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思敏,号悟生。安徽合肥人。生父余邦元,彼为长子,弟名思和。武童出身。清咸丰四年(1854年),当李鸿章带领练勇驻扎安徽巢县时,余思敏投奔李鸿章当了一名“勇目”,从此在李鸿章直接指挥下,从镇压太平军迈开了反动生涯的起点。咸丰七年(1858年)任淮勇什长。咸丰八年(1859年),安徽巡抚福济赏其六品顶戴,祗领功牌。同治元年四月(1862年5月)复入李鸿章“淮军”,随军去上海,先充什长,后任淮湘军营务处甘肃后补知县,未实授。接着在淮军主要将领李鹤章、刘铭传、周盛波等率领下,以把总、千总低级武官身份,开始了勾结外国强盗华尔、戈登“常胜军”,在  相似文献   

2.
镶嵌螺鈿和金銀片的作法,与唐朝的金銀平脫相似,是从唐朝的金銀平脫发展而来的。明代(十六世紀)以后使用了五彩螺鈿,花紋和制作方法较前更复杂了,应用面也較以前广;大至桌案、箱  相似文献   

3.
(鼒止)(皀殳)     
中国历史博物館,在去年通过北京琉璃厂文物店,从上海购得一件西周(鼒止)(皀殳)。这个(皀殳)不但造型优美,具有高度艺术价值,而且銘文也非常重要。(皀殳)高17厘米,口徑17.9厘米,足距10.3厘米,器盖已失,通体花紋,共分三段,上部作目云紋,中部为斜方格雷乳紋,下部为云紋,双耳飾以牛首,下部有珥,底徑下边有距离相等的四个象首,牙齿外露,鼻孔倒卷,作为器足,異常生动。以象首为紋飾的銅器,发現不多,所知仅有九象紋尊、象尊、双象尊(大象背上馱一小象)、饕餮紋象首兕觥等,而以象首为器足的(皀殳),則仅此一件。器銘阴文十  相似文献   

4.
1987年4月15日,河北省围场县裕太丰乡贺家营村农民孙玉在自家院内挖土时,发现一件青铜兽首弯刀,县文物管理所得知后,将此件文物征集并收藏。 青铜兽首弯刀:柄端铸有扁体五角兽首,眼眶凹入,眼球凸出,颈下有环形鼻钮一个,以便悬挂。柄横剖为椭圆形,中部两测有14条凸弦文,刀柄与刀身衔接处有突出的“一”字形栏,背宽厚似弓形,刀身略长,近尖处有血槽。通长25.7,身长13.8,柄长11.9厘米。  相似文献   

5.
1987年5月5日,南京师范大学西山体育馆基建工地,发现古代砖室墓一座,墓内出土随葬品数件,其中有一面圆形带柄铜镜(见图)。 它的直径约14.4、厚约0.3厘米,柄长、宽为12.5厘米和3.5厘米。镜面平光,背面纹饰为浮云之上一重檐式三开间古代建筑。下面对其时代做一考证。  相似文献   

6.
咸(丰)同(治)之交,湘军魁首曾国藩让其幕僚李鸿章组建淮军进驻上海,并保举李出任江苏巡抚,淮系军政势力由此肇端。故有人说:“淮为湘出,尤有水源木本之谊”。淮军成立后,尽管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军事中担当着“用沪平吴”的主力,起了独挡一面的作用,但从全局来看,充当镇压太平天国主力和元凶的是湘军,评功封赏的筵席上,淮系得到的不过是湘系口下的一点残羹剩饭而已。然而,到镇压捻军之初,湘消淮长的重大变化在清王朝的“天平”上得到醒目的连续显示。其要端可谓首见投赴战场的主力易湘为淮,再见于前敌主帅以李代曾。这种变化固然受着诸多客观条件的制  相似文献   

