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88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原有两祠,一曰岭学祠,为“礼宋儒诸贤之所”(台湾著名学者苏云峰先生语);二曰濂溪祠,属专礼周敦颐之所。岭学祠在书院西北,濂溪祠在东北,从坐向看,位居岭学祠上;岭学祠为礼众贤之所,濂溪祠为礼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乡贤祠祀的演化主要从乡贤祠祀规制、管理体制与地方人物祠祀系统内部结构性变动三个方面展开,在明清王朝政府主导下通过两种模式达致的。一是直接的制度供给,从附学令渐次实行到雍乾管理体制形成,呈现纵向的、递进式的特点。一是通过调整地方人物祠祀系统的内部结构,经由改变或添加其他祠祀而发生功能转移,从而改变了乡贤祠祀对象与激励目标冗杂多样的情况,呈现横向的、交互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高丁 《贵阳文史》2003,(2):50-51
阳明祠于1981年由贵阳市政府公布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又将其公布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经人民政府批准划定了阳明祠的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占地约43,700平方米,包括扶风山(俗称螺蛳山)王阳明先生祠、扶风寺、尹道真先生祠。建筑面积约为4,162平方米,构成现在的扶风山景区。“阳明祠”亦是上述两祠一寺的统称。  相似文献   

4.
郫县望丛祠     
成都郫县郫筒镇的望丛祠,系古蜀国望帝杜宇和丛帝鳖灵的祀祠。占地82亩,红墙围合,祠内林茂苍翠。祠门为二道圆黑门,顶红瓦,坡面,翘檐,门左右各石狮一,俨然古山门。入祠,正面丈余高之红照壁上,有但懋辛楷书“望丛祠”三字,字径二尺许。壁后为二帝纪念祠。祠殿为大屋顶、重檐、翘角、庑殿,坐落于十余级崇厚阶基之上。  相似文献   

5.
一、子龙墓祠 要谈子龙墓,就得一起谈子龙祠,或说子龙庙。因二者一直连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绵阳李杜祠     
绵阳李杜祠赵义元李杜祠位于绵阳市东郊沈家村。祠背依富乐山,前邻芙蓉溪东津古渡,隔涪江与绵阳市区相望。这里“人家几户傍江村,水绕池边竹掩门。满地黄花秋色早,一龛同俸两诗魂。”为国内外仅此一处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合祀一祠的纪念地。四川省人民政府1991年...  相似文献   

7.
在太原市尖草坪区的上兰镇,有五龙祠一座。山门前有铁狮子一对,山门左右有钟楼、鼓楼,祠内有正殿三间,正殿前有献厅一座,东西厢房各三间。五龙祠正南建有金碧辉煌的二层五龙祠乐楼。乐楼一层高悬《水镜台》三字牌匾,与晋祠庙内戏台《水镜台》三字一模-样。惜乐楼已在上世纪的60  相似文献   

8.
蜀南名祠     
颜林 《巴蜀史志》2005,(3):60-61
蜀南名祠——春秋祠坐落在叙永县城中心,建于清光绪26年,主要建筑有乐楼、走楼、大厅、正殿、三官殿等,面积共2500多平方米。不仅景色幽雅,建筑精巧玲珑,祠中雕刻尤为精美,堪称一绝。《中国名胜词典》收录有《春秋祠》条目,名遐海内外。1980年被列为四川省重点物保护单位。1985年北京电视台摄制组专程前往叙永拍摄以春秋祠为主体的《叙永春秋》电视风光片,该片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放。1987年9月,名美学家王朝闻前往泸州参加首届酒城名酒节。其间,慕名游览了春秋祠。王朝闻对祠中木刻倍加赞赏,誉之为“川南瑰宝,木雕一绝”。  相似文献   

9.
作为士大夫瞻仰纪念宋代苏轼家族的文化圣地,三苏祠在清代文化史上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清代诗人拜谒眉州三苏祠者络绎不绝,并留下了大量题咏三苏祠的诗篇。其中王士禛、陈维崧、蒋琦龄、张问陶、石韫玉、钱载、李德仪、何绍基、张之洞、俞陛云等是代表性人物,他们或是专程前往三苏祠匆匆拜谒,或是仕宦途中过境眉山亲临致祭,或是行船岷江遥祭三苏,或是主政四川教育间亲身参与三苏祠建设,留下的相关诗篇是研究清代三苏文化影响及其三苏祠变迁的重要“诗证”。清代诗人三苏祠题咏的史料价值与思想文化内涵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多角度真实摄录了清代三苏祠的盛衰演变,同时也反映了清代士大夫崇苏慕贤的文化心态,以及三苏在清代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0.
<正>祠堂,又称宗祠、总祠、家庙,其中因其受众大小不同,又有分祠或支祠、房祠之分。还有一种常见的"居祀合一"建筑,因它也有祭祀祖先的功能,所以也常被人称为祠堂,内行的赣南人称之为"厅厦",这类建筑严格地说不能算是祠堂,而是民居。因此,这里  相似文献   

11.
馋嘴的童年     
青山祠在长沙市南门口外,是长沙城一条古老的小街,与著名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相距不过二三百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上小学二年级时,全家搬到了青山祠27号。说到青山祠,不能不说到赵汝愚。赵汝愚,公元1140年  相似文献   

