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初统治者吸取了五代时期武将得宠骄行所形成的君弱臣强的教训,改变统治策略,确立了“以文化成天下”的国策来巩固政权。作为为这一政治目的服务的国家文教政策则通过“兴文教”和“抑武事”的两个方面具体贯彻统治意图。一方面通过重振儒术和完善科举制度,用以提高文臣地位;另一方面又将“抑武事”作为达到长治久安的手段,对军事将领施以压制和打击。由此形成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文武分途的情景,在极大地提升了文臣地位的同时又使武将精神状态发生变化,造成了国家军事发展长期赢弱的恶果。  相似文献   

2.
武昌南隅保安门正街中段。住着文武两位辛亥志士。朱峙三老先生曾任军政府内务部书记官,在红楼与董必武共过事。家父李威比朱老小5岁,曾是首义学生军教官、北伐将军。我们两家亦为世交,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明早期功臣陵墓石刻制度主要参照了南宋时期的品官石刻制度,除了文献记载的石刻种类和数量明显反映了等级差异外,石刻的高度、石马障泥纹样、控马者的身份等都显示了等级差异。就是同一组石刻群中,文官武将石刻也是前后有序,左右有别,等级分明。  相似文献   

4.
浑籍里小议张林平有唐一代,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充任武将的甚多,立有赫赫战功者亦不乏其人,浑就是其中的一个。浑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战功卓著。他出生于铁勒别部浑部,以部落名汉姓。《旧唐书·浑传》说:“浑,皋兰州人也,本铁勒九姓部落之浑部也...  相似文献   

5.
明世宗常居西苑始于嘉靖十八年,与"壬寅宫变"无关,而且宫变就发生在西苑仁寿宫。跟随皇帝入直西苑者有亲信文武大臣、司礼监系统的宦官及中书官。文武又可分为勋武臣、亲臣、阁臣及尚书,特别是礼部尚书,他们是此期的政治核心层。文武中各类人物有显著的前后接替关系,表明世宗一直着意维系此格局。这种核心圈的构成,与明代其他时期不太相同。世宗迁居后的核心政治空间一直是中海西岸仁寿宫所在区域。入直的文武及中书官居于仁寿宫南门外的无逸殿,仁寿宫和无逸殿被围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通过面东的迎和门与外界沟通。内外廷沟通路线随之调整:千步廊各官署官员多经授权入西苑门,横渡太液池至仁寿宫迎和门,于此交接本章或承旨。  相似文献   

6.
正大明帝国到了晚期,东西南北俱有边患,境内外烽烟四起,饱受"南倭北虏"、"夷"军突起的困扰。张居正倍加重视国防建设,试图扭转明朝"重文轻武"的风气,愿与武将分享更多的权力。他把最优秀的将领放在护卫京师最重要的蓟镇、宣、大、山西和辽东等地,并根据不同前线的特点,制订不同的战略部署。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文武之才皆鼎盛。边陲四方,闪烁着久经战火洗礼、为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的将星们,谭纶、戚继光、  相似文献   

7.
《湖南文史》2009,(7):58-59
鄂省各文武学堂自本年九月以来,学生中之剪发者此伏彼起,虽严惩不能禁制。据剪发不易服会报告,学界约一千余人实行。……监督刘洪烈闻信,到堂极力阻止不听,当用电话请王学台前来大加申斥……又两湖师范附属之高等小学诸生剪辫者为数亦众,均经管理员援各校例施以记过之惩。而工业中学堂学生及武昌府中学堂学生,连日剪发者几占四分之三……  相似文献   

8.
齐悦 《文史天地》2022,(4):56-60
<正>田赋和徭役是明朝两大财政来源,中央政府为保证田赋征调,防止粮税不均,依照土地所有权和用途的不同,把土地区分为官田、民田两大类,除皇亲国戚及少数钦赐优免者外,均承担徭役。明代中后期以来,赋税严重不均。勋臣贵戚养尊处优却享有优免赋税徭役的特权,文武官员以官衔大小亦能优免赋税。即便如此,他们还想方设法投机取巧,徇私舞弊。  相似文献   

9.
《文博》2019,(5)
南京南郊江宁吉山失考墓前石翁仲武将造型华美,备受关注。由于石刻缺少相应的碑铭留存,亦无录于史书,墓主身份成谜。今从石翁仲武将铠甲造型及装饰角度判定此墓年代当为明代中后期,甚至嘉靖以后。石翁仲手执骨朵的特殊造型应是明代中后期僭礼逾制社会风气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在汉、唐之间,儒家礼学传统不仅指导礼仪制度的发展,也形塑了政治上的权力关系。唐初诸帝恪遵汉魏以来形成的礼制惯例,并依儒家理念而视文武大臣与宗室诸王为帝国象征性的共治者,进而与他们分享权威和尊荣。然而自高宗重组权力结构之后,正后与嫡子在仪式上成为皇帝新的共治者,高级官员和大部分的宗室成员则悉数被边缘化。此种结构性的改变,造成诸多如皇陵陪葬墓锐减、武氏与李氏太庙分庭抗礼、拟皇帝和拟太子充斥等现象。礼制上的突破代表新的国家礼仪思维与传统礼学相对抗,使皇帝在其私人领域获得较大的自主性,也促成日后在封禅、郊祀、明堂等国家礼仪中诸多非正统做法之衍生。  相似文献   

