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思想史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二勋  秦耀辰 《史学月刊》2003,(11):109-116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关系认知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和飞跃,是人类痛定思痛后的明智抉择。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经历了人和自然的原始统一、农业文明时代朴素的“天人合一”、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冲突和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几个主要阶段。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理想与追求,也是人类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考古学是研究过去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遗存物,并通过这些物化的人类活动证据,观察、研究和复原古代人类化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考古学从来就十分注重相关的自然遗存与人类化遗存的关系。考古可以发现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古代遗存现象,这些现象既可能是化的也可能是自然的。这些现象还有可能涉及人与自然的各个方面。通过考古发现的自然现象,也一定能够与人类化现象相关联。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考古学研究中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展示,这也是考古发现和考古学研究的一个尤为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主要从人对自然的依存性,人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人对自然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人对自然的治理等人与自然关系的四个维度入手,透过心理视角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剖析。并在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得出了当前科技发展的启示,以作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并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一种新的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是生态文明观的立足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生态文明的建设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和谐、文明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回想2008年,骤临罕见大地震,多少现象如昨日,心灵震撼依然。深感个体生命脆弱,更识人类意志强盛,常思人与自然关系,领悟科学发展义理。回想人类历史,心潮翻腾难息,先贤业绩,多是人类搏击自然。从“天人合一”思想,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人之所为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6.
在宋代儒士中,已有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许多探索与思考。在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中,“天人合一”的宇宙哲学观、“中庸”的处世道德观等,也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基础和道德原则。宋人的环境意识认为,人是天地间自然万物的一部分,是自然万物中同等的一员;关心自然就是关心人类自己,人类应该像爱护自身一样爱护自然万物;人类应承认自然界有自己的生存权利和价值,承认自然界的生物享有与人类相似的生存权利和价值。宋人有关环境伦理的理性思考,还注意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宋人的环境意识,还在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韩强 《岭南文史》2012,(3):8-11
地域文化主概念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其基本线索是:地域名称——地域文化概念——地域文化主概念。本地域名称包括三类:自然-人文名称、种族性名称、政制区划名称。自然-人文名称是以自然空间为表征,人文为内涵的命名,是生态系统与地域内人们的历史实践及其人文成果相结合的名称。其中能最终发展为地域文化主概念的名称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来自其长期  相似文献   

8.
朱瑞 《攀登》2001,20(4):39-42
本认为,以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认识,导致了“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西方生态伦理学分别从人的角度和自然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的“生态价值”等观念,为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进一步认识,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由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法国查理嗨耶人类进步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东、西方文明中的‘人一自然’观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22日至24日在长春举行。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法兰西道德政治学院、韩国延世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暨南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北华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会议。哈佛大学黄万盛教授、韩国延世大学张东震教授、清华大学秦晖教授、东北师范大学詹子庆教授等著名学者做了主题发言。会议集中讨论4个方面的问题:1、传统中、西哲学中‘人一自然’观念的基本线索;2、制度安排与伦理观念的关系;3、与人一自然关系相关的普世关怀与群体功利关怀的关系;4、人一自然关系视野下的“人”的内涵。与会代表认为,这次会议对梳理东、西方各文明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和传统,探析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寓意,推动国际化的思想学术交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袁志萍 《攀登》2004,23(4):59-62
环境伦理学是一般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向着自然世界的扩展与延伸.环境伦理学的迅速发展缘于人类对自身生存危机的自觉认识和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同时也缘于反对“科技主义“思潮的推动.它为全人类共同解决日益加重的全球性问题,从而走出生存困境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文物天地》2020,(4):38-43
安吉馆自然艺术馆以"美哉自然"为主题(图一),围绕自然之美与人类智慧两大部分进行展示,以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两个信息视角,展现自然与人类的内在联系,通过各种视角来表现来自于自然界的万千景象,引导公众展开从欣赏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再到主动去呵护自然的历程。展览以"宇宙·万象"开篇,从宏观到微观的维度开启观众领略自然之美的旅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能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包括天地人在内的宇宙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存在体系,人类只有融合于其中,才能共存和受益。因此,生产力定义还应加上是人类在改  相似文献   

13.
人类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多变的世界。不断变化的大自然,改变了生态环境,改变了物界,促进了生物演化,导致了人类的进化。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也有着显著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人与自然,既有和谐,也有冲突,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大冲突。在人与自然不断的冲突与和谐的循环中,人类学会了生存适应。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的文化,就是在不断的变化和适应中得到演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清源 《攀登》2005,24(Z1):65-67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青海地区生态优势、环境价值明显,但是其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问题突出.因此,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推动青海可持续发辰、构建和谐青海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李清源 《攀登》2005,24(12):65-67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青海地区生态优势、环境价值明显.但是其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问题突出。因此.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推动青海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青海意叉重大。  相似文献   

16.
环境是人类生命活动场域,资源是社会生存发展基础,开发自然资源、谋取资生物品和增加物质财富,是人类与自然交往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的。同"环境"一样,"资源"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伴随着人与自然关系拓展和加深而不断丰富和复杂化;各种自然事物作为人类生存条件和劳动对象不断被"资源化"的过程,乃是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变的一条主线,因而必须成为环境史研究的骨干课题和思想焦点。相关问题错综复杂,充满矛盾悖论,对环境史学价值判断构成了严重理论挑战。可以肯定的是:罔顾自然事物的其他价值特别是生命和生态系统价值,一味追逐短期经济利益,恣意放纵资本利润嗜欲,把大自然过度"资源化""商品化",不加节制地挥霍利用,是环境史研究者必须给予严厉批判的错误思想和恶劣行为。  相似文献   

17.
汉文化的辐射与侗族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一出现,就在两种背景中生存和发展,一是自然,一是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而人又是文化的产物。在这种互动的关系中,人类在发展着。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志就是人类的文明,人类的文化。文化是人类能力的体现。人类凭藉文化,从自然中走来,和自然比肩而立。人类的强人,不在于体质的壮大,而在于它的文化,而在于它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力量。从广义方面来说,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诸方面,包括工具、衣服、装饰品、建筑、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习俗等,是人类的生存样式系统,是人类为适应自然而创造的一种机制。文化是发展的,是一…  相似文献   

18.
生活方式是从人类生活的角度表现人类社会的一切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范畴。生活方式作为人的各种活动形式的总和,包括了相当广泛的内容,涉及到人们对衣食住行、劳动生产、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观念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人类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出切实的努力,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观念的创新为基本前提。这种创新以自然现、实践观、进步观的创新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现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发展观。一、人类自然观的创新:人与自然共生可以说,确立人与自然共生态势,克服人与自然的分离、对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因而,论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反思人类存在的自然基础,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亦…  相似文献   

20.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探讨,提出树立生态旅游理念,培育生态旅游文化,需要发展生态道德教育。由于环境的多样化,人类文化也是多样化的。环境与文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