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蔡襄论忠孝     
<正>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义也。犹耳目心腹,有身则有之,非外物也。迩代以旌赏劝其孝,爵碌劝其忠,则孝非天之性,忠非人之义矣。犹天耳目心腹,岂为人欤!乃亦若鹭白鸟玄,盖物之本然也,苟染而色之,何可长也?惟忠与孝,待劝而行,讵至孝至忠乎?夫忠孝者,感天地,动鬼神,故有冰鱼寒笋之事、返风起禾之应。或饰名沽誉,虽劝诸,亦可舍诸。则不  相似文献   

2.
张程 《中华遗产》2011,(4):150-153
在中国古代的普世价值观里,“忠”、“孝”二字绝对占据了主流。作为意识形态里的崇高标准,许多人将其作为毕生追求。多少农家子弟保家卫国、慷慨赴难,就是为了一个“忠”字;多少柔弱女子一辈子辛劳操持、任劳任怨,就是为了一个“孝”字。  相似文献   

3.
李侗家训     
<正>家训八要一要孝,父母面前无违拗。在生不见子承欢,死后念经有何效?尔子在旁看尔样,忤逆之人忤逆报。当为孝。二要悌,兄长面前无使气。手足痛痒本相关,尔争我妒终何益?有酒有肉朋友多,打虎还是亲兄弟。当知悌。三要忠,富贵贫贱本相同。譬如替人谋一事,能尽其心便是忠。一点欺心天不  相似文献   

4.
刘信芳 《江汉考古》2000,(1):42-46,32
郭店《唐虞之道》简,:古者吴(虞)舜誉(骂)事尼寞,乃弋其孝,忠事帝尧,  相似文献   

5.
于坤 《黑龙江史志》2008,(16):121-122
日本人崇尚自杀,信奉"武士道"精神,崇尚毁灭之美和寂灭之美,注重"切腹"自杀的痛苦仪式。中国的"仁"是检验一切人际关系的试金石,注重人道,追求道德教育。一郎受到日本人的负恩价值观和中国传统伦理的双重影响,最终在对朱家的"孝"和对天皇的"忠"的不可协调的矛盾中选择自杀。中国的"仁"影响了一郎的日本性格,使他无意识地放弃了"切腹"这种日本武士最高尚的自杀方式。  相似文献   

6.
"孝"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两汉社会统治阶级有意加强了"孝"的道德标准和社会功用,使"孝"越来越与政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刘奎杰 《沧桑》2008,(5):130-131
儒家德育思想,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以"成圣成贤"为最高目标,以"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为基本道德规范,注重理想人格的培养,认为人性可塑,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后天的教化而得到完善。积极研究儒家传统德育思想,挖掘儒家传统文化的当代德育价值,对于优化我国德育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聪颖 《神州》2014,(18):25-25
孔子在《论语》中充分得论述了"孝"的思想,对如何行孝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并认为"孝"是实现人道之仁德心理情感基础,百行孝为先。研究《论语》中"孝"思想,对加强个人修养,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儒家伦理源于周公所创立的德政思想和礼乐制度。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原则,以礼为表现形式,创立了儒家道德学说。汉代以后,出现了以"三纲"和"五常"为主体的儒家道德伦理体系,其主体性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等方面,其中仁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源泉,是儒家一切理论的出发点,其他诸德都是仁的具体展开和体现,都是从属于仁这个最高原则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0.
"孝"的观念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在宗法家族制度中得以确立和体系化。两千多年来,从统治者到普通民众,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目的共同构建了"孝"的道德网络和行为模式。以"孝"为中心,形成了一整套观念范畴,构成了"家——国"两个超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孝"的观念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制约着每个人的行为。"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仍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宋德金 《史学集刊》2004,3(4):82-87
忠孝是中国古代伦理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契丹、女真早期本无忠孝观念。辽金建立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 ,儒学的传播 ,统治者的倡导 ,民族的融合等 ,忠孝观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忠孝在辽金及后来元人那里 ,超越了民族、地区和国别的畛域 ,人们对外族、邻国、敌国乃至前朝的忠臣孝子同样表现出尊重和崇敬。 1 0 - 1 3世纪 ,忠孝已成为汉、契丹、女真、蒙古等各民族一致认同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从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强大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孝道是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独有之宝贵文化。《诗经.小雅.蓼莪》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先民“孝”的真情实感,读之即引发对中华几千年孝道观念的思考,并与西方孝道思想进行对比,以此探索儒家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东汉文人多入幕,其主要方式是幕府征辟,被征辟的文人一般要具有冠德州里、经明行著、品行孝廉,忠厚正直以及文才出众等条件,进入幕府后,文人主要被拜授为中郎、司马、令史等职称。  相似文献   

