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爱萍 《文物世界》2005,(5):106-107
战国末期,秦国日益强盛,统一六国已是大势所趋。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年),秦将蒙骜攻打赵国,占领了晋阳一带37城,并在晋阳置太原郡,从此以后“,太原”这一名词就专属于现在的太原地区了。第二年,秦庄襄王死,赵国又收复了晋阳。秦王嬴政元年(前246年),秦国二次平定晋阳,重置太原郡  相似文献   

2.
楚汉战争时期太原郡归属代国,而非西魏国。相关文献中所谓"五十二县(城)"是指曹参"下魏破代"所得城邑,包括西魏国以及代国太原郡所辖的城邑。刘邦高帝六年、七年先后封韩王信、刘仲为代王,二人的代国均包括太原郡。由于对边地控制范围不同,二人的代国分别辖有31县、53县。汉朝灭陈余后未封代王,但保留了代国的建置。这些都体现出楚汉之际代国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3.
<正> 西晋永嘉四年,刘聪杀刘和即皇帝位,不久实行“胡汉分治”,《晋书·刘聪载记》载汉嘉平四年刘聪大定百官,“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万户置一内史,凡内史四十三。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万落,万落置一都尉”。就是说,左右司隶共领有43万户的“晋人”(汉族人口)。此时关中地区仍控制在晋室手中,汾、晋以北则为并州刺史刘琨控制,座镇晋阳,刘聪所据有的地域仅是并州的上党郡、西河国、乐平郡和太原国的南部,以及司州的平阳郡、河东郡、弘农郡、河南郡、河内郡之大部。其左右司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言的西汉时期的太原,是指以西汉时的晋阳城为中心的太原郡。其大致范围北到今代县,南达霍山,东至太行山,西临吕梁山的广大地区。太原在整个西汉时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而成为北方边陲要地,虽然经历了韩国、代国、太原国、太原郡的行政区划设置的多次变化,但晋阳城的中心地位却没有改变,并且贯穿于整个西汉的始终。以往的史家对太原经济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言的西汉时期的太原,是指以西汉时的晋阳城为中心的太原郡。其大致范围北到今代县,南达霍山,东至太行山,西临吕梁山的广大地区。太原在整个西汉时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而成为北方边陲要地,虽然经历了韩国、代国、太原国、太原郡的行政区划设置的多次变化,但晋阳城的中心地位却没有改变,并且贯穿于整个西汉的始终。以往的史家对太原经济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太原史话     
据史籍记载,太原是由晋阳古城迁建而成的。其古城故址在今太原南郊古城营一带,因城建在晋水之阳故名。远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公元前497年以前),由晋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建筑了晋阳城,他利用这里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水的险要地形,用板夹土夯实筑成城廓,冶炼青铜铸成宫殿大柱,使晋阳成为城高池深、宫苑壮丽的城堡,是赵国初期的都城。  相似文献   

7.
史籍所见尧都之“平阳”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平阳”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一带是可以肯定的。“王文”所采信的皇甫谧《帝王世纪》“帝尧始封于唐, 有徙晋阳, 及为天子, 都平阳。平阳即今晋阳, 即太原也”之说法根本就是错误的。考古学提供的一条重要线索, 陶寺遗址的地理位置与古文献记载的“尧都”地望相合, 其放射性碳素年代 (距今4200—4400年之间) 也与古史传说中“陶唐氏”兴盛的年代基本一致。先秦“太原”指晋南, 现在的太原是战国末期才出现的地名。太原始称晋阳则是汉以后的事。太原之“晋阳”没有早于春秋之前的考古发现。太原之“晋阳”与唐叔虞之封地无涉, 与“尧都平阳”更无涉。今临汾塔儿山周围的汾浍平原地带就是当年“唐尧”统治的“唐国”属地, 其“帝都”之墟当为今考古发现的山西襄汾之陶寺遗址。  相似文献   

