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坡之意”、与“雪芹之味”,可以看成是中国古典美学史上两个重大历史阶段的带着根本性质的观念。怎样来把握这个意义重大的“意”.与“味”之“真面目”呢?我以为,仔细研究一下爱新觉罗·敦敏(字子明,1721-1796)和爱新觉罗·,敦诚.(字敬亭,1734-1793)兄弟如何“遗训遵坡老”,可以更为切实地看清东坡雪芹美学思想的内在联系,有助于确立《红楼梦》自己的大学体系。一、“谈奇任不经”敦敏《感斋诗钞“全闲自八首用紫琼道人(春田园居杂咏)原韵》第一首句末云:“遗训遵坡老,括囊六四神。”苏价诗中有‘”我今已括组,象…  相似文献   

2.
正唐代名将郭子仪是享誉古今的历史人物,他的人生,是圆满的,也是成功的。这里的成功,不是指战功赫赫,彪炳史册,而是特指他全身而退,善终谢幕!那么,郭子仪的成功之道到底有什么样的秘诀?其实,归根结底,也就是两条:一是忠诚,二是自晦。“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功臣亡。”这几乎是中国古代皇权专制下功臣名将宿命的怪圈,永远挣脱不了的梦魇。因此,对于功臣宿将来说,如果能摊上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  相似文献   

3.
潘荣 《文史春秋》2004,(10):9-13
在位于天安门东侧的北京警察博物馆里,收藏着两件珍贵文物———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户口登记簿和他当年给自己报户口时的历史照片。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两件文物,特别是那张历史照片,为到警察博物馆参观的绝大多数人所津津乐道。照片上给爱新觉罗·溥仪上户口的那名警察吴静深和“文革”中数次“救驾”的北京警察史育才自2001年7月警察博物馆开馆后,一度成了“名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以及众多报刊杂志的记者争相采访他们,于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为公民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渐为人知  相似文献   

4.
人殉,即以人从葬。兴于殷周时期,秦汉以后基本改用偶人或器物了。明初,曾再度发生。至明英宗时,下令废止人殉。然而,清初满族却仍实行人殉,特别是在清前三朝中,统治者为达到死后“事死如事生”的目的,死后用一些生人殉葬。殉葬者身份有高贵的妃嫔、官员,有低贱的婢女、女仆。主要对象是女性,兼殉男性。由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影响,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在男女之间、主仆之间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妇女成为殉葬的主要牺牲品,即使是身份高贵的后妃,也逃脱不了殉葬的可悲下场。一、爱情殉葬品清朝历史上,最早生殉的记载,是太祖孝慈高皇后…  相似文献   

5.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造南京明城墙,先后动用民工百余万,时间长达39年,用了28个府118个县烧制的大城砖。每一块砖上,都刻有各府县长官监制和承制工匠的姓名,如今仍然清晰可见。这样的砖可谓有据可查,若有人敢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可是逃脱不了干系。  相似文献   

6.
孟子是战国时期有相当影响的思想家。《孟子》是一部孟子的言论集。它虽然不是一部历史著作,却“往往捃摭《春秋》之文”据以论证他的思想,从而反映出孟子的历史观点。“先王”史观是孟子历史观点的历史根据。孟子对先王特别是尧舜备极赞颂。他认为历史上的治乱兴衰,是由于君主能否施行“先王之道”,从历史上的表面现象看,又有治乱交替的情况;这样,他在历史发展变化问题上,提出了历史往复循环的观点。他从“先王之道”导引出来的理想的“仁政”思想中,在决定历史发展的力量问题上,夸大了“先王”和“贤明”君主的作用,但也有强调人民力量的一面;他把用人事解释不了的问题,都归之于“天命”,因此又有“天人相应”观。本文拟从“先王”史观,历史循环论,“天人相应”观三个方面,试对孟子的历史观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1957年,44岁的法国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阿尔贝 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年后的1960年1月4日,加缪在度假途中死于车祸。60年后,一位意大利作家声称,加缪之死并非如人们所公认的那样是一场意外—他是被苏联克格勃谋杀的,而当时的法国政府“或许也脱不了干系”。  相似文献   

8.
(一) 抚远大将军、川陕总督、太保、一等公年羹尧在清朝历史上算得上有名人物.年羹尧之死颇有些传奇色彩.雍正二年冬,已经定他九十二款大罪,其中有些一款就该处死.但因他曾立大功,雍正帝顾虑有“狡兔死,走狗烹”的议论,迟迟下不了决心。这时,一件偶然的事情促使雍正帝作出了处死年羹尧的决定,这就是“虎入年家”.  相似文献   

9.
爱新觉罗·永忠(?——1793),字良辅,又字仙,号榈道人。康熙帝玄烨第十四子允第二子多罗恭贝勒弘明之子。辅国将军。能诗善书,《清史稿》称赞他“诗体秀逸,书法遒劲,颇有晋人风味。常不衫不履,散步市衢,遇奇书异籍,必买之,归虽典衣绝食不顾也。”爱新觉罗·永擅以竹叶制酒,名为彭泽春,爱新觉罗·书也擅以竹叶制酒,名曰颐志春,永忠亦是以诗酒是务,三人均隐于酒。一日,永与书雅集,永忠因足疾不能赴宴,戏呈云:“临风也自思元度,骂座应怜少灌夫。”乾隆四十六年(1781),敦城新葺数椽,命名葛巾居,招客赋诗,以冬十二月…  相似文献   

