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贽,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公开喊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思想家,对儒家经典表示蔑视。事实上,李贽反对神学化的儒学,而儒学僵化正是由朱熹开始的。因此李贽对朱熹的是很厌恶的。  相似文献   

2.
朱一玄与中国小说史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扬 《文献》1998,(2):104-117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在中国向来不算正统的学问,因而明清之际李贽、金圣叹的小说评点被正统文化斥为异端.  相似文献   

3.
儒学资源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观念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无疑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观念生成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但必须看到,无论是儒学资源,还是近代民族主义观念的生成环境,都相当复杂,甚至充满矛盾。就传统儒学而言,一方面,儒学的本土性、民族性文化特征及其所蕴含的“夷夏之辨”、“天下一家”等内  相似文献   

4.
李贽是明朝中后期一位进步的思想家,也是很有创建的史学家。他一生著述繁富,提出了许多丰富的史学理论。李贽将其别具特色的史学思想运用到史学著作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异于传统的观点。本文拟分析归纳李贽史学思想实践各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李贽是明代反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先驱,是进步的思想家,在当时被道学迷雾笼罩的思想界,传统的旧礼教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已达到窒息的程度时,李贽却提出“童心说”,主张“率性之真”,“各从所好,各骋所长”。即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解放。在男尊女卑已成为天经地义的封建传统思想统治的时代,李贽却提出反对歧视妇女的主张,说“人有男女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贞节观严重束缚妇女的时代,李贽却赞扬妇女再婚,认为卓文君改嫁司马相如,是“知音相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是“失身”而是“获身”,这些闪光的思想,在当时实为难能可贵。用现代的话来说,李贽的思想可谓有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史志》2009,(2):41-42
二十世纪以来,对李贽思想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五四运动时期,李贽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二、文革时期,李贽则成为“尊法反儒”的旗手;三、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现多元化倾向,李贽思想被赋予各种现代价值观念。对李贽思想的研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这种时代性能够反映历史认识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贽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生性自由,不畏强权和传统道学,敢言敢行,对封建等级制、社会腐败、思想禁锢等大加痛斥批判。作为反封建反传统道学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中有许多廉政内容,其从政经历也闪耀着清廉高洁的光芒。本文将李贽研究与廉政研究相结合,对他的廉政思想和实践进行系统的梳理,为其研究增加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李竞艳 《史学月刊》2023,(3):133-136
<正>李贽提出“道不虚谈,学务实效”(张建业、张岱注:《焚书注》卷三《定林庵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92页)以及“学道贵虚、任道贵实”(《焚书注》卷三《虚实说》,第287页)。虚实之辨作为李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在其求道之态度,在其学术思考、政治理念、日常生活等方面也皆有涉及。正如陈宝良所言:“虚实之辨,李贽论之最详。”(陈宝良:《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26页)从表面看来,李贽在虚实之辨中似乎将“虚”和“实”分别对待。许苏民在谈到李贽的虚实关系时,更关注二者对立的一面,强调李贽对“实”的主张,而忽略了其对“真虚”的坚守(许苏民:《李贽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5页)。陈宝良在肯定李贽虚实之辨重要性的同时指出:“在虚实之辨上,李贽主张不可固执一端,而是应作一个出入虚实之间的‘真人’。”(陈宝良:《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第126页)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李贽虚实关系中融合的一面,然而,对李贽为何主张不可固执一端的深层原因未作进一步解析。所以,在李贽的虚实之辨中,“虚”“实”的本质到...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以来,对李贽思想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五四运动时期,李贽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二、文革时期,李贽则成为"尊法反儒"的旗手;三、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现多元化倾向,李贽思想被赋予各种现代价值观念.对李贽思想的研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这种时代性能够反映历史认识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贯穿着尊法反孔和尊孔反法两种思潮的激烈斗争。斗争的历史证明:尊孔反法思潮代表着反动、黑暗的政治势力的利益;而尊法反孔则是革命阶级和进步思想家反对复古倒退的思想武器。在两千多年儒法斗争的历史中,明代末年被反动统治阶级视为"洪水猛兽"、"异端之尤"的李贽,是一个具有鲜明的尊法反孔倾向的进步思想家。当时,维护孔学正统地位的道学家奏劾李贽,说他"以李斯为才力,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未易枚举,大都刺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在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封闭,思想控制较为严酷的情势下,知识界有识之士独立思考的火花仍未熄灭。他们关注妇女问题,同情妇女的痛苦,面对深受理学、礼教双重禁锢和压迫的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他们藉助原始儒学和古代礼制的思想武器,对宋明理学和封建礼教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和批判。其深刻的理性思考,反映了一代先驱者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12.
儒学担任了两千年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历代王朝提供政治合法性。随着封建统治的推翻,儒学在民国时期受到了西学的强烈冲击,经历两次批判,儒学并没有因此退出历史舞台。通过一分为二地看待儒学,民国时期的学者力图重新诠释儒学来振兴国家;儒学还对民国政治有着深刻的影响,为民国政权提供政治合法性;军阀政治、孙中山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都和儒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封建社会反对孔孟之道、批判尊孔反法的斗争史上,李贽是一位非常值得介绍的人物。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晋江县人。他一生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宋明以来大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道学,公然向反动阶级的"圣人"孔老二挑战,写下了许多著作,《藏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  相似文献   

