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远的殷墟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 ,古老的殷墟再次引起世人瞩目 :它的发现与发掘 ,以最高票数荣登“中国 2 0世纪 1 0 0项考古大发现”榜首 ;其所在地河南省安阳市政府正加紧申请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继举世闻名的妇好墓和郭家庄 1 60号墓之后 ,殷墟又发现了自考古发掘70多年来的第 3座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贵族墓葬 ,其中出土的一件与人手相似的青铜手形器和一个殉葬人身上的铜盾牌 ,在历年的全国考古中罕见。从上个世纪之交 ,“一片甲骨惊天下”,殷墟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被偶然发现 ,直到现在 ,你无论怎样评价它的意义都不会过分。殷墟发掘将…  相似文献   

2.
刘黎丁 《沧桑》2013,(5):102-104
“南海一号”的成功打捞和发掘,可以称得上是近年来最为轰动的新闻事件之一,受到了举国关注。这是一次在世界考古领域都没有先例的创举,“南海一号”从发现到成功打捞再到入住海上丝路博物馆的过程,每一个步骤都拥有世界领先水平。可以说这种整体打捞方式,堪称一次革命,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从1987年发现,到2007年成功打捞出水,“南海一号”的打捞耗时二十年,这个过程见证了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丝绸之路》2009,(12):99-99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大型文物展日前在广州博物馆开展。这是广州第一次将广州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南越国宫署博物馆筹建处以及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处文物收藏机构中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荟萃一堂,全面展现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4.
<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实则是一部与外域沟通交流的历史,在历代的文化交流中,“丝绸之路”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海上丝绸之路曾与陆上丝绸之路并驾齐驱,先秦时已初步发展,于秦汉正式形成,隋唐至宋元持续繁盛,明清时达到鼎盛。近年来,伴随“南海一号”南宋古沉船、“南澳一号”明代古沉船考古挖掘工作的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再次吸引了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海上丝绸之路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粤西“陶瓷之路”考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浩瀚的南海,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而粤西海域则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在古代,她是中国海路与东南亚、中西亚及西方各国沟通往来的必经之域。“海上丝绸之路”又有“香料之路”、“陶瓷之路”等美称。这里仅就粤西地区考古发现的陶瓷器及有关器物,对该区域“陶瓷之路”作一些考察。  相似文献   

6.
赵莹 《中国钱币》2023,(5):77-80
<正>2023年5月29日,“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及其技术成就”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淄博召开,来自全国钱币学界、考古文博界的专家学者和会员代表60余人参加会议。此次会议由中国钱币学会联合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山东省钱币学会、山东省考古研究院承办,淄博市钱币学会、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淄博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院协办。本次会议分“铸钱遗址”“铸钱工艺研究”等专题,内容涵盖铸钱遗址考古、铸钱遗物发现、铸钱工艺研究、铸钱术语规范等领域的新成果,共收到论文50余篇,兹就会议论文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虢国墓地位于三门峡市区北部上村岭,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入选“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其中,两座国君大墓M2001(虢季墓)、M2009(虢仲墓)分别于1990年、1991年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特别是虢仲墓出土的墨书玉器既让我们看到了西周书法真迹,填补了西周时期“赗方”的空白,也为研究两周时期的赗赙制度及书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8.
《华夏人文地理》2005,(11):14-14
最近,以色列考古机构对外宣布,考古学家在以色列的凯撒利亚发现一处拜占庭时期的“鸟马赛克”中庭,凯撒利亚的考古专家波拉特表示,这是该地区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鸟马赛克”中庭,它极有可能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此类中庭。  相似文献   

9.
“考古”是一项田野性科学事业,当然有一定的艰苦性,然而它更多的却是给考古人带来荣幸与激情。不少考古人会因为某项重要考古发现而一日走红,也会因为某一项重要发现而名留青史,即使没有这样的机遇,他也比一般人拥有机会首先目睹许多往世奇珍在出土时刹那间的“惊鸿一瞥”,体验过千年万年交汇于一握的那种时空穿越感。  相似文献   

10.
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的海上探险救榜公司(Maritime Exploration&Recoveries PLC)在台山上下川岛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莱茵堡号(RIJNSBURG)沉船时,意外发现一艘古代沉船。198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合作,正式开始对古沉船展开水下考古调查。中方队员张威下水采集回一些青白釉瓷片。通过这些瓷片,考古专家判断这是一艘宋元时期沉船,命名“南海Ⅰ号”沉船。  相似文献   