10.
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是易知易晓的,故凡从事中国历史研究者,莫不从梳爬史料着手,循序渐进。然而面对汗牛充栋的中国古籍,人皆有望洋兴叹之慨。前贤虽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孜孜以求.但“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此自然铁则,任哲人智士都是奈何不得的。纵观古今史学家,精于一学的专家尚不乏人,贯通古今的学者实不多见。其成因固有种种,但观察两者治学轨迹,其收集整理史料所耗精力甚多,限制了各自的学术成就。年年代代,几乎每位学者都为读、抄史料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甚至不惜皓首穷经,以身许学。这一方面造就了耐住寂…  相似文献   

11.
一古神话和后起的仙话重要歧异在死与不死。“从理论上说,成仙的关键是吃不死药,因此不死药的出现是神仙说产生的核心问题。”所以,与早期仙话相伴而生的是“不死之药”。不死药故事最初是仙话化的或喷发仙话臭味的神话,距真正的仙话仅一步之遥。不死或不死药见于先秦《山海经》的如:“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海内经》)郭璞注:“即员丘也。”“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大荒南经》)郭璞注:“甘木即不死树”。  相似文献   

12.
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正式宣告林彪反革命集团精心策划的政变终于流产。“多行不义,必自毙”,逃脱不了这一历史规律惩罚的林彪集团是如何走上覆灭的道路的?毛主席、周总理在这场事关党的事业生死较量中明察秋毫、镇定自若,又是怎样周密部署、预作防范的?林彪的一系列罪行迅速得到查证的关键在哪里?  相似文献   

13.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然而,也有人逃脱魔爪。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低调做人保全自身。  相似文献   

14.
向农民道歉     
此题目来自于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走进八里堡》的原著。认认真真地观看这部连续剧后,不得不承认它是一部从浮华、奢靡、无病呻吟的海量劣作中脱颖而出的一朵艺术奇葩。它的精彩是多维的,可作品之魂在于“真”———直面现实、鞭辟入里。以鄙人浅见,“向农民道歉”这个原题目更富有历史沉重感和现实警世意义。拈来一用,望书著者不记我剽窃之嫌。孤零零地阅读原著或观看此剧,可能仅仅会激起些许感叹抑或艺术(审美)上的共鸣。但结合网上的两个消息,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会无动于衷。消息一:调查研究表明,自杀已经成为中国年轻人的一大死…  相似文献   

15.
“我关注药家鑫案。哼哼,我就在网上闹,此人不死,天理不容!”“中国前40年,狠斗私批修,甚至‘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改革开放后,人的拜金主义又越来越厉害。我们经历了两个时代,从极其没有自我走向极端自我,不变的仍是人性的坍塌。”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时京口(镇江)副都统海龄,在1842年7月英军七千犯镇江时,统帅清兵殊死抵抗,歼敌300余人.此役是近代以来英国侵略者遭受打击最重的一次.恩格斯评价说:“如果英国侵略者都遭受这样抵抗的话,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城破后,海龄和大部分官兵以身殉国.海龄是怎样死的?史学家历来众说纷纭,有必要作一考辨.关于海龄之死,史学界说法不统一的原因,是业源于六种不同的史料记载。《道光洋艘征抚记》载:“英军佯攻北门,暗地从西南架梯登城.入城后,先焚烧满营,混战中,海龄为乱兵杀害”。  相似文献   

17.
一位历史学家临终前曾忧心忡忡地说,“文革”是中国历史上的恶性断裂。其全部后果将持续地影响中国至少几十年……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傅其芳、姜永宁、容国团乒坛三杰之死。傅其芳之死1968年4月16日,从国家体委训练局大楼里,抬下了一具尸体。这尸体魁梧壮实,但已经是遍体鳞伤。从面部表情看,生前的痛苦全然解脱了,也不像以往上吊的人那样吐着舌头,好像他是非常平静而又深思熟虑地去迎接死亡的。他躺下了.不失是一位汉子;他站起来更不失是一位英雄。他就是傅其芳:我国登上世界乒坛最高峰的重要设计师,男子团体、男子单打“三连…  相似文献   

18.
周西成之死     
周西成并非死于争夺地盘之战。他的省主席地位是经全国强烈吁请委任的,而他的江山建立在全省高度的统一和绝对信赖的基础上,这个地盘谁也夺不了。而关于他的死,也并非如许多人说的那样是“死于流弹”。周西成作为贵州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尤应匡正谬误,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甲午战争100周年,明年是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这两次战争都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关系到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大事,都值得纪念和反思。从1894年到1945年的五十年中,发生过日本侵略中国的两次战争,第一次战争的结果,日本胜利,中国失败;第二次战争的结果,中国胜利,日本失败。可见历史变化之快,时势变迁之大。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两次中日战争的风云早已消散了,然而作为历史的记录和历史的教训;,却将永远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人们常说“往事不堪回首”,不过又有许多“往事”又…  相似文献   

20.
“天朝”怎样开始“崩溃”──鸦片战争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史家克罗齐这句名言从民初以来就常为中国史学学人所引用,近年在史学论著中出现尤其频繁;如果要统计中国学者引用外国史学“语录”之频率的话,克罗齐这句话很可能要列为榜首,至少也名列前茅。这一观点对中国史学研究的影响有多么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