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田     
清人李调元《粤东笔记》载:“上番禺诸乡,地瘠而民皆。耕者合数十家牛,牧以一人,人以一日。其牧牛之田曰牛田,所生草,冬亦茂盛,食,牛肥泽。其种稻者曰人田。上番禺牛田多,下番禺人田多。”  相似文献   

2.
番禺“自梳”始于何时已难确考。乾隆《番禺县志》载:“国朝百年来,番禺一邑,其所称贞女者,志不绝书。而其甚者,相约不嫁,联袂而死。”据此推断,“自梳”至少开始于清初。清代至民国则颇流行。清人张心泰《粤游小志》云:“此风起自顺德村落,后传染至番禺、沙茭一带,效之更甚。”光绪、宣统年间,番禺南村人口多达数千人,一年之中,“女子之出嫁者不过数人”,1909年“甚至无一人出嫁”,形成有人无出的畸形状态,自梳风气之浓,于此可见。  相似文献   

3.
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的农讲所旧址,其前身为始建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的番禺学宫(又称番禺县学、番禺儒学)。该学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番禺县学和祭祀孔子及先贤名儒的孔庙,在岭南文化史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有关番禺学宫的史料缺乏较完整的梳理,本文试图就广州地方志相关记载,对番禺学宫建筑的历史沿革与变迁作一初步,  相似文献   

4.
正地名的含义,往往与其历史背景有关,就广州而言,本地的"楚庭"、"羊城"等地名,都值得注意。而本文则拟就"番禺"地名之含义,略做分析。"番禺"一词,在早期文献中已经出现,用法之一为人名。如《山海经·海内经》之记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更为常见的用法,则是用为地名。如《淮南子·人间训》有秦军南下,而"一军处番禺之都"的记载。《史记》则有"南海(郡)僻  相似文献   

5.
1968年逝世的番禺人邬庆时 ,在民国时期研究地方志数10年 ,编纂过9部县志 ,出版了方志专著 ,对方志理论有所建树 ,解放后曾编纂两广少数民族史料 ,居住于广州文明路 ,与梁方仲、冼玉清等学者、诗人有往来。但是 ,查新编的《番禺县人物志》、《番禺县志(人物部分)》、《广州市志·人物志》均未见收入。为此 ,笔者请曾与邬氏有交往的广州诗人、现隐居番禺的区友云先生寻找邬氏的资料 ,十分感谢他写了一些所知情况 ,并手抄邬庆时之子祥光、孙敏穗所撰的《邬庆时生平记述》寄来(原载1987年10月《番禺文史资料》 ,笔者未作核对)…  相似文献   

6.
番禺《今广州》古代是一个海岸河口港市。早在西汉前期,番禺就已是海产与珍稀物品聚散的都会。史书对此记载甚多。《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皇又利越犀之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西汉时期,番禺为全国九大都会之一。《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  相似文献   

7.
骆伟 《广东史志》2003,(1):20-23
泌 ,京兆人 ,曾任唐代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宰相 ,权倾朝野 ,后封邺侯 ;李邕 ,唐代书法家 ,官北海太守 ,有政绩 ,故人称“李北海” ,工文善书 ,尤以行书、楷书著称 ,对后来书法影响较大。此外 ,唐代还有李绅、李颀、李贺、李商隐等文学家 ,宋代有女词人李清照 ,明代有医药学家李时珍等。广东宋代有李渤、李岩昆仲 ,乐昌人 ,均进士出身 ,文学家 ;李积中 ,四会人 ,官宋代御史 ;李昂英 ,番禺人 ,宋宝庆探花 ,官龙图阁侍制、吏部侍郎 ;明代有李龄 ,潮阳人 ,正统年间进士 ,官太仆寺丞 ;李义壮 ,番禺人 ,官左佥都御史 ;李孙宸 ,香山人 ,亦官礼部尚…  相似文献   

8.
总结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丝绸之路启动了最早的中外经济交流,汉代除了徐闻以外,番禺也是始发港之一,晋干宝《搜神记》就记有汉代广信县女子苏娥以牛车贩运丝绸至高要被谋财害命的故事,可见由广信(今封开)至番禺是海上丝绸之路向内陆延伸的中转站。最近在肇庆北岭大路田村前发掘的东晋墓,出土有玻璃器皿,足见当时地方官已享用舶来品.  相似文献   

9.
番禺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经三月,番禺人用自己的理性和行动,保卫了自己的家园第一个23日如果把广州番禺垃圾焚烧事件按照时间顺序画一个图表,会发现23日是个关节点。广州市市容环卫局在每个月23日会例行市民接访,2009年9月23日,时任  相似文献   