14.
浅谈《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雷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雷神故事,表现出我国古代雷神崇拜的民俗以及雷神故事的道教渊源,彰显其神道设教的创作目的。纪昀借雷神这一民间话语,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正统思想,以期有助于社会安定,人心归善。纪昀对社会道德沦丧感触颇深,以“神道设教”以示劝惩,他看到纲常大坏,世风日下,欲以此补充道德法律、文明教化之不足,以期使人远恶向善,以维护封建统治的正常秩序。纪昀写的雷神故事是让人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恶行终有恶报的观念。这些故事有一些封建迷信色彩,虽然语颇荒诞,似出寓言,然神道设教,使人知畏,亦警世之苦心。  相似文献   

15.
南宋时,圣政修纂完毕后,须进呈皇帝和太上皇。在进呈过程中,宋廷制定了一套庄严肃穆而又极其烦琐的仪式。进呈皇帝之仪在皇帝和大臣处理日常政务的垂拱殿中完成。进呈给太上皇帝之仪在太上皇帝居所完成。在迎奉圣政和皇帝赴太上皇帝居所的环节中,秘书省道山堂和祥曦殿成为与进呈仪式紧密相关的空间。圣政的进呈仪式是由太上皇帝、皇帝、臣僚面向公众共同完成的两场表演,这种可视化表演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对皇帝而言,是向天下臣民宣示自己总结和继承先朝的政治遗产,开启本朝的治道,并且以自身的实践教化臣民,传递"孝"的理念,倡导"孝";对臣僚而言,通过仪式表演,表达了他们致君"贤能"的愿望。圣政这种史籍的进书仪式为我们考察南宋官修史籍进书仪式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6.
日本儒教中的家族孝主义是家族国家观的重要基础。但是作为幕藩体制下封建武士之间的道德,它无法直接为明治近代化的目标服务甚至形成阻碍。因此家族国家观虽然植根于传统的儒教家族主义,但又是对其不适应时代课题的部分进行修正后,重新建构起来的一种意识形态。因此带有两面性,不是简单的“复古”,也不是儒教家族主义道德的简单复活。虽然家族国家观在统合民众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其原理与近代国家原理之间存在抵触,致使家族国家观自身蕴含着重大的悖论。  相似文献   

17.
六朝时期,儒佛道三教求同于孝道,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生死观和丧葬习俗,并产生了大批颇具三教色彩及孝悌内涵的随葬器物。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家庭同居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个特殊大家族,她聚食同居十五世,南宋、元、明三朝330余年,以“孝义”名冠天下,被明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本文通过其成因来阐述她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中共有五位供养人画像,其中,两位男性为孝文帝和太子形象的宣武帝;三位女性分别为孝文昭皇太后高照容、幽皇后冯氏和太子妃形象的宣武皇后高英。这是一幅以表现出行礼佛为内容的家族式画像,融合了佛事活动、孝文帝改制后的宫廷礼仪制度,体现了以仁孝为核心的儒家观念。  相似文献   

20.
孝子郭巨以其为母埋儿的惊人行为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子之一。故事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其背后的原因和流传过程中的教化目的值得人们深思。无论从个体角度还是社会角度都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教化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