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哈尼族——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族,生活在云南省的哀牢山区里。他们的房屋和农田都在高高的山上,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开垦梯田种植水稻,是哈尼人创造的一个奇迹。也因此,有人将哈尼梯田称为雕塑大地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与其说哈尼梯田文化是某一文化的翻板,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化创新。因为人类因适应环境而进行的生存选择所形成的文化往往不是其他某种文化的简单翻板或者简单移置,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3.
王洪伟 《旅游》2006,(4):48-55
我已经记不得是多少次来到哈尼族的另一个支系——奕车人生活的这个地方了。几年来,这个以开创了举世闻名的哈尼梯田和梯田文化而被人们誉为大山的雕塑家,红河县大羊街乡的奕车人,以其独特的婚姻、风情、民俗等民族文化而驰名海内外,尤其是妇女、姑娘们的服饰,在哈尼族的妇女服饰中堪称一绝。  相似文献   

4.
朱苗全 《风景名胜》2008,(4):124-125
元阳县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元阳哈尼梯田是云南哈尼族人世代接力的劳动杰作,现如今依然生机勃勃,气势磅礴。  相似文献   

5.
兰亭心语     
《中华遗产》2005,(4):158-158
哈尼梯田位于中国西南边疆的云南省哀牢山脉。从哈尼族为主的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地理气候条件创造出这一农耕文明奇观。这些梯田原本常年保水,靠溪流灌溉,可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哈尼梯田遇上了百年不遇的旱情。干旱使大多数溪流消失,保水田失去补给,在烈日下裸露出泥土。  相似文献   

6.
红河哈尼梯田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创造梯田的哈尼族,则是大山的雕塑家。在哀牢山区域内哈尼族因为开创了闻名中外的红河哈尼梯田,被人们赞誉为雕刻大山的民族,是大地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7.
执是 《世界遗产》2014,(9):29-32
<正>汽车行驶在山麓地带的逶迤公路上,宽阔的红河在身边缓缓流淌,河面泛着土地的赤红。海拔越来越高,路两旁大片低矮的香蕉林已经看不见了,变成野生的阔叶芭蕉。哀牢山间起了薄薄的白雾,车突然转弯,一片层叠的梯田陡然出现,随着山体蜿蜒的形状盘在山间,扬花的金黄稻穗和处在生长期的嫩绿稻草相间,宽窄各异。这里就是哈尼族的先民们世代开垦、劳作、倚赖的热土——哈尼梯田。  相似文献   

8.
张家荣 《旅游》2013,(5):56-59
在云南,街子就是集市,街子天就是赶集的日子。多年的旅行探访,我发现云南街子所呈现的不仅仅是集市文化本身,它包括的内容更丰富,至少还呈现着各民族及其文化的多样性,记录着从古代至现今各种形态的生产生活方式,鲜活地反映着我们曾经的生存智慧。云南街子在这方面所具有的原生性、多样性和民族性,是其他地方集市无法具有的。中午时分,云南元阳新街镇的街道热闹起来。这是一条依山建成的小街,它既是新街镇的街道,也是从元阳县城南沙前往绿春的通道。当然,还有另外一些更小的街道或者说横街也在山坡上。新街镇是元阳县的旧县城,就在高高的哀牢山上。新县城南沙则在红河河谷中,那是一个新兴的小镇。外地人所说的元阳,往往是以新街镇来指代的。  相似文献   

9.
<正>哈尼族的文化传承主要是在田间地头和家庭中以示范身教和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的,这样的传承方式在正常的梯田农业发展过程中代代相传。但时至今日,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从传承方式到文化内容都正在丧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慧明 《旅游》2012,(7):30-35
老勐是云南省金平县的一个乡,距离闻名于世的元阳梯田不过50多公里的距离,却常常被千里迢迢专程来看梯田的人们错过。每个星期日是老勐乡的街子天(集市),附近的山村民众从四面八方涌向集市,少数民族妇女们身着独特的、色彩斑斓的民族服装,构成哀牢山圩集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1.
墨究家族     
兰梭 《世界遗产》2012,(2):52-53
1953年,七岁的哈尼少年墨究从红河县阿坝村骑马随马帮出哀牢山,去往昆明寻找父亲。少年的记忆更多掠过红河。渡河前要在河边停留一夜,第二天一早祭河。拜祭之后,人和马垛坐船过去,马则自己游过河。过河之后,要在一个叫斐脚的渡口再停留一晚。沿途有时在马店歇脚,有时在树林里开哨(休息之意)。在树林里开哨有意思,人要么睡在马垛中间,要么睡在吊床上。篝火生起来,要在火堆上撤花椒、辣椒,或者把竹子丢在火堆里烧,为了吓走野兽。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老师,他把秘密全都教给我们人类。哈尼人把自己当做自然万物一分子,把自然万物当成自己的家人,有的近郊,有的远处,哈尼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本族、人与外族等哈尼人胸怀万物海纳百川的生存哲学故事,五花八门,妙趣恒生。哈尼人与动物的故事鼠在哈尼人的日子里,只有一种动物可以自由自在地呆在粮仓里,不受任何打扰,这家伙就是老鼠。远古,哈尼人饿得奄奄一息。好心的大神扎纳阿玛指示人们去向老鼠拜师学艺。哈尼先祖开  相似文献   