11.
文臣知州是宋朝地方行政运行中的一般规则,在特殊战略形势下,南宋兴州出现长时期武将知州的特例。武将知兴州直接导致南宋以兴州为中心的地区军、政合一体制的确立,这与宋朝节制武将和实行强干弱枝的国策相违背。为此,南宋中央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通过设立宣抚使、制置使等来节制武将的权力,以期恢复宋朝以文驭武的祖宗家法。吴氏武将知兴州以及中央以文驭武对策,是一个认识宋朝国家政策地方化过程的绝佳个案,从中展现出南宋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互动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2.
熊瑛  林慧敏 《收藏家》2024,(1):30-45
胸背装饰在服饰史上并不罕见,但直至明代,才被真正纳入章服规定,成为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武官服花样皆为祥禽瑞兽,各有意涵,以别等第。在明中期的奢僭风气之下,官服补子由织金演变为多彩,高等级花样最受世人青睐,成为官补图案的典范,被低等级者模仿,致使造型趋同,等级差异模糊。受官服影响,其他工艺美术门类亦流行“官样”装饰,但其礼制意义已然淡薄,更多的是在体现祈愿与美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来信     
直面劳教制度存废 有人说,中国自古就有劳教制度,最远者如张骞,苏武,最近者如林则徐 。《水浒传》里诸多英雄好汉,亦均属刺配充军者,刺配充军与劳改无异。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治理关系密切。唐代是赋役制度的重要转折时期,唐后期赋役制度变迁亦开启了乡村社会治理的结构性调整。对此,学术界已经在乡官到乡役的变化以及两税法与乡村制形成上取得了诸多成果。  相似文献   

15.
<正>方震华教授《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总计21万余字,259页,后文简称“方著”)一书,((1))是在其英文博士学位论文、专著的基础上,经过翻译、史料拓展与论证深化,修改增益而成。方著打破朝代区隔,取径于历史长时段,主要从政治结构、文化认同及制度发展的角度,探究历史中国自唐至宋文武关系演变之过程,是一部宏观建构的佳作。方著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绪论、一至六章、结论及附录。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特异军功褒奖荫叙,明代文臣荫子武职制度滥觞于景泰朝,通过不断的事例积累和制度调整而发展成为文臣荫叙体系中的最高层级。在长期的制度运行实践中,文臣荫武实际上起到了补充文臣封爵的作用,潜在政治影响巨大。文臣荫子武职制度使部分缙绅子弟成为世袭武官,绝大多数进入锦衣卫军官序列,客观上促进了明代社群阶层的流动,对加强文臣、武将间的联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文臣荫武制度以及荫武军官跨越文、武而形成的政治庇护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着军队的腐败。  相似文献   

17.
吴氏世将与南宋政治王智勇防止武将专权和世袭,是宋代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宋太祖发动兵变夺得后周政权后,为防止类似事件在赵宋王朝中重演而制订的祖宗家法之一。纵观北宋九朝历史,这一祖宗家法贯彻得异常坚决,亦较为成功。到了南宋,由于北方金朝强大的军事压力...  相似文献   

18.
名臣的时代     
和琳——满洲亲贵和琳,满洲正红旗,钮钴禄氏,和珅的亲弟弟。在驻藏之前,先后任笔贴式、御史,负责巡视漕运,又任兵部和工部侍郎,很有才干,得到乾隆的赏识。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一直在文职岗位上的和琳突然被授予正蓝旗汉军副都统这一武将衔,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根据清代制度,只有武将才能成为驻藏大臣,和琳即将参加到这一年的一场大战之中——讨伐廓尔喀之战。  相似文献   

19.
《文史天地》2013,(11):94-94
在历史剧中,经常会看到帝王封禅的场景,而史书中关于帝王封禅的记载亦屡见不鲜。封禅的仪式十分繁杂,皇帝带领皇族宗室及文武大臣,登山而祭拜,甚为威严。那么,帝王为什么要这样大规模封禅呢?  相似文献   

20.
正明朝在动荡不安的边疆地区,需要一批熟悉地方事务的武将长期镇驻在那里主持大局。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的武将慢慢地变成了"地头蛇",这些家伙在朝廷的默许之下实际上把军职搞成了"父子相继、兄终弟及"的变相世袭形式。就这样,明朝集结重兵防御蒙古的边塞地区逐渐产生了以武将为主的军功集团,明代边塞将门之家。那时的军队,四处都是义父义子、义兄义弟,比如明末辽东祖大寿旗下的很多异姓将领,都与祖大寿的外甥宁远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