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石传拓技艺的基本原则是使用纸张紧密附着于石刻(或器物)之上,然后对纸张进行扑(或擦)墨,从而制作出以黑纸白字(阳刻与此相反)为特征的拓印作品。唐代以前出现的响拓法虽然是使用画笔复制出在观感上与法书、绘画真迹一样的作品,但在紧贴文物原件"拓"的基本原则上与金石传拓完全一致,仍属于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拓"。至于颖拓、全形拓,在作品形式上与金石拓片似乎差别不大,但因不仅融入了绘画技法,且全部或部分地脱离了文物原件,超离了"拓"必须紧贴原物(如石刻、器物等传拓对象)的基本工艺法则,虽亦名之为"拓",却属于一种更近乎绘画创作的新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6月2日,我应邀出席了荆楚金石博物馆开馆仪式。这座民办公助的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汉口西北湖畔,以收藏和展示武汉老砖为主,亦是武汉市首家以金石为主题的博物馆,展出的400余件金石实物、100多幅金石传拓作品,无不凝结着馆长张友海二十多年来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在江汉区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张友海多年来的痴迷与守望,终于变成现实。见我向他道贺,这个踏遍武汉三镇寻找武汉历史记忆的"城市麻木"已是热泪盈眶。  相似文献   

3.
《潘钟瑞日记》记载光绪十三、四年(1887-1888)年间由潘祖荫引领的一次拓碑活动。潘祖荫在京城发动族兄潘钟瑞,促成虎阜石刻的首次系统棰拓,并催生三卷本《虎阜石刻仅存录》的成书。潘钟瑞短短两个多月即高效完成拓碑任务,揭开了光绪年间苏州地区碑拓世界的一角。纵观潘钟瑞的金石生活可知,苏州大阜潘氏家族内部存在小范围的金石圈;家族之外,潘钟瑞与吴昌硕、吴大澂、江标、郑文焯等人有活跃的金石交往。此外,苏州金石氛围浓厚,形成发达的碑拓产业。养竹居、墨古斋等碑拓商店,徐翰卿、钱新之等碑估与拓工的活跃,为整个苏州地区碑拓世界的运行提供有效保障。通过家族、乡谊、发达的碑拓商业网络及碑拓交流圈,光绪年间苏州地区的碑拓世界得以正常运作并顺畅发展,潘氏家族的一家之学也得以引导一地之风。  相似文献   

4.
金迪  顾霞 《文献》2005,(2):189-199
甲申仲夏,苏州博物馆在对一批碑帖作抢救性整理时,在三种原拓经折装本后发现有清潘祖荫的亲书跋尾考证文字,此三种分别为<古义士伯夷叔齐二公碑并序>、<宋故朝议大夫致仕赠光禄大夫黄公神道碑铭>和<唐白鹿泉神君祠碑>.查阅<滂喜斋丛书>①中的<京畿金石考>二卷、<吴郡金石目>一卷、<宝铁斋金石文跋尾>三卷和<日本金石年表>,均未发现有这三篇跋尾的记载.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20,(8)
正一、金石传拓技艺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手工艺是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且有别于以工业机械化方式批量生产规格化日用工艺品的工艺美术。因为它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工艺,且与该地区或民族的文化紧密相连,故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的传拓技艺就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和沿袭下来的一种手工工艺。传拓技艺是用传拓工具将纸、墨覆盖于被拓器物,并将其上的  相似文献   

6.
金石、金石学与《通志·金石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志》首创《金石略》,从理论上说明金石学的价值 ,开拓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 ,扩大了史学研究的范围。《金石略》提出金石文献、文物双重价值论 ,在一定意义上说 ,是古代文博学理论的最初表述。  相似文献   

7.
张廷济作为清中期著名的金石学家,其金石题跋与印学思想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本文从张廷济金石学著述《清仪阁题跋》《清仪阁金石题识》等文献作为切入点,对他的印学思想和学术影响进行梳理和分析,旨在从中探究出清代金石学背景下印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自宋代吕大临《考古图》、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辑录历代金石文字的专著问世以来,便产生了专门以石刻和铜器铭刻资料为研究对象的金石学。至清代,尤其在乾嘉考据学风的影响下,金石学达于极盛.学者辈出,  相似文献   

9.
藏族金石文献源流在传播史、文献史、艺术史上皆占有重要地位的金石文献一直为国内外学者重视。李永明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四期上撰文,在厘清藏族金石文献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藏族金石文献作了探讨。文章说在阿里地区发现的距今3000年的玛尔文岩画是...  相似文献   

