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笔者实地考察,东南亚至少有15个郑和寺庙和近30个有关郑和的传说。它们反映了早期南洋中国移民的生活状况、他们与当地妇女的通婚、华侨宗教信仰的特点以及华侨华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重要的桥梁作用。东南亚华人纪念郑和活动的特点是“四个结合”,即将纪念郑和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吸收定居国文化相结合,与宣扬祖籍国和定居国的友好关系相结合,与发扬华人创业精神相结合以及与争取华族正当权益、促进族群和睦、繁荣当地经济相结合。虽然郑和在东南亚影响很大,但海外对郑和的了解仍十分有限,因此,在海外全面、深入地介绍郑和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论南非早期华人与印度移民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非的华人和印度人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一方面,他们生活在一块相对陌生的土地上,遇到了相同的困难,主要表现在种族歧视、经济困境、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等方面。作为“亚洲威胁者”,他们被非洲人视为到南非获取当地低工资的入侵者,而被白人当作贫穷的未开化的苦力。在面临生存危机时,他们总是团结起来与当地政府的种族歧视政策作斗争。另一方面,两个社群之间存在诸多差异。作为大英帝国的子民,印度人移民南非比中国人容易,因此比华人多得多;印度人在南非诸种族集团中处于一个比华人更明确的位置;印度人的宗教传统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印度早期移民中的不少知识分子极大地促进了印度人社区的整合,同时有利于印度人为获得自身权利而斗争。  相似文献   

3.
我在1992年以前为了研究中国人是否先到美洲问题和纪念哥伦布到达美洲500周年写论文时,接触到美国人普遍褒扬哥伦布航海史绩的情况。2004年接到美国大华府地区(指以首都华盛顿特区为中心的包括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周围地区)中文报刊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征文的启示后,一方面写应征文章,一方面搜集美国书刊对郑和下西洋事业研究的资料,对旅美华人之对郑和认知和研究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华人出洋,历史悠久,先秦以前不论,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便“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①,其后不返。汉代遣船出海的事例不少,被称为“汉武航线”的海上丝绸之路,远达今印度东海岸。至魏晋南北朝,航海设备、舟船和技术日臻完善,孙吴黄龙二年(230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统率万余人航海至夷洲(今台湾)。隋唐至宋元,航海日新月异,出海之人日渐增多,尤其是明清政权交叠之际,以郑和七下西洋的航道为之,华人纷纷出洋。明季以来,西洋文化和各种人物渐次进入中国,对外洋的认识更为广博,导致更多的华人出洋,在外定居。到近代,华侨居住的区…  相似文献   

5.
马来西亚三保山位于马六甲市中心。三保山与明朝郑和下西洋期间访问马六甲以及当地华人的历史密切有关。1984年,马来西亚马六甲州政府计划铲平三保山,将该地区发展为商业和住宅中心,而当地华人社会奋起开展维护三保山的斗争,因而发生了轰动  相似文献   

6.
移民同化于当地是一种多维的社会互动过程,其表现和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近代以来迁移缅甸的华人和印度移民同化于当地的情况是不同的。本文从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族际通婚四个方面概述了华人和印度人的同化情况,认为华人比印度人更快同化于当地。本文也分析了影响二者同化程度不同的原因,认为主要是二者在人口、经济、移民性质、宗教信仰、种姓、偏见、体质等七个方面的差异所致。作者指出,上述七个影响因素并不单独具有绝对的解释力,它们相互交织,彼此作用,形成影响华人和印度人同化情况不同的合力。  相似文献   

7.
2005年5月16—20日,由中国侨联、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福州市人民政府、泉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侨联、致公党福建省委员会承办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系列活动在福建举行。活动主题为“热爱和平、睦邻友好、合作发展”。主要活动内容包括:在长乐市举行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系列活动开幕式暨中国长乐郑和开洋节仪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介绍及解读马来文《三宝垄纪年》与《井里汶纪年》这两部印尼早期华人留下的文献,本文力图说明15世纪初印尼群岛信奉伊斯兰教的热潮与郑和的鼓励和推动有莫大的关系。作者认为,在郑和下西洋前,闽南方言群(包括福建漳泉人和广东潮汕人)的私人海商在东南亚各港埠已拥有举足轻重的势力。在郑和的鼓励与推动下,来自云南的中国穆斯林曾在明朝初年大批地经由印支半岛进入印尼群岛。他们在印尼尤其是在爪哇岛华人中的统治地位曾维持了相当长的时期,直到淡目王国衰亡前夕,以闽南方言群体为主的非穆斯林中国移民才在爪哇等地的华人侨居社区中逐渐重新占据主导地位。在郑和及其助手的大力推动和组织下,明代前期的中国穆斯林以占婆为中心,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尤其是印尼群岛组成了自己的贸易和传教网络。在这一传播伊斯兰教的过程中,原籍云南但来自占婆王国的华人穆斯林曾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东南亚华人多以东南亚为客居地,他们被理所当然地看做中国人。战后,形势突变,东南亚兴起了许多独立国家,华人不能自由地往返于中国南洋间,并巨越来越多地加入当地国籍,甚至产生了以华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再也不能一般地把东南亚华人看咋中国人了!那么,他们是作为当地一个独立民族长期生  相似文献   

