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乃荣 《神州民俗》2007,(10):22-23
银饰是苗族传统服饰文化工艺中最细腻、最精致的艺术珍品,同时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头饰在苗族装饰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头饰上可以分辨出苗族的支系、甚至可以识别婚否。苗族的头饰独特而希奇,就在于它反映出自古以来苗族人民的信仰心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畲族头饰各具地域特色的形制与特征,同时对凤冠与畲族头饰文化内涵作了分析和总结。畲族头饰中不仅蕴藏着各种物质与精神文化因素,也蕴藏了审美心理与历史传承因素。  相似文献   

3.
吕博 《历史研究》2016,(4):28-44,189,190
头饰是唐代统治者及其他政治人物构建文化身份、表达权力、缔结新的君臣关系和政治秩序的象征符号,与政治局势的变化关系密切。唐初武德、贞观年间,流行"平头小样"、"花搭耳帽子"、"魏王踣样"、"赵公浑脱帽"等。武则天革命后,颁行"武家诸王样",反映出她希望"武姓诸王"凌驾于整个朝局之上的意图,也是其构建新的君臣关系和政治秩序的重要举措。中宗复位后,于景龙四年颁行"英王踣样",属于其晚年树立政治权威、重建李唐天下的手段之一。开元中后期,玄宗颁行新头饰"长脚罗幞头",目的是为了改造权臣张说的头饰,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此时君进臣退的政治生态。"山子军容头"是中晚唐最流行的头饰之一,乃宦官势力之体现。唐代头饰变迁的进程,投射出唐代政治嬗变的图景。  相似文献   

4.
李媛 《神州》2012,(18):58-58
古代头饰文化博大精深,本文介绍了古代女子头饰的种类并对头饰的发展变化作出分析和总结,女子头饰的演变不仅蕴含文化因素。而且也蕴藏着审美和传承因素。  相似文献   

5.
彭芃 《东方收藏》2023,(12):54-57
蒙古族女性头饰种类样式繁多,文章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金氏头饰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民俗学、艺术学、人类学等学科方法,对敖汉部头饰进行探析。其中,以田野调查为主,辅以文献资料,对敖汉地区民众头饰装饰风格及其佩戴风俗进行深入剖析,发现该地区受辽代契丹文化、清代满族文化的影响较深,并与蒙古族文化相互交融。多元文化的交融不仅体现在民族的传统意识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更体现在其独特的文化积淀上。  相似文献   

6.
谢西川 《沧桑》2008,(3):48-49
首饰文化是唐代服饰文化中最具光彩的组成部分。簪、钗是唐代普遍使用的头饰用具,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与丰富,代表着中原本土文化;而戒指和耳环的使用则并不普遍,刚刚开始萌芽,反映了外来民族的文化传入,二者结合就反映出唐代的时代特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1猫妈妈找小猫目的:训练幼儿的听觉。准备:猫妈妈头饰一个,小猫头饰每个幼儿一个。玩法:猫妈妈戴上头饰,闭上眼睛,走在圆圈中,大家围成一个圆圈坐下,一起念儿歌:"花猫妈妈睡不  相似文献   

8.
大量的考古资料给我们提供了中亚人戴高帽或头饰的实例,其中大部分资料是图像或文字.这些圆锥形头饰在安纳托利亚的赫梯浮雕、美索不达米亚的印章、波斯纪念碑上均有发现.更重要的是,从远东的塔里木盆地到阿尔泰山的一系列墓葬遗址中,都保存有帽子实物.希罗多德及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纪念碑铭文也提到了这种独特的头饰.  相似文献   

9.
汉画中有比较丰富的男女服装和头饰。女子的服装分为两类:一是作为礼服的深衣;二是日常生活所穿的襦裙。其发饰有帼、笄、胜、耳、步摇、长。这些女子的服饰体现出其阶级性和审美特性。男子的服饰包括头饰、配饰和服装三个部分。头饰包括笠、帻、冠帽、冕、弁。配饰有绶和佩剑。其服装包括、深衣、袍、衫、襦、裙、徽。男子服饰也体现出其等级性和审美性。汉代服饰主要是受到社会环境、手工业特别纺织业的发展和新品种的传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权杖最早出现在埃及与近东一带,其渊源可上溯至近万年前。近年来,中国境内的铜杖头饰逐渐受到关注,也陆续有了一些关于权杖头与外来文化关联的讨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南方地区早期铜杖头饰主要分为立禽铜杖首,树形器和立鸟铜杖首—杖镦组合三类。它们的文化来源和功能不同于汉代"鸠杖"。从宏观上看,权杖及其他杖形器的造型、装饰可能受到了经横断山区而来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兼有使用者的再创造。具体到西南地区,双立禽铜杖首的对称性和立禽形象与树形器的结合,反映出地区间以物质材料为载体的文化互动,及相关文化因素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个不断积淀和提高的过程。从发生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历史、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有些民族的头饰,最初并不是因为爱美而产生。不同民族的头饰,展现的不仅是外在的物质形式,而且寄托着民族、群体的期望与追求,反映了古代先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本体的初步洞悉。宗教学者沙利·安什林指出:“群体或个人宕是把自己和神话般的祖先混为一谈,他们的那些装饰品、纹身和舞蹈,就越没有什么艺术意义,而是具有宗教的巫术的意义”。(《宗教的起源》)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古代各民族的先民都往往用人间的力量来表达…  相似文献   

