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山西之最     
《沧桑》1993,(3)
商屯是屯田的一种,也叫做“盐屯”,是盐商为方便于向边境驻军提供粮食换取盐引而进行的屯垦。商屯在我国历史上仅在明代实行过。洪武三年(1370),明朝政府为解决驻边军队粮饷不足而最早开始实行,弘治五年(1492),明朝政府采取户部尚书叶淇的建议,规定以银代粮,从实质上废除了赴边输粮的规定,商屯就逐渐废止了。商屯最早在山西省大同开始实行。政府规定,商人运粮一石交大同仓,或运粮一石三斗交太原仓,给淮盐一小引(200市斤)。这种办法后来逐渐推广到其它边塞地区。商屯的结果,使明代初年边塞地区的粮饷比较充实,军队的战斗力有所加强。同时,对边塞地区开垦荒地,  相似文献   

2.
《明史·食货志》将明前期开中法等同于商屯的主张,影响深远,但究其根据,实是未做任何直接论证的臆想。洪永年间,开中法在九边未曾持续稳定展开,且禁止收购本地粮食用于开中,盐业资源亦未尝全部用于九边开中,商屯土地产权也无保障。尽管宣德正统以后开中全面展开,但九边军事—经济社会名义上国有,实际上边将和权贵私自占有。在盐粮开中的刺激下,无法为外来客商发展商屯提供必要条件,反而为边将和权贵私役军士开垦土地提供了强大激励。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     
<正>本期刊出了明史及清史专家罗冬阳教授的《〈明史〉商屯臆想补论》和明史及佛教史专家何孝荣教授的《论姚广孝与"新明朝"的建立》两文。罗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资料,批评了《明史·食货志》将明前期开中法等同于商屯的主张。指出洪永年间九边地带之开中未能常态化,且禁止收购本地粮食用于开中,实行商屯  相似文献   

4.
自唐以来,广西开始实行屯田。明建立以后,统治者坚持“农为国本”的思想,十分重视农业,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农垦、发展农业的措施。明代在总结历代屯田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屯田。明代广西屯田主要有三种形式:军屯、民屯、商屯。与其他地区相比,广西的屯田有其自身的特点。此外,明政府在广西继续实行屯田,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对广西的...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盐法是从宋元时期的盐法继承而来的,在国家专卖制度下组织了灶户制度,随着明初钞法的破坏,以及社会经济的变化,明代的盐法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如允许余盐和正盐一样可以公开进入国家的专卖体系;明中叶以后又出现了纳银开中制度等。所有的这些变化并不仅仅是盐法自身的变化,它也引起了与明代盐法变化密切相关的商人的地位与命运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由于商屯刺激了海盐业的发展、统治者重视海盐业务和廉州有生产海盐的传统,所以在明中叶以前,廉州的海盐业空前繁荣,成为今广西境内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明朝在廉州设立了专门负责海盐生产、收购和盐课支发的基层管理机构——廉州盐课提举司,对灶户等进行直接的管理.廉州盐课提举司的上级管理部门——海北盐课提举司管辖的区域和漕盐的运销范...  相似文献   

7.
晋商,由明代“开中制”后的盐粮贸易起家,并在旅蒙贸易、中俄恰克图贸易中占有优势地位。茶叶贸易兴起后,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商业资源、开拓进取的信心与坚韧不拔的信念,开拓了由中国南方茶产区至恰克图的“万里茶道”,带动了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开拓进取、诚实守信、改革创新、和衷共济的晋商精神,则是晋商留给后世的精神给养。  相似文献   

8.
张雅婧 《史学集刊》2015,(1):115-120
明代女真部族社会中,广泛存在"两头政长"制,即一部之中同时存在着两位权力基本相等的首领。明前期女真社会中的"两头政长"制套上了明代卫所制的光环,常表现为女真卫所中有两位主要官员。明后期则多表现为一部之中有两王(贝勒)。"两头政长"多是由同一家族的男性成员担任,且其大多"分部别居"。"两头政长"制的存在便于部族迁徙和分族;其明显的军事色彩,适应女真社会战争频繁的状况。同时,"两头政长"制是一种特殊的世袭制度。明代女真的"两头政长"制随着后金国家的建立、君主集权的不断发展而逐渐衰亡。  相似文献   

9.
明代女真部族社会中,广泛存在"两头政长"制,即一部之中同时存在着两位权力基本相等的首领。明前期女真社会中的"两头政长"制套上了明代卫所制的光环,常表现为女真卫所中有两位主要官员。明后期则多表现为一部之中有两王(贝勒)。"两头政长"多是由同一家族的男性成员担任,且其大多"分部别居"。"两头政长"制的存在便于部族迁徙和分族;其明显的军事色彩,适应女真社会战争频繁的状况。同时,"两头政长"制是一种特殊的世袭制度。明代女真的"两头政长"制随着后金国家的建立、君主集权的不断发展而逐渐衰亡。  相似文献   