7.
四川仪陇新县城北4公里处的嘉陵江中上游航电枢纽工程工地附近,堆积着很多从嘉陵江底舀出来的的沙石。2006年,有几部运输车将这些沙石运去填方时,该县新政镇东北一大队放牛的老人袁开金在4月14日从这些沙石中发现了一柄铜剑。该村党支部书记得知这是出土文物后,马上向县文物管理所报告,使这件文物及时回收到文物管理所保藏。此剑和巴式柳叶形铜剑相似。无茎,叶长30厘米,通长39.2厘米,最宽处基部4.5厘米,重500克。双刃,两刃口线交锋处呈弧形,脊背不缓,剑身横切成面呈菱形,脊向两刃部微弧形内收(图一)。剑身基部一面阴刻虎纹,另一面刻心手纹。…  相似文献   

8.
莱阳古城发现汉代铜钱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7年8月,山东省莱阳县东方红大队(古城大队)的贫下中农将铜质五铢钱范十三方送交青岛市博物馆。据说这批钱范是在1965年掘土时发现的。铜质钱范(图一)圆角略呈矩形板状,通长29、厚0.8厘米。范上有柄,长6、宽5厘米,柄端两侧各有一小孔,柄的左侧刻有  相似文献   

9.
1990年2月8日,资中文管所征集到本县红花乡天台村村民交来一面有柄铜镜。镜面呈圆形,直径11.7厘米,厚0.32厘米,柄残存长0.7厘米,宽2厘米,重195克。背纹图案为“仙人驾鹤图”,只鹤双翅翩迁,数朵祥云缭绕其下,仙人驾驭其上,帛带飘舞,薄衣帖体。其上有长方格一,中有“临安王家”四字竖排正书铭文。画面构图匀称,布局得当,白描细线,阳刻浅雕,套模铸造,制作精细,描绘生动,形神兼备,具有强烈的动态感  相似文献   

10.
1955年4月,西安北郊新华窑厂工人在掘土时发现带菱形镂孔的铁板一面,两边并鑲有带铆石框,我会闻讯后,即派人前去作了清理。从清理出的情况看,是一处重要的地下水道,最初发现的镂孔铁板和石框,是水道最北端的一个水闸门(图1)。铁板高70、宽57、厚4厘米,露出地表的石框高78厘米,宽与厚均为16厘米。框的上端留有残铆痕迹,证明原有石板复盖。由水闸向南寻找结果,在厚约10厘米的扰土下面发现西壁砖墙,墙宽约30厘米,最高处约90厘米,长约470厘米。墙的上部稍向外凸出,东壁砖墙大部分巳残缺,仅南端有长约100、高约70厘米的一段。水道中间铺地砖被挖掉很多,残存部分也极零乱。墙的南端紧接有石洞,洞顶有约30厘米夯土层,洞长235、宽60、高约70厘米,两壁各竖立石板三块,上面复盖五块厚10余厘米的石板,值得注意的是,石洞内两端缩进约10  相似文献   

11.
一、清太祖御用剑考(一) 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太祖高皇帝御用”剑(图一),是至今保存下来的清太祖努尔哈赤遗留下来的唯一珍品,经鉴定已列为国家一级藏品。该剑铁质,全长80.5厘米,刃长58.3厘米,刃宽3.1厘米,柄长19厘米,柄宽8.3厘米,镡长6厘米,镡宽9.5  相似文献   

12.
1974年,安徽省庐江县汤池公社边岗大队开挖水渠时,在距地表1米多深处,发现吴王光剑一把。出土时剑外还残留腐朽的纺织物。剑长54厘米,无锈,有光泽。柄作椭圆柱形,上置两道箍棱。剑首出土时被损毁,剑格较宽厚,上有镶嵌绿松石花纹,绿松石已脱落。茎部较宽,中有脊,近剑格处有大篆铭文二行十六字。初释为:"攻吴王光自作用剑,(走亘)余以至克肇多攻"(图一、二)。  相似文献   

13.
故宮博物院所藏十四世紀青花瓷器有卅多件。其中有四件大盘的器形和装飾图案是屬于一个类型的,它們的装飾图案在传世的十四世紀元代青花瓷器中是极为罕見的。这四件大盘的形状和紋飾为: 第一盘:折沿,沿面画卷枝紋一周,线条較粗,盘里画牡丹、石榴、菊花等四季花卉各三朵,盘心为四个如意头組成的菱形框,中心画竹子、石头和灵芝;框外四面填以卷枝紋。盘外部口下也画卷枝紋一周,盘身画纏枝菊花八朵,足上有蓮辦紋一周。口径46厘米,底径26.7厘米,高8.1厘米。  相似文献   