10.
论文梳理了加拿大华人和印度人政治地位的变迁历程,以2015年和2019年两次联邦大选为观察对象,比较分析了加拿大的华人和印度人在选举参与和政治融入方面的状况。研究发现,加拿大的华人和印度人的参政状况都有明显改善,在最近两次大选中取得可喜成果,这与移民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密切相关。比较而言,华人的政治代表水平、政治融入程度和政治影响力与印度人存在较大差距。族群的政治社会化水平是导致两者参政效果差异的核心变量。华人缺乏熟谙选举规则和竞选话语策略的政治精英、高效动员力和宗教凝聚力的族裔组织、较强政治效能感的族群成员以及对政治形势的准确把握和运用,这些因素制约着华人有效参与加拿大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11.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推动和平外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由中国侨联、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主办,全国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支持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于2005年5月17日在福建省福州市西湖宾馆举行,论坛主题为:“热爱和平、睦邻友好、合作发展”。来自海外和全国各地从事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嘉宾共300余人参加了论坛。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出席了论坛开幕式,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致开幕词。出席论坛的还有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12.
施存龙 《郑和研究》2006,(1):108-112
直到今天,有的郑和下西洋陈列馆展览的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上,不少专著和文章论述郑和到达海外国中,还存在视南巫里和南渤里为两国,认为南巫里在印度的现象。这是郑和研究和宣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郑和船队,除到过苏门答腊岛西北的南渤里外,是否也到过印度半岛古里国以北的南巫里国?南巫里国与南渤里是同国异名还是原本两国两名?我们统计郑和下西洋所到国名国数时,该算作一个还是两个?希望能够通过辨析,取得共识,在解决学术问题基础上,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族群关系是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华人在东南亚的生存和发展,还直接关系到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本文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例,从民族学的角度,探讨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关系,分析西方人殖民东南亚时期与东南亚国家独立建国之后华人与土著民族关系的情形,阐明东南亚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主要不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引起的,而是族群文化差异被政治化和经济化所使然。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从印度加尔各答华人社区的衰落与生存困境、印度文明传统环境下华人的生存适应与社会融入障碍、中国文化传统影响下印度华人心理文化调适的局限等方面,探讨了华人在印度社会中的心理调适过程及其心理社会均衡的实现情况。华人在印度社会遇到的是种姓制度、宗教认同和单惠型为主的交换模式,与华人的家族及宗族认同、信用借贷型为主的交往模式产生了较大冲突。这种冲突使华人与印度社会形成隔绝,并难以实现社会地位、安全、情感等方面的满足。印度华人根据生存环境调整生存策略,以符合华人基本人际状态的方式,实现心理与社会的内外交互平衡,却又加剧了其封闭性、保守性,使其未能成功利用印度社会的制度和文化谋求自我发展、实现自我革新,因而诉诸外部世界,通过再移民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新的发展机会。这是造成印度华人社会持续衰落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前半期,东南亚各国华人的法律地位仍然是十分复杂的。根据该地区各国殖民当局或当地政权所制定的法律,那些出生在这些国家的华人被看成是该国的臣民,不过他们不常享有同当地居民或侨居在殖民地的欧洲人相等的权利。出生在中国的中国移民通常属于那些被称为“亚洲外侨”或“东方的外国人”之类的人。这个集团没有同居住在东南亚的欧洲人,甚至和其他一些“亚洲人”,尤其是同日本人相等的权  相似文献   

16.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六类计划,1990年5月28日至6月1日在西班牙港召开了“散居”非洲人、华人和印度人与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相互影响问题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中国、印度、英国、巴西、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法国、美国等15个国家的25名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讨论了四个主题: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六甲的三宝山下,郑和石像静置于路旁一家汽水工厂内,为华侨缅怀郑和所订制。这个曾是万人船队的驻扎之地,如今虽已荒冢累累,却见证了华人在此的历史足迹。  相似文献   

18.
《郑和研究》2005,(4):2-4
[本刊讯]日本中央电视台(NHK)编导若林千绘女士等三人,在我中央广电总局对外联络司刘庆云先生与本会荣誉常务理事马光汝先生陪同下,于2005年10月19日下午在南京郑和纪念馆,就郑和船队科学航海以及郑和精神、郑和下西洋及其终止是中国古代由盛而衰的分界线与郑和到日本等有关问题,专题采访了本会原副会长兼原《郑和研究》编委会主任、南京大学潘群教授。日本中央电视台并定于2006年元旦将此专题采访向全日本播出。  相似文献   

19.
1866年2月,在新西兰奥塔哥省的两度邀请之下,12名来自澳洲维多利亚金矿的华工到达达尼丁,由此开始了持续数十年的华工淘金热。1871年10月,新西兰华人总数达到4215人。当数千名华人成为新西兰的现实存在以后,当地社会对于华人的到来反响不一,新西兰国会于1871年专门成立华人移民特别委员会展开调查,其调查结论对于华人移民给予了肯定的评价。然而,19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政治、经济格局的转变以及种族主义势力的急剧膨胀,新西兰于1881年正式出台排华立法。在从容纳到排斥的转换过程中,华人群体蒙受了诸多不公指责和肆意侮辱,他们被不可预知的变数所裹挟的命运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中国国运的式微,令人叹息。  相似文献   

20.
张讴 《中华遗产》2005,(1):36-45
科摩林角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南端.被称为印度的“天涯海角”.它在中国史籍中称“甘巴里”。气魄浩大的郑和船队驶过印度洋后.曾停泊在这里,然后从这里前往阿勒皮(阿拨把丹)和奎隆(小葛兰)。在这里,郑和是否留下了一些遗迹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