8.
太原永祚寺,原名永明寺,因寺内有双塔,俗称双塔寺。该寺创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位于距古太原城4公里许的东南隅,坐南向北。寺内双塔巍峨俊秀,苍劲挺拔,前人誉为“晋阳奇观”。 据万历《山西通志》记载:“晋阳城重山遮障,开此平衍真一大形胜也。独龙稍不足,文明不开;虎稍强,故其民挚悍,而世家亦少。近有筑浮屠者,亦大有见。”本志《傅应期先生传》中记载:“郡地形左痹不胜右,缙绅学士建永明寺、宣文塔于东山,以辅不足,推公(傅霖)首事。”万历《太原府志》也载:“起自堪舆家言,谓塔在巽峰则文运胜。”由此可知,万历年间以傅霖为首的缙绅学士为“兴文运”,补辅郡地形之不足,而创建永明寺和宣文塔。其确切的创建时日据旧塔铁质塔刹铭文记载为“万历岁次己亥仲夏”(万历二十七年)。 据乾隆《太原府志》、道光《阳曲县志》记载,万历三十六年五台山高僧、护国禅师福登法师以永祚寺旧塔微侧,更建新塔于旧塔与寺院之间。到清代又在两塔之间建过殿,在旧塔之前建后殿。据梁思成教授三十年  相似文献   

9.
依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行书律》与《秩律》,以及《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的相关记载,吕后二年(前186年)之当无广汉郡,广汉郡为汉高帝所置的传统观点缺乏坚实的史料依据。考察汉武帝初开西南夷的历史可知,广汉郡或置于元光四年(前131年)至元光五年(前130年)夏之间。  相似文献   

10.
刘朔 《文物世界》2014,(3):55-57
<正>一、宗教祭祀与高官墓葬——晋阳遗存在史料记载中,晋阳古城最早出现于公元前497年。而早在公元前248年,秦设置太原郡时,治所便已在晋阳;西晋时扩展筑晋阳城;公元386年,北魏占领晋阳作为并州郡治所;后作为东魏霸府,继而成为北齐别都,并增设龙山县。隋末李渊父子起兵晋阳,建立唐朝,晋阳与当时的长安、洛阳并称为"盛唐三京"。北宋初年的公元979年,晋阳城因遭受战火而被焚淹,夷为平地。  相似文献   

11.
<正>《晋书·张轨传》载:“俄而(后赵)麻秋进攻枹罕,时晋阳太守郎坦以城大难守,宜弃外城。武城太守张悛曰:‘弃外城则大事去矣,不可以动众心。’宁戎校尉张璩从之,固守大城。”((1))按,此段史料记载东晋永和三年(后赵建武十三年,前凉建兴三十五年,347)四月后赵麻秋率军进攻前凉枹罕城之事,其中提到前凉方面镇守枹罕城的官员之一“晋阳太守郎坦”。而关于郎坦的任职问题,诸史记载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12.
晋阳城从创建之初就已具备赵简子实施“北进战略”的条件和功能。继而晋阳城经历了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的发展和繁荣时期,最终形成了唐北都的鼎盛局面。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火烧水灌毁灭晋阳。明景泰年千古城南关旧址之上筑太原县城。至此一座历经1500余年的繁华城市被尘封于地下。  相似文献   

