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以来,美国在东亚一直奉行“门户开放”政策,而日本自吞并朝鲜后,一直试图独霸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在华势力崛起,两国的战略必将发生冲突。在威尔逊的对华政策之下,美国在华外交官、传教士与报人参与到国际政治事务中。美国在华反日舆论的形成是上述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过程可以从美国参战与对华宣传的启动、美国在华报人的反日情绪、日本的反美舆论及美国人的应对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该活动不但成为当时中国抵制日货运动的组成部分,而且对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场舆论战,就美国而言,使其在中国的新闻事业与政府联系起来,促进了在华美国系报纸的迅速发展;就日本而言,促使其进行调整以往对华政策并注意到舆论等文化力量在外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抗战胜利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性年代,也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期间,美国政府推行了怎样的对华政策?这项政策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它留下了什么经验教训?这些就是本文试图进行探讨的问题。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太平洋战争正式结束。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在战争结束前已经形成。对华政策从战时向战后的转变,是由于美国的在华战略目标发生了变化。战  相似文献   

3.
院外援华集团和杜鲁门对华政策(1947—1949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本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以后,在美国政治舞台上一直活动着一股极端亲蒋反共的保守势力,即院外援华集团。它不断在中国问题上大造舆论,向美国对华政策施加影响,要求扩大援蒋,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 对于院外援华集团的形成、其活动以及影响,美国学者作过一些揭露和分析。但是,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他们在谈到该集团的形成原因时,往往就事论事,不能从美国长期侵华政策  相似文献   

4.
帕特里克·赫尔利于1944年9月作为总统个人代表使华,11月17日任驻华大使,到1945年11月27日辞职,历时一年两个多月。这期间,世界形势和中国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赫尔利使华的前半年,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战时的援蒋抗日到战后的扶蒋反共的转变;赫尔利作为这种转变的具体实行者,他的使华自  相似文献   

5.
林宇梅 《民国档案》2003,4(4):77-82
中国抗战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份。1 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时 ,中国正处于武器装备、重要物资以及技术专家严重缺乏 ,财经状况每况愈下的困境。此时的中国对外援的需要十分迫切。而当时的美国在国际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实力和影响 ,蒋介石认为美国在国际环境和远东和平中“向居领导之地位” ,① 因而 ,争取美国援华贷款就成为了战时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形势和中国战场局势的变化 ,美国从其自身利益出发 ,其对华经济援助政策经历了从默许日本侵略中国 ,对中国的求援呼吁无动于衷 ,到有限制地制裁日本和有限制…  相似文献   

6.
克拉伦斯·爱德华·高思(Clarence Edward Gauss)作为1941年至1944年间的美国驻华大使,在中美关系史上是个比较重要但迄今为止未引起人们注意的人物。但是高思作为美国在华的“特命全权大使”,在这一阶段的美国对华政策中也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他与美国政府之间,与蒋介石之间,与史迪威之间都有着微妙的关系,对中国共产党也有他独自的看法。对他加以研究,对于我们发掘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决策过程的特点,加深对这段时间历史的了解,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1948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援华法》,规定在12个月之中向中国国民党政府提供4.63亿美元的援助。这是战后中美关系中的重要事件,是马歇尔使华失败后美国政府内部关于对华政策历时一年多的辩论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肯尼迪政府的对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这20年间,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从“遏制并孤立”中国到“遏制但不孤立”中国的历史性的发展和转折。1961年当选为美国第31届总统的约翰·F·肯尼迪就是在这历史性的发展和转折过程中上台执政的。在对华政策上,他虽然原则上继承了他前任杜鲁门和艾禁豪威尔制订的“遏制并孤立”中国的政策,即:具体作法表现在外交  相似文献   

9.
郑磊 《湖南文史》2012,(1):51-51
在第二次大战期间,在中国战区有一些抗日援华的美国大兵。如果当年美军捉到一个日本奸细嫌疑人,到底是如何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呢?1942年,美国政府陆军部为援助中国抗日战争,颁发了一本名为“如何辨认日本人”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有75页,以幽默搞笑的方式解释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特征和区别。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务院新闻办组织出版并向外推出了一套有纪念意义的外宣画册,其中有一册是由贵阳市政府新闻办组织编写的《国际援华医疗队在贵阳》。它与《南京大屠杀图录》、《侵华日本关东军713细菌部队》、《葫芦岛百万日侨大遣返》、《日本战犯再生之地》放在一起,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在这套书中,中国对待日本侨民和战俘的人道主义,与日本军国主义触目惊心的南京大奢杀形成鲜明对比;国际援华医疗队的救死扶伤,与绝灭人性的细菌战又是那样尖锐对立。国际援华医疗队的意义不同寻常,他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紧密联系起来,唱出了一曲正义战胜邪恶的赞歌。  相似文献   

11.
旅华美侨与20年代中期的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年代的中国社会大变动冲击着在华美国人,1 万多名美侨成为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因素。传教界、商界、新闻界是在华美侨中影响最大的群体。传教界中,多数传教士基于宗教牺牲心理对中国人民废除外国在华特权的正义要求持同情态度,其呼声影响着美国国会、国务院、新闻媒体及美国国内公众;新闻界在南京事件前也倾向于同情中国;而近利的商界却呼吁炮舰政策,在南京事件后同美国在华报刊《密勒氏评论报》发生冲突,震及美国国内新闻媒体。意见尖锐分歧的美侨不可能在影响美国对华政策上采取一致行动,美国政府则从更长远的角度制定对华政策,将武力护侨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2.
陆昆 《抗日战争研究》2023,(2):85-99+160
1938年英国远东政策演变的动力机制可概括为“引子与合力”机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英国虽同情中国抗战,却在事实上奉行中立政策。中国于1938年9月要求国际联盟援用《国际联盟盟约》第16条对日本进行制裁,此事成为促使英国援华的“引子”。中国和英国议会均借此契机施压,使英国政府难以回避援华问题,美国亦通过对华桐油借款做出示范,各方的合力最终推动英国政府向中国提供了平准基金借款。在英国对日政策方面,1938年的“宇垣—克莱琪”会谈和两次“近卫声明”亦发挥了“引子”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美国率先抨击日本对“门户开放”原则和《九国公约》的破坏,中国和英国议会亦积极督促英国政府对上述问题表明态度。在各方合力的推动下,英国政府在1939年1月的对日照会中正面揭露了日本的侵华野心,公开承认日本是侵略者,英国的远东政策也随之走向清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战时外交把中国的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一直努力积极争取西方国家的援助,特别是美国。国民政府认清美国需要中国战场牵制日本的条件,积极通过外交途径争取美国租借援华,同时社会舆论界也对争取美租借援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包含两篇英国伦敦马克思纪念图书馆(Marx Memorial Library,London)收藏的英国援华会成员玛丽·谢里丹·琼斯(1)和乔治·哈代(2)的工作报告。英国援华会,即China Campaign Committee,直译为中国运动委员会,成立于1937年9月,由英国友好人士和左翼和平团体为援助中国抗战而成立。左翼书社的创办者戈兰兹担任主席,李斯特维尔伯爵任会长。抗战期间援华会一直坚持从政治、经济、宣传三方面援助中国,在整个国际援华组织中表现最为突出,有中国"在西半球最忠实的朋友"之称。援华会成立后发展迅速,在英国民众中多次发起援华运动。1938年春,英国共产党党员玛丽·谢里丹·琼斯和乔治·哈代加入援华会,分别负责抵制日货和发动工会运动,进一步促进了援华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战时生产局成立于中美关系因史迪威事件而产生裂痕的危机时刻,在中美两国调整租借物资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美国战时生产顾问团的支持下,中国战时生产局统一援华租借物资的申请权,并取得制成军械以外租借物资的运输分配权和在华接收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美双方因争夺租借物资管理权而产生的尖锐矛盾。但美方坚持保留存印租借物资的所有权和处置权,依照自身对战争形势的判断不断拨让援华租借物资,并由此介入中国内政,在援华租借物资的管理上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美国军方把持租借物资管理权的态度尤为强硬,与白宫方面存在显著分歧。中国战时生产局成立后,中美双方恢复了租借事务上的密切合作,但美国并未因此加大租借援华的力度。这不仅揭示了战时中美军事合作机制的缺陷,而且反映出中国在美国战略版图中的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一)中英拟定共同抗日保卫缅甸已为期一年,由于联合作战的指挥权问题争夺不休,因此,英国迟迟不让中国军队赴缅。为解除中英纠葛,美国打算派遣一位高级军官到中国居中斡旋,同时监督美国援华物资,帮助中国训练装备军队。陆军部长史汀生和参谋总长马歇尔(Marshall)原打算派杜拉姆(Drum)中将来华,但杜拉姆发现美。国既没有确定对华政策及其实施方案,又没有在三国之间达成初步协议,预感这一差’*B棘手,故不愿受此重任。史汀生与马歇尔只好改变初衷,征求史迪威(Stilwell)的意见。史迪威与马歇尔是危交挚友,早年曾同时来华…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初,由于缺乏对中国局势的了解,美国没有制定明确的对华政策。随着对太平天国的深入了解,美国的对华政策由中立而倾太平天国转向中立而倾清政府。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受美国在华传教士和美国驻华公使的主张及美国自身利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南京紫金山北麓,在青山簇拥、翠柏环绕的斜坡上,矗立着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空军烈士的碑亭,他们是中国刚刚建立的年轻的空军飞行队、美国援华飞虎队、苏联援华飞行队的烈士们。自1937年起,日军大举进攻中国,年轻的中国空军,不畏强敌,在祖国辽阔的领空,与强大的日本机群,展开殊死的搏杀,全正熹所在的第二大队,战功卓著,不断击沉日舰,摧毁敌军阵地,  相似文献   

19.
赛珍珠在美国为援华抗日作汉语演讲(1942年3月)“1937年7月,日本进攻中国……我必须告诉你们的是,当时我见了我第二祖国的中国单独勇猛地抵抗日本,不免窃心自喜。美国人知道当时中国并没有充足的军事准备,他们觉得与久宿野心的日本相对敌,中国是支持不久...  相似文献   

20.
1948-1950年中美关系处于模糊状态,美国对华政策也极其不稳定。由于国际因素和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使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从"等待尘埃落定"的现实政策到采取一条孤立、敌视和遏制新中国的外交路线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