国版刻图录》中收录宋刻宋、元、明初递修公文纸印《尔雅》单疏本图版一幅。并附说明曰:“传世《尔雅》单疏宋刻本有三帙。1、黄氏士礼居藏本。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即用此本,  相似文献   

16.
陈安吉 《百年潮》2002,(6):60-65
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毛主席诗词>,内中收有毛泽东的37首诗词.与此同时,文物出版社以集宋版书字体出版了<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这两种内容相同而字体、版式有别的诗词集(以下统一简称为"六三年版"),都从1964年元旦起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先后发行,并陆续在各地新华书店发售.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64,(6)
图版拾伍22 唐 石砚 高2.1、长13.4、宽9.5、深6厘米23 唐宋 小石砚 高2.8、长9。4、宽G.8、深2.4厘米图版拾陆24:1 唐——宋 石砚 高3.4、长14.1、宽8.9厘米24:2唐——宋石砚砚史资料(六)~~  相似文献   

18.
正印刷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发明。雕版印刷术创始于隋唐时期甚至更早,虽然宋代人毕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又发明了活字印刷,但雕版印刷仍作为中国古代印制书籍的最主流的技术方法长期应用于书籍印制过程中。雕版印刷在经历宋、元、明时期的蓬勃发展,至明代中后期,雕版印刷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在此期间,又在单版单色印刷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一些刷印新技术,如单版套色、多版套色、饾版、拱花等版印新技术的应用,极大  相似文献   

19.
祁小春 《文物》2023,(2):60-70+1
苏轼写刻本《楞伽经》,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初刻于镇江金山寺,元三年(1088年)重刻于福州东禅寺等觉院。宋刊苏写本《楞伽经》在中国早已失传,目前所知日本京都东福寺和东寺各藏有一部。文章梳理了日藏宋刊苏写本《楞伽经》的发现与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其刊刻时间、地点、版本、字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文章分析认为,日藏宋刊苏写本《楞伽经》为元三年等觉院据元丰版重新摹刻,卷首蒋之奇序、卷尾僧跋可能系重刻时仿苏体写刻或请苏轼补书;东福寺本与东寺本出自同版,但存在印刷先后、优劣之分。日藏宋刊苏写本《楞伽经》,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写刻本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遗稿由其诸子编辑成《范文正公文集》二十卷,今天尚存北宋刻本。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宋乾道间刻本”.收有嘉定五年以后才定名的《别集》四卷,其著录当有误。将不同时期所刻的范仲淹文集、奏议、书信以及后人所编年谱、祭文、遗事录等统一版式,汇总合刻为四十二卷,出于元至正年间褒贤世家(范氏)家塾岁寒堂,明清到本则大多祖范氏岁寒堂本,且多出自范氏后裔,或修版重印、或加以翻刻,但也有增编成四十八卷的;另外还有十四卷、十卷等重编本以及与他人文集的合刻本。总之,范仲淹文集流传至今基本保存了宋刻原貌,并免太多佚失;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是元以后最通行的本子,乃明清诸刻的祖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