13.
《沧桑》1996,(2)
近日,有幸一睹《太原市南郊区志》(以下简称《太南志》)的丰姿。太原市南郊区系春秋时期赵鞅命家臣董安于营造晋阳城肇始,蔚为历史名城,被称为“三晋文化摇篮”,名闻遐迩。南郊区承袭古晋阳旧地与太原县所在地,因而该区志书作为城市区志的特色并不彰著,倒颇类于一部县志。城市区志,特别是处于闹市之间的区志,往往显示出某种局部性与依赖性,而太原市南郊区则门类咸备、肝胆俱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从志书要求讲,作为具有郊区特色的市属县志去写去看也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文物世界》2014,(5):1-1
<正>公元前497年,"晋阳"这两个字伴随晋国赵卿赵简子"入于晋阳以叛"进入了历史的视野。公元前247年,秦在晋阳初设太原郡。公元前106年,汉武帝设并州刺史部。从此晋阳、太原、并州一地三名享誉三晋。晋阳曾经战国赵都、前秦国都(苻丕)、东魏下都、北齐别都、唐北都、唐北京、后唐西京、后唐北都、后晋国都、后晋北京、后汉北京、北汉国都,共九朝之都,时间逾1400余年。有人说晋阳是"三家分晋的策源地,中国社会制度的策源地"。从历史的节点看,着实一语中的。春秋晋  相似文献   

15.
明代太原县城位于今太原市晋源区政府北二公里,现晋源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后,火焚水淹将晋阳城夷为废墟,城内部分百姓被迫迁往唐明镇,也就是今天的太原城市所在地。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在晋阳古城遗址一角上重新建起了一座城池,即明太原县城,距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县城规模虽不及晋阳古城的二十分之一,但古老的建筑风格、浓郁的风俗民情。  相似文献   

16.
汾阳及汾水干支流辨误王原林近读王成祖先生所著《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88年版),该书在述及《汉书·地理志》所载汾水源流时,文曰:“太原郡汾阳注‘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阴入河,过郡二,行千三百四十里’,汾阳还在汾水中游。同郡上文晋阳注‘晋水所出,...  相似文献   

17.
<正>东周晋阳城是中国北方东周时期的一座重要城市。首见于《春秋经》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其后,赵襄子奔保,智伯水灌,赵韩魏联合灭智伯而三分其地。晋阳城在春秋战国之交的舞台上,波澜壮阔,好戏连台。时过境迁,有关晋阳城城市布局建制的资料、遗迹湮灭殆尽。本文依据有限资料,结合考古调查对东周晋阳城的建制试做蠡测。最早提到春秋晋阳城城建规模的是唐《元和郡县图志》。其在记述唐太原府城内各宫城布局  相似文献   

18.
太原意为大平原,古称晋阳,创建于公元前479年,是一座具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由于隋唐两朝建都长安,偏居中国西北,在建国初期北有突厥侵扰,中后期又有边镇割据之忧,太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隋唐两朝的北大门,战略地位十分显赫。隋朝时,太原的地位仅次于长安和洛阳,成为全国第三大城市。至于唐王朝则不仅发祥于太原,且因晋阳有唐国之称,而把国号定为“唐”。唐代初期的几位帝王曾数次扩建晋阳城,并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隋朝末年,中国出现了大动荡的局势。在群雄并起、纷争天…  相似文献   

19.
今通渭县春秋时为西戎之一的襄戎所居,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置陇西郡,遂为陇西郡所辖。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置平襄县,盖因平定襄戎而得名。当时从陇西郡分出东部地区置天水郡,辖十六县,《汉书·地理志》列平襄于十六县之首,为天水郡的郡治。王葬于孺子婴初始二年(公元9年)篡汉为新,改元始建国元年,更天水郡为镇戎郡,仍设郡治于平襄,改名曰“平相”。  相似文献   

20.
永祚寺,俗称双塔寺,因被古人誉为“双塔凌霄”、“文笔双峰”的双塔而得名,位于太原市区东南约3公里的郝庄村南山岗上。背依太行群峰,四周松柏拥翠,殿宇轩昂,双塔耸峙,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塔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由晋阳官僚学士集资兴建。当时规模很小,且只修建了文峰塔(称旧塔),名为永明寺。万历三十六年(1608),五台山高僧妙峰(福登)奉晋藩第十一代王穆王之命主持扩建永明寺。万历四十年(1612)九月,由明神宗之母慈圣太后出资,新建了大雄宝殿、三圣阁、两厢方丈、配殿,并在文峰塔西北建宣文塔(后称新塔),并改名为永祚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