10.
关于番禺城起源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善德 《文博》2002,(1):54-61
一、问题的提出 于番禺城(今广州)的始建年代,有不同看法。今天还健在的学者就有两种意见。一是麦英豪研究员的始建于秦汉①。其证据是“大概从番禺到今日之广州,城区中心一直未变,只是日渐扩展”。而“在广州市区内至今还未发现早于秦汉时期的遗迹与遗物”。本来根据考古发现研究历史,大家都明白的一条常识是有了发现可说其有,没有发现未可说其无。  相似文献   

11.
汉番禺城故址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两汉时期岭南地区经济都会番禺城故址所在历来多有争议,本文通过细致的考证分析,否定了今广州旧城区说这一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以及番禺沙湾说、顺德简岸说等异说,并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历史地名遗存、地貌状况、汉墓葬点分布、历史水道交通条件、历史城市生态环境等多重证据,认为秦及南越国时期的番禺城在今广州旧城区,但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则将南海郡治与番禺县治并置于旧番禺城之南,并考订两汉新番禺城的具体方位当在今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北一带,论文相应还探讨了东汉末年番禺县城迁回旧址的时间、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暨南大学图书馆藏有一部《番禺新志》,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修志热潮时所修。此志是1960年的修订本,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出版,故也不为人所知。此志的发现,对研究番禺自民国以来尤其是1949—1959年间的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相似文献   

13.
锦鸿 《羊城今古》2001,(3):18-20
弁言 番禺是广州的古称,其由来长期困扰着研究岭南古史的学者们。历来有所谓人名说、族名说、二山说;又有贲隅即番禺说和非番禺说,以上诸说的依据均出自《山海经》。持人名说的学者指出二山说(此说认为是因番山、禺山而得名。)是一种附会;  相似文献   

14.
《神州民俗》2009,(6):39-39
徐飞,男,出生于1968年,江苏宜兴人,硕士研究生,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教学与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15.
管林 《岭南文史》2000,(1):34-36
作为晚清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的魏源,曾与岭南结下不解之缘。他不仅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专程由扬州来岭南游览,而且还与不少岭南人结为师友。据李柏荣的《魏源师友记》所载,就有广东番禺人张维屏、陈澧、梁同新,广东嘉应州人吴兰修、杨懋建,广东高要人苏廷魁、陈庆镛,广东顺德人罗惇衍,广东连平人颜以燠,广西临桂人朱琦等。魏源来岭南游览时写的诗,以及他写给岭南友人的诗,都作为本文论述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潘名江,字瑶台,号鼎荣、叶荣.清末文举人.今天河区珠村人。清授荣禄大夫武功将军(从一品)(珠村鹤鸣山墓记),以国学生诰封二品顶戴奉政大夫(珠村北帝庙碑记)。民国历任番禺治安分局文牍员、鹿步西区团保局局员、番禺选举县长调查员(珠村北帝庙碑记)。  相似文献   

17.
人相吊,或以诗词挽,或以韵文悼,鲜有作画而祭之者。然广东番禺梁鼎芬死后,浙江龙游余绍宋就作画为祭,记录了梁鼎芬下葬的情景。此画名为《梁格庄会葬图》。1920年1月3日(农历十一月十四日),号称清末民初"岭南近代四家"之一的梁鼎芬在北京,  相似文献   

18.
明清,包括番禺县南部大谷围在内的三角洲平原的沙田区与民田区的交接地带,出现一批大族聚居的乡镇。这些乡镇的大族,一般都占有大片的沙田,依靠沙田的地租收入以及对沙田的控制,使这些乡镇的宗族发展成为一些十分强有力的大族。在这些大族中,沙湾何氏就是首屈一指的一个。然而,在1949年以前的番禺人心目中,除沙湾外,能称得上望族的还有石楼陈、员岗崔、南村邬[2](有学者认为是大石何)并称番禺四大望族和大型乡村社区,  相似文献   

19.
一、战国时番禺已成为岭南贸易都会吗? 《简明广东史》52页:“随着手工业、农业的发展和产品及其交换的增加,商业贸易也开始活跃起来,番禺(今广州)在秦以前已成为岭南的贸易都会。”理由:“一、番禺(贲禺)在《山海经》中已经出现。《淮南子·人间训》记述秦始皇派遣五路大军经略岭南时,其中,‘一军处番禺之都’。说明番禺城在秦以  相似文献   

20.
刘晓春 《民俗研究》2016,(4):89-101
从历史变迁的维度,考察明清以来番禺地区迎神赛会的结构与功能。番禺地区的迎神赛会,以神明崇拜为核心,以神明显圣的神话传说为信仰动力,人们通过神诞中的仪式展演,象征性地建构人与社会、人与超自然的神及祖先之间的关系。人神互惠,是迎神赛会之所以能够延续的稳定的结构,也是其信仰基础。由于社会的变迁,随着这一稳定结构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此消彼长,借迎神赛会"约纵连横"的防御性功能日渐消失,而"庆叙亲谊"的联谊性功能,则逐渐成为迎神赛会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