14.
社会分野与思想竞争:传教士与义和团的微妙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志田 《清史研究》2002,4(1):48-61
在西方传教士看来,义和团这一“神拳”在思想观念上是基督教的竞争对手;而对那时多数中国士人而言,基督教和神拳大致都属于“子不语”的“怪力乱神”范畴,其社会分野是接近的。朝廷对“神拳”的借重提示着其对中学之上层正统的失望,故走向基层,在中国传统中的异端方面寻求救亡图存的力量,但却因此产生朝廷不可恃的结论。清廷启用怪力乱神的举措实际上促成了异端的上升,本处边缘的“子不语”因素得到更多的关注,士人认知中的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各种怪力乱神的“猖獗”。在尊西崇新的大趋势下,当中国文化在整体思想言说中日益边缘化的同时,原来的异端却以一种诡论性的方式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正统。  相似文献   

15.
严复与儒学     
梁启超称严复为“近代西学第一人”,由于严复西学思想的突出而使人们忽视了对他儒学思想的研究。儒学对严复思想有着重要影响,严复思想的演进并不存在“离异”与“回归”问题;从严复具体的儒学观来看,他从未对传统化采取全盘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严复处理中西方化关系的方法多样,在近代史上具有特色。  相似文献   

16.
郭蔚然 《黑龙江史志》2013,(21):151-152
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自秦汉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的集权统一,加上董仲舒等人的融合总结,其精华几乎都被纳入儒家学说之中,逐渐不被人们所提及,后世的许多学者为了维护儒学的至尊地位,也视诸子为异端学说而力加排斥。然而到了近代内忧外患的背景之下,政治上的救亡图存和文化上思想上的启蒙开新成为时代的主题,诸子学被学者们用于寻觅经世之依据,因而蔚然兴起,在20世纪初年的中国学术界复兴。  相似文献   

17.
任冠文 《文献》1999,(1):191-201
署名李贽的《四书评》一书,究竟是不是李贽的著作?近来颇多争论.由于该书对研究李贽思想有重要作用,所以有必要澄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伊川先生语》四:"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7页)此即后世所谓小学、辞章、义理三学之滥觞。而义理之学,实包儒学与所谓异端,即儒学之外的诸子与道、佛二教,如熊赐履《学统》即以诸子与道释二教为异端。清末宋恕当中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明确提出救世之策在于复兴"周末诸子之教"。在《致夏穗卿书》中,梳理两千年来先秦诸子  相似文献   

19.
江涛 《黑龙江史志》2012,(5):74-75,80
现代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内容丰富,集传统伦理道德的阐扬、现代伦理道德的反省以及新伦理道德的重建于一身,成为现代伦理道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21世纪的眼光总结和探求现代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文章尝试提炼现代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寻求对现代道德建设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序列中,经学传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从儒家经学尤其是今文经学的影响的角度来探讨近代社会历史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道光、咸丰(公元1821—1861)年间,由于日益加剧的封建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双重冲撞,儒学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