11.
杨飞龙  余荣培 《中华遗产》2009,(10):184-184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的评选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意外频发。当我把要搞一次相当于“历史选美、考古选美”评选活动的事儿讲给一位专家听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考古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它不是小姑娘,怎么能选美呢?”但是当他听说这个专辑的主旨是通过100个考古发现,来展示中华文明的演进(包括精神与物质的)以及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后,便欣然同意给予我们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三星堆考古发现与巴蜀古史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发掘与研究,已有六十年了。六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三星堆考古取得重大进展,被列为我国近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建立了三星堆考古工作站。考古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认识、复原和解释历史,从而为探索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依据。我省一位老前辈张秀熟先生近年一再强调:“四川早期历史要靠考古来编写。”最近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提出了“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构想,认为现在提出这个问题“基本条件成熟了”,建立史前信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遗产》2008,(2):10-39
“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意味着“十大考古”总数迄今已达180项。这些重大发现的背后,是一线考古工作的辛勤和汗水,它们见证了发掘者耐得住寂寞、对事业负责的精神;也体现了专家层面不断更新的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认识:除了继续侧重学术价值,更加鼓励发掘者用宏观的、综合性的、大时代的眼光去面对考古事业。  相似文献   

14.
黄骅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丰镇遗址于2019年5月入选全国24个城市的55个“海丝”申遗史迹点。文章从文献记载、考古发掘等方面,以瓷器贸易、盐业经济、交通运输和港口功能等为切入点,详细阐述海丰镇遗址在隋唐至金元时期在通商的基础上,利用其滨海的地理优势和盐业经济这一强大后盾,逐步发展成以瓷器贸易为主的港口集散地,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见证及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华遗产》2008,(5):12-12
2008年4月8日,江西省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古墓墓顺利入选“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据主持该项目的丝织品修复保护工作的王亚蓉教授透露,该墓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相似文献   

16.
《中华遗产》2014,(9):16-18
由于供给不足,无法在海上长期作业;船体甲板面积有限,不便晾晒和测绘出水文物;考古设备简陋,不能及时对文物做出保护……这些曾经一度困扰中国水下考古队的难题,随着“中国考古01”号——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在今年8月6日的交付使用而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7.
王恺  王凌 《收藏家》2000,(11):2-6
世人瞩目的北京老山汉墓发掘进展一波三折,专家断定,棺木早已被盗墓者自内椁拖出,“开棺”似乎仅仅成了必需的程序。但近日来,考古队员于内外椁之间依然发现有珍贵文物出土。这种现象绝非偶然,199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西汉楚王刘戊墓即是一例,本刊特别刊发此文以飨读者,亦为继续关注老山汉墓发掘的人们亮出一方“宝jian”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航段开展的水下考古:在福建平潭发现了装载五代越窑青瓷的沉船遗址;在福建连江、莆田、龙海、平潭、漳浦等海域发现宋、元、明、清各时期的沉船遗址;对广东"南海Ⅰ号"和海南西沙群岛"华光礁Ⅰ号"等宋代沉船遗址、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遗址以及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等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这些水下考古工作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对海上丝绸之路及其相关问题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程浩 《大众考古》2023,(11):84-90
<正>在当前全社会对考古工作的关注和热情日益高涨的背景下,考古发现临时展览已经成为各地推介考古发现、共享考古成果的主要阵地。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利用自身的博物馆平台,2021年开始,每年春节前后举办上一年度考古新发现临时展览,并着力打造“寻迹羊城”系列展览品牌。  相似文献   

20.
2005年隆冬时节,带着浓浓的墨香,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与内蒙古文物局联合出版的《草原宝藏———内蒙古重大考古发现纪实》一书,摆到了读者的面前。这部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考古著作,由内蒙古20多位从事文物考古、博物馆研究的学者写成。它汇集了草原考古专家们的心血,见证了历年来一次次草原考古发现的激动和惊喜,也是对许许多多发现文物,主动把文物上交给国家的基层群众的感谢。《内蒙古重大考古发现纪实》一书,共计38万字,收入照片、图版100余幅,主编为自治区文物局局长刘兆和同志。他在“序言”中明确提出“让文物走近老百姓,让老百姓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