10.
20 0 0年的明史研究发展平稳。较之去年 ,明史专著在数量上明显增加 ,对明史研究有很大的推进。由王毓铨主编 ,张显清、刘重日担任副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经过十几位作者十几年时间的努力 ,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全书共计 90万字 ,是第一部明代经济通史。该书从资源、土地、赋役、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交通、盐、茶以及明代经济思想等方面对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貌、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作了深入的探讨。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对明与清前期 ( 1 840年以…  相似文献   

11.
以盐场实现对产盐的管理并为开中法服务是明代财政的一项重要制度。明代盐场制度的本质是税收管理,它经历了从管理生产者与产品的基层行政机构到生产监督机构的转变。就广东盐场的地方治理而言,开中法、央地政策以及州县与盐场赋役关系是理解盐场制度运作和变迁的关键。明代中叶,广东余盐抽银、商引等开中的实施,促成场课折银和场盐"听灶户自卖",开始改变灶户办课的性质。正德以后,朝廷对广东地方余盐盐利的干预,促使盐场管理的重心转向限制余盐私卖、主抓场课无征,引致盐场与州县赋役矛盾的激化。御史解冕及其继任者先后推行的余丁佥补、以田报丁和重造盐册等措施,促成盐场的课与盐分离,进而州县取代盐场,成为场课征收和管理的重要机构。  相似文献   

12.
北京故宫,自明代永乐十八年建成后,朱棣即以内廷后三宫之一的乾清宫作为自己的寝宫,相沿至崇祯帝朱由检,先后有14位皇帝在乾清宫居住。清入关后,将明故宫作为有清一代的皇宫,一切建置均沿袭明制。值得注意的是,清代虽然在形制上承袭了明制,但在使用上与明代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例如坤宁宫,明代曾是正宫皇后的寝宫,清初仿盛京清宁宫的形制,对坤宁宫前檐的外檐装修及室内进行了改建,将坤宁宫  相似文献   

13.
正明代宗室,是基于与太祖朱元璋的血缘关系纽带,在政治层面受到诸多限制,却在法律和经济层面享受特权的贵族群体。在明代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这一群体虽在政治场域中一直沉默寡闻,但对明代财政与地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其产生的问题成为明中期朝廷五大要政之首。关于明代宗室及分封,自明建国伊  相似文献   

14.
明代创设的监管地方盐政事务的盐法道,是我们重新理解明代地方道制与盐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切入点。由于明代盐运司等地方盐务机构无力统筹管理食盐专卖的全部过程,创设盐法道成为朝廷解决开中法败坏后盐课无征、管理失控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景泰年间,朝廷最先令四川、两广等地盐法由司道官督理;天顺、成化以后,蔓延至云南、河东、陕西、山东等地;嘉靖以后,两浙、长芦、两淮等重要盐产区以及不产盐的江西、湖广、河南、贵州等纯销区省份,都开始普遍设置专管盐法的道员。盐道的设立与职权扩张,促使专业化程度较低的生产管理以及分散于府县的疏销责任集中到省级层面,盐政管理呈现一定程度的集权化,这一趋势为清政府所继承并进一步推向纵深。  相似文献   

15.
明嘉靖年间王宗沐首修与万历年间陆万垓增修的《江西省大志》,是一部以经济史为主的通志,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表现在:一是对明代江西赋税与徭役的记载是有关明代江西史料中最全面最详细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二是对明代江西制瓷业与造纸业的记载成为研究明代中国造纸业与制陶业的珍贵史料;三是对水利、防卫、藩府等的记载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明代边防与边垦李三谋明朝统治者将国防重点放在北部边疆,曾在“九边”(甘州、固原、宁夏、延绥、大同、宣府、蓟州、辽东、山西三关各镇)及其附近大搞农垦,即分别用军屯、民屯、商屯等加强边防建设,从而支援了塞外的军事活动、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的田赋征...  相似文献   

17.
明祖陵的修建是明初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文结合史实进一步探讨了明祖陵的营建年代以及在明代社会中的政治地位及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明代以前,贵州、云南及四川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都是少数民族人口占绝对多数,所谓“汉夷多”是也。由于明代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加上民屯和商屯的一并开展,这样,在西南少数民放聚居地区,不仅汉族人口逐渐增加,而且不同程度促使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明朝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遍设卫所,开展屯田,大量的军土就在屯垦区定居下来,并将妻子一同迁来,成为当地居民,即一军户。另外,接明代兵制,军户拿生人口,仍隶军籍,军官支庶称舍了(亦称舍人或舍余),军士子弟称军余,…  相似文献   

19.
明代是海南古代历史人口变化的重要时期。明中叶后,海南人口呈下降趋势。通过对明代海南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揭示了海南明中叶人口下降的原因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正>明代后期,中国南方和北方出现了两个制玉中心,北方以北京为中心,南方则以苏州为中心。在苏州,以"子刚"款玉器作品最为著名。"子刚"款玉器源于当时的制玉高手陆子刚,在玉器上署制作者姓名的,甚为罕见,陆子刚可谓开此先河。陆子刚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活动于苏州一带著名的琢玉工匠,制玉技艺高超,玉雕作品非同一般,被誉为"吴中绝技"。《苏州府志》称:"陆子刚,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