14.
介绍一件青铜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4年7月,在江苏省江宁县横溪公社许村大队塘东村出土青铜铙一件(图一)。这一带土丘起伏连绵不断,处于宁镇丘陵的西南部,出土地点即在塘东村后面一座土岗的顶部。据实地调查了解,铜铙在离地表40厘米处发现,周围未见其他遗物。铜饶重32公斤,呈铜绿色。通高46、柄长19.5、柄端直径5.5厘米。柄与器身内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们在高县废品收购站拣选到一柄“巴式剑”。此剑呈柳叶形,剑身宽薄,扁茎,无格,有脊。近茎处之脊两侧,各铸有四道斜线,茎上宽下窄,上部边沿有锉磨的痕迹,首部与中部一侧各有一圆穿。剑表为绿色粉状锈所复盖,剑锋至剑身上部约12厘米长的一段内,有呈暗红色的附着物。刃部有若干小缺口,茎中部断开。全长50.2厘米,茎长16.2厘米,剑身最宽处4厘米。  相似文献   

16.
河南辉县发现吴王夫差铜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6年2月,辉县百泉文物保管所在废品回收部门工人同志的协助下,在拣选杂铜时从中发现吴王夫差铜剑一柄。此剑全长59.1,剑身宽5厘米。柄上有箍两道。隔手上有兽面花纹,镶嵌松绿石。剑身满布花纹,有阴刻篆字铭文十字:"攻吾  相似文献   

17.
1975年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公园管理处在院内施工时,于距地表5.5米的黄沙层中发现一件铁口木臿(见图)。出土时满附水锈,除锈后木质部分呈深褐色,木纹清晰,饱含水分,保存完整。木质似为柞木,通长96、柄长70厘米。柄之横断面呈椭圆形,最大径4.5、最小径2.5厘米,上端稍细,下端连木叶处稍宽。木叶及铁口(?)长26、木叶通宽16.5、肩厚2.5厘米,肩呈弧形,两肩宽不等,宽侧6.5、窄侧5.5厘米。全臿用整板加工,板心材正当雷柄及木叶中心。木叶较  相似文献   

18.
1953年,监潼县人民政府将放在原城楼上的一件南明铜炮送交陕西省博物馆。炮系青铜所铸,长2.10米。尾有球冠,通体有五处小箍。炮口直径21、弹膛口径11、口沿厚5厘米。双鋬高12、长8厘米(图一、二)。弹膛中部为砂石堵塞并生锈。炮身后部铸铭文三行:"钦命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大明永历乙未仲秋吉旦造藩武督造守备曾懋  相似文献   

19.
陕西扶风县云塘、庄白二号西周铜器窖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8,(11)
一、云塘出土铜器 1976年1月,扶风县黄堆公社云塘生产队挖土积肥时发现西周窖藏一处,出土西周铜器九件,计:勺两件,壶盖一件,盨五件,盨盖一件。伯公父勺二件(76FYH1:8、9)。形制、大小、纹饰均相同(图版叁,1)。通柄长19.1、口径9.1厘米。勺身椭圆,颈饰变形蝉纹和云纹(图四),圈足饰重环纹。柄部呈圭形,后端饰夔龙纹(图五),前端连接勺部处下折呈弧形,背面镂孔,正面有铭文,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七八年秦俑坑几件长戟的发现,为古兵器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本文就长戟的复原等问题试作探讨。不当之处,请专家读者教正。秦戟复原问题俑坑先后发现三柄比较完整的长戟。戟头属于戈矛分铸联装式的。矛身每面三梭四面,截面为棱形。椭园形骸上留有钉孔,全长17.5厘米。銎内径21×26厘米。戈,长胡四穿,方内有刃。援长16.2,栏长16.8,内长10厘米。戈内正面刻:“五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詟承义工戍”。背面铸“寺工”(图一) 铜镦,断面呈椭园形,中间一道箍。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