13.
史军超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哈尼梯田给我们现在提供了什么启示?我认为它是解决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怎么样在自然的皮肤下面,尊重它,不破坏它,有序适度地加以改造。哈尼梯田的核心,是人和自然高度结合的产物。哈尼人在创造梯田过程中的适应是创造性的,不是被动的,它是一个主动能动改造世界的过程。因此,哈尼人创造了自己的文明。这一套文明体系是安抚人心的,我们称之为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  相似文献   

14.
早春的时候,当哈尼梯田的作者从QQ上把他的稿子发给我时,云南元阳箐口村梯田边正喜气洋洋地进行着“中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节”的开幕式。在这个仪式上,由杨丽萍任艺术总顾问并指导排演的大型高原稻作农耕文化千人田野实景表演《哈尼梯田》也风光上演。虽然看不到,但我的脑子噼哩叭啦跳出的分别是:元阳梦幻般的梯田实景,杨老师自己的云南背景,早年被她演绎到惊艳的那只跳舞的孔雀,以及后来那台《云南映像》和她力挺的原生态表演。  相似文献   

15.
根据发掘资料,大地湾先民已把粮食作为主要食物,在经营农业的同时,还兼营畜牧业,饲养家畜,狩猎是生活的补充,陶器是生活用具,大地湾先民已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  相似文献   

16.
付学娟 《神州》2014,(9):15-15
<正>当晋商的驼铃声第一次弥漫在丝路重镇巴里坤时,当山西大庙的第一缕佛光普照巴里坤时,当走西口的人放弃了归化城而选择留在巴里坤时,就注定了巴里坤和山西的不解之缘。对于久居新疆的汉族人,故土可能已经是个模糊的概念,可是,以农耕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文化中,寻根情节是每个人与生俱有,是溶于血液、深入骨髓的,所以当我怀着虔诚和庄严的心情游历山西时,与其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学习,更像是一次文化的回归和寻根问祖的探究。  相似文献   

17.
《世界遗产》2012,(2):77-77
哈尼梯田是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至少体现在下面六个方面。 一是悠久的历史渊源。根据当地哈尼族民间文学和旅谱等记载,以及全福庄现存的已传45代的“石刻分水”实物推算,至少自唐代初期,受战争影响迁徙来此地定居的哈尼族先民就开始选择海拔1000至1500米的山坡地建设村寨,开垦梯田。  相似文献   

18.
粱世磊  周慧赢 《神州》2013,(8):218-218
本文主要对唐代渤海国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筑构件以及各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对渤海国建筑美学文化符号展开了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探寻了渤海国建筑文化符号之后的内在价值,体现了建筑文化对于现代建筑民族化生态发展的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后窗 资讯     
《风景名胜》2012,(12):185-186
国内云南12月民族旅游节庆多一到年底,云南旅游更加精彩。各个民族的节庆压轴大戏开始陆续登场了。在元阳,以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节拉开帷幕,冬季是观赏梯田的最佳时机。哈尼族的丢包节和哈尼节共同构成了狂欢嘉年华。圣诞节时,怒江大峡谷里的老姆登教堂,四声部和音,给人一个异样的平安夜。阔时节是傈僳族隆重的"新年",让这个冬天更加温暖。  相似文献   

20.
始兴隘子民居建筑颇具特色,村民仍保持着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民居建筑布局规整、结构牢固、风格独特。古民居建筑的保护、利用及旅游,突出地方特点,打响以民居旅游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