12.
“种类繁多的服饰、头饰和饰物映人人们的眼帘。来自偏远地区的人们,特别是妇女对这些服饰深感自豪。只有为数极少的内行人能通过他们的靴子、喀夫坦式样的长袍、有檐帽、无檐帽和兜头帽,特别是妇女佩戴的头饰及珊瑚和绿松石饰物区别各个民族。”  相似文献   

13.
正阿坝州藏族和羌族几百年以前就相互通婚,两个民族是相互融合的,所以就产生了藏羌织绣。藏羌织绣有着最传统最古老的织法,实用性比较强,而且藏羌织绣的色彩、图案和佩戴都是有特定含义的。比如说,羌族住在半山腰,号称云朵上的民族,他们的衣服是蓝色的,头饰是白色的,这代表着蓝天和白云。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上海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大英博物馆藏古埃及珍品展》是第一次在上海举办古埃及文物展。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之一,通过展览使上海市民感受和了解到古埃及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此次来沪的展览,精选大英博物馆藏古埃及文物100件组,展品类型丰富,材料各异,时间跨度大。展品中最早的是串珠头饰,约公元前3200年,距今有5000年的历史,最晚的应该是镀金木乃伊面具,约公元1世纪前后的希腊、罗马时期。古埃及创造的独特的文化几乎完全与墓葬习俗有关,对生与死的理解和来世的信奉是其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5.
姬璇  曾慧  吴晓航 《满族研究》2022,(1):99-103
清代钿子属于清代女性头饰中的一部分,也是最具满族民族特点的饰品之一,造型图案上变化丰富,多种多样,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文章从清代钿子的基本特征上追溯它的审美内涵,在对清代钿子图案类型进行分析与思考,以期使清代钿子图案在当代有更好的传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王湛 《收藏家》2009,(1):48-52
1958年,江西南城长塘街明益庄王朱厚烨墓的发掘将许多珍稀文物呈现在世人眼前,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那些用纯金打造的头饰,璀璨耀眼,熠熠生辉,表现出大明王朝富足的物质生活和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充满时代气息。墓主朱厚烨,为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益端王朱祜槟的嫡长子。明代将皇子皇孙分封各地作藩王,  相似文献   

17.
甘肃秦腔造型艺术●扈启贤刘继尧摄秦腔是西北五省、区共有的大型剧种,但各省、区在表演风格上却有较大差异。以装扮人物形象的造型艺术来说,甘肃更有其独到的特色。一、特殊的头饰:为了塑造一些特定人物形象,在头饰方面采用了一些独特的装扮方式。布节子也叫“英雄节...  相似文献   

18.
藏族主要分布在四川、青海、西藏、甘肃等省区,其头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9.
在离西宁相距不到200公里的青海湖北面的刚察县哈尔盖乡,生活着这个乡察拉滩的藏族,因与蒙古族世代杂居,因而形成了这个村独居特色的头饰——玛登(藏语音译)。 此地的妇女辫发风格与虽处不同,除了将头发梳理式传统的两根辫子以外,在兴顶还要留一个叫“绕瓦”( )的小辫子,宽度变小于两个大的辫子。“玛登”就是套在这三个辫子上的头饰。  相似文献   

20.
哈尼人史话     
哈尼民族学者墨究先生,收藏有一条哈尼妇女头饰:吴葩。吴葩黑布打底,红线绕边,类似布贴画。画中有山,有水,有树,有狗牙花,有兵器,有战争,有苦难,有蓝,有绿,有红,有白……有人,有故乡。吴葩不是用来美的,是哈尼女人送葬的头饰,是给死者的灵魂引路用的。哈尼人认为自己是天神之子,死后要回到祖居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