10.
清代《金石三例》的编印,标志着不断发展的金石义例之学已经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1.
朱赞卿是近代著名的收藏家,其收藏并非囿于古籍,还包括书画、碑帖乃至器物,在当时宁波地区藏家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朱赞卿亲手收藏整理的金石小品集《金石垖》为例,探寻其对金石的收藏、整理及研究,并结合当时的收藏环境考察其对宁波地区金石收藏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1007—1072)大胆疑古辨伪,在宋代疑古思潮中是先驱、开风气人物:而他用金石证史,扩大史料来源,为历史研究开辟新门径,同样具有开创之功。欧阳修金石证史的成果,虽经岁月流逝,却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是今天我们历史工作所必须注意吸收的,本试对此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3.
传拓是文物学与金石学研究中保存和展示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广西位于中国南部高湿地区,传拓用纸的干燥速度较慢,水性墨汁在传拓中容易晕散,传拓难度较高。文章就广西地区传拓的技术与方法进行了介绍,特别是对工作中针对高湿度环境下的传拓技术改良作了专门阐释,并以碑刻传拓及铜鼓传拓为例,说明传拓技术改良后的实践效果与优势。  相似文献   

14.
京都大学藏十册本《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张廷济所著的金石拓本及题跋集,其中第三册辑录历代古钱、钱范共31种及张廷济、翁树培、赵魏、褚德彝题跋等,真实地反映了张廷济钱币收藏、训诂考据、金石交游、社会关系等方面内容。这部著作曾为谭敬收藏,或经其手流入日本。  相似文献   

15.
《收藏家》2016,(6)
正余绍宋先生主编的《金石书画》,创刊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当时杭州《东南日报》的特种副刊,在近代金石书画类报刊中,颇具影响。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的《金石书画》系列展第一期,定于2016年6月18日至8月18日,在本馆武林馆区举办。新版《金石书画》可视为余绍宋先生当年这笔精神遗产的直接继承者。展览将采取与同名刊物同步推出的模式,初步拟定每年出版一到二期,每期分碑帖、书法、绘画、篆刻、文献诸门类。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17,(8)
<正>碑帖本期碑帖部分,可谓善本云集。如嘉兴博物馆藏明拓石鼓文卷,此卷原系明赵宦光旧藏,后归张廷济清仪阁。卷首有万历四十二年赵宦光篆书题端,共收录八鼓,阕《马荐》《吴人》两鼓。卷后有赵宦光、钱大昕、翁方纲、张燕昌、张廷济、吴廷康、宋葆淳、吴东发以及近代罗振玉、邵章、陶昌善等题跋。张廷济生平颇嗜石鼓文,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另一种张廷济旧藏明拓本,自跋云:"余自少至今五十年中,每遇旧墨,不惜损衣食资致之,  相似文献   

17.
戴震金石文字观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儒大量运用金石字考经证史是清代学术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钱大昕、阮元之功已为学界所共认,但引领一代学风的考据学大师戴震在金石字方面的实践及观点无人提及。而有相关实例来看,戴氏在运用金石字考证经史方面颇有成绩,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朱安女《白族古代金石文献的文化阐释》一书,从文化学视角探讨了白族金石文献中所体现的白族文化制度、族群意识、生命观,帝王治世思想、儒释道观念在白族地区的传播与接受,以及这批资料所呈现的文学价值。得益于选题与材料占有的优势,该书在论证中多有创见,大幅推进了白族金石文献的研究进展,为近年白族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9.
晚清全形拓由于制作目的不同,产生了博古清供和古器存真两种艺术风格。书画艺术家制作的古器物全形拓不求图像准确,亦不尽求拓自器物原件,只作为画面点缀而存在,目的在于"取象";金石收藏家制作的古器物全形拓,以留传真实图像为己任,力求原器传拓,目的在于"存古"。全形拓是一种画、拓结合的艺术形式,受中国画法局限,在晚清即使金石收藏家重金聘工、原器传拓的全形拓,也远远达不到金石学者期望的与古器物原件"不爽毫发"的程度。因此,无论"取象"还是"存古",主要是出于一种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20.
骆芃芃 《收藏家》2009,(2):56-62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篆刻艺术院承办的“金石永寿——中国第一届寿山石篆刻艺术展”,它的名称从字面上看包含四层意思:第一,这个展览是中国首次举办;第二,这个展览是篆刻艺术展;第三,这个展览的作品载体是寿山石;第四,“金石”在这里代表篆刻、“永寿”在这里代表寿山石,这个展览是篆刻艺术与寿山石的结合,正如它所蕴含的意义一样——艺术长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