12.
黄庭坚被贬羁管宜州,仅一年零四个月贫病而卒。民众就其居处立牌位祭祀之,70年后知府韩璧移建其祭堂,110年后张自明创建山谷祠祭祀之。明、清两朝山谷祠曾六废六兴,官民顽强传承。1986年政府移建山谷祠,2006年再建山谷祠。宜州山谷祠900年兴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宗教、政治三大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13.
孝堂山石祠的研究,在1961年罗哲文发表《孝堂山郭氏石祠》之后,基本奠定了研究的构架,主要即建筑、图像、文字三者。罗氏对于建筑最为精熟,不久又发表一文,对于石祠的位置、"胡王"标题和屋脊的问题做了补正~([1])。之后的学者对石祠本体研究最多的是图像,并不着眼于解决石祠的归属问题,而是从美学和汉代民俗等方向,比较其他汉画像遗存,释读画像内容,阐述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其原因是石祠在赵明诚之后的千年间,大量学者虽然进行了实地的勘察和记录,但未能提供新的有创见性的研究。笔者重新对石祠内壁上的题记进行研究,在梳理各家著述并多次实地查勘后,发现了新的未经著录的题记"东有小山上孙奉叩冢"。这是一类表示对应方位的、全新的石祠题记,确认为最早期。此类题记为研究石祠在大区域中的归属问题确立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正>《恽寿平经管祠田札》的基本情况《恽寿平经管祠田札》是常州博物馆藏的一件手卷,该卷无落款与时间,卷尾有"恽寿平真迹"题跋,而字迹确为典型恽寿平小行书风格,故为恽寿平所书无疑。其主要内容是恽寿平经营恽氏祠田不善(祠田又称义田,为旧时中国宗族所共有的土地,专供宗族祭祀、鳏寡孤独资助等费用),而受到族人误解,欲将祠田交与族弟管理之事。该手卷共九页纸接裱而成,接缝痕迹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5.
唐代地方祠祀的分层与运作——以生祠与城隍神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的地方祠祀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由国家礼典明文规定并全国通祀者 ,其次是由地方政府所赋予合法地位的祠祀 ,最后则是由州县官府判定为淫祠者。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第二类祠祀最为重要 ,对它们的态度显示了国家意识形态对地方文化传统的妥协和引导。生祠和城隍神是这类祠祀的典型代表。对于为数众多、来源各异的地方祠祀 ,国家并不将其简单作为“淫祠”加以禁毁 ,更多是通过将其纳入国家礼制系统而赋予官方地位 ,其正当性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认定。  相似文献   

16.
宝元元年(1038),夏主元昊立国伊始就到西凉府祠神。元昊祠神的地点在圣容寺,除礼佛祭祀和祭拜祖先外,更重要的是以祠神之名对西凉府进行战略部署,祠神活动背后有着强烈的军事意图。  相似文献   

17.
曹操所进行的"甲午眷祠"是一次在具体时间进行的具体的宗庙祭祀,其规格是朝廷祭祀,性质是国家大礼,规格和规模是任何其他阶层所不能具有的。这样的规格和规模决定了主祭者是曹操而非汉献帝。从《三国志·武帝纪》建安二十年至二十一年的记载看,曹操的行程是,建安二十年十二月从南郑回师,次年一月到达许昌,二月离开许昌回到邺城,说明"甲午春祠"在许昌举行。分析曹操的《眷祠令》,曹操可能打算举行完饮至大典后不久接着主持眷祠大典,之所以向后拖延了时间,是因为朝臣对此次的春祠仪节有不同意见。群臣反对,久议不决,说明对曹操所谓"改革祭礼"之举的不满和疑惑。群臣讨论礼仪仪节,说明"甲午春祠"是国家礼典;久议而不能决,说明曹操打算举行春祠的时间要早于实际举行的时间。国家祭祀在国都举行,曹操短时间内也不可能从许昌回到邺城,都是"甲午春祠"在许昌举行的最好说明。"甲午春祠"的性质为国家大礼,地点在汉都许昌,曹操对春祠对象的不敬和亵渎,说明甲午春祠祭祀是在许昌东汉皇家宗庙,而非邺城曹氏家庙;祭祀对象是刘氏祖先,而非曹氏祖先。  相似文献   

18.
钱明锵 《古今谈》2006,(3):17-19
民国年间,西溪有一座轰动中外诗坛的词客灵馆。它就是两浙词人祠。历代两浙词人祠是周庆云醵金建造的。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福德祠绿野亭文献及其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福德祠绿野亭概述福德祠绿野亭是新加坡具有180多年历史、且至今仍活跃于华人社会的传统宗乡社团。它由来自中国广东广州、惠州、肇庆、嘉应、丰顺、大埔和福建永定的移民所建立,既是坟山管理机构,也是殖民地时代新加坡广府、客家两个方言群,十一大会馆以及上百个血缘、地缘、业缘等团体的最高宗乡联合组织。福德祠绿野亭由福德祠庙宇和绿野亭坟山两部分组成。福德祠早期又称为海唇福德祠,以大伯公、大伯婆为主神。绿野亭坟山从大约设立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青山亭发展而来。到了1839年,广、客两社群把福德祠和绿野亭联合了起来,称为福…  相似文献   

20.
明清广西方志以《祀典》《祠祀》等篇目专门记录国家祀典和地方祠祀的相关信息,具体呈现了这一时期儒家礼仪传统主导的祠祀体系在广西地区的基本格局。基于明清时期广西各府志中有关境内儒家祠祀的记载,可以窥见当地官方祠祀及社会礼俗的丰富图景,诠释地方祠祀体系所蕴含的礼乐教化与宗法制度框架,有利于理解儒家礼仪统摄下的地方知识精英文化与民